回家

  带着父亲生前的遗愿,怀揣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终于踏上阔别已久的故乡之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令自幼离家,已在外飘荡了半个世纪的我,恍然如梦,心中五味杂陈。
记忆中,我的故乡盂县碾子坪村是一个很美的地方,它地处晋东北,太行山山麓,四周群山环绕,清澈见底的龙华河紧贴西山脚下,向北淙淙流淌,养育着沿河两岸的百姓。我生在夏津、长在山东,但内心深处总觉得故乡才是真正的家,是灵魂的最终归宿。每当看到、听到他人吟唱赞美家乡的诗句或歌曲时,就越发怀念故乡,我尚且如此,父亲更甚。进入耄耋之年,父亲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他老人家在生病期间,曾多次闹着要回家乡,只因身体原因,直至去世也未能如愿。所以我这次回家乡,除了追寻儿时的梦,便是替他老人家探望故乡的亲人。
汽车沿着青银高速一路向前飞驰,很快就掠过石家庄转向京昆高速,前方的路刚一变窄,人与车便顷刻间一起被包裹进无边无沿的山海之中,而山路就像穿梭在碧波里的一条黑色飘带。汽车时而冲上山顶,时而跌入山脚,时而悬挂半山腰,突然间又钻进了隧道,走完脚下的山,前面还是山,山山相连、弯弯曲曲、上上下下、重重叠叠……这就是归乡之路带给我的第一印象。
脚下这些路都是近10年间新修建的,尽管陡坡多、弯道多,但与原来的路况比起来不知道强过了多少倍,且路程也缩短了不少。在这之前,家乡的山路又窄又险,汽车行驶在上面慢慢腾腾、小心翼翼,尤其会车时更得紧贴着崖边,叫人胆战心惊!
经过一路的盘旋起伏,汽车驶过天黎高速,拐上214省道,不知不觉已临近中午,在盂县用过午餐后,我们继续沿214省道一路北行。同行的老家兄弟告诉我说,顺着这条路很快就到碾子坪村口了,我很诧异,脚下的214省道难道就是原先村前那条砂石路吗?得到老家兄弟的肯定答复后,我的记忆飘回到从前……
记得小时候,村头那条砂石路极窄,像是从山中蜿蜒而来,又绵延山里而去,我和小伙伴经常在路上滚铁圈,偶尔过一辆车还追赶着闻汽油味呢。这条路,我总共也就走过三次,相同的路,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回家乡是1966年放暑假的时候,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四人,在家乡待了有十多天的时间。在外打拼漂泊了21年的父亲“衣锦还乡”,在村子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全村老少妇孺摩肩接踵、登门拜访。当时62岁的爷爷,感到荣光又自豪,每天都像过年一样乐呵呵的,还下厨房变着花样儿给我们做好吃的。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爷爷。同年冬天爷爷生了病,第二年暑假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每次和我们聊起爷爷,都道他这辈子很不容易,年轻时为养家糊口,经常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到遥远的内蒙古归化城等地经商,1949年之前才回村当会计,还在宋家庄当过一段时间的学堂教师。第一次回老家时我才4岁,对爷爷的概念还很模糊,但唯独爷爷背我过河的情景深深刻在了脑子里,让我每每想起都感觉很温暖。那天,爷爷带我和姐姐去看望大老姑姑,我们翻过一座山梁,来到一条河边,爷爷指着河对岸的一片树林说,“这就是你们大老姑姑家,咱们只要过了这条河就到家了”。当我和姐姐看到摇晃在河面上窄窄的木板桥时,都给吓住了,战战兢兢不敢过。当时的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爷爷背着我在前面走,姐姐在后面跟着过河。因为年纪太小,离开家乡后,爷爷的影像开始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直至后来有一次,在父亲保存的一张照片中才又清晰了对爷爷的印象:那是一位身着老式黑褂、头戴一顶黑呢子帽,满面疲惫的精瘦老人。这就是我的爷爷,曾经背过我、宠爱过我的爷爷,至今我都还保存着爷爷的这张照片。
第二次回家是1968年春天。然而,这一次再不是父亲携全家“荣归故里”,而是母亲独自带着年仅12的哥哥、8岁的姐姐、6岁的我和4岁的妹妹,被作为“反革命”家属强制赶回来的。令人欣慰的是,当我们一家人被错误对待,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老家的亲人们并没有嫌弃我们,姑姑还专门从太原赶回来。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亲情温暖和陪伴,才使我们度过了那三年的艰苦岁月。三年的时间并不长,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却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深处,至今想起来都还是那样亲切、温馨。
从记忆中回过神儿来,汽车还在宽阔的公路上一路飞驰,一座小桥上突兀呈现的“桃峪沟”字样的牌子,提醒我故乡就在眼前。汽车过了桥,一拐弯就到了一处高大石头牌坊前,上面赫然刻着“碾子坪村”四个大字。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就在眼前,记忆中的石房、石窑、戏台及场院都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沥青路面街道直通东山脚下,红砖瓦房排列街面两侧,村内南侧还新扩建了一个活动广场。要不是看到半山腰那两棵松树和保留的一些旧有建筑,我还真认不出来这就是我儿时曾生活过的地方。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牌坊那两副“龙华人杰起宏图,桃峪地灵臻胜景”“奇石传佳话,古坪衍新诗”的对联就是很好的印证。
如今是我第三次回家乡,二叔、二婶和四叔、四婶一见我们来,刻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甭提多高兴了,尤其是四婶一下车就认出了我。亲人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四位老人不厌其烦、絮絮叨叨说个不停,二婶还领着我去看爷爷分给我和哥哥的两眼窑洞,被人惦记的感觉让我心里暖烘烘的。光阴如水,岁月无情,三叔、姑姑、父亲相继去世,现村中唯有的四位老人除四婶身体还算硬朗外,二叔常年病着,行动不便,二婶腿不好,背也驼了。刚70出头的四叔也因腰椎病,精神、身体状况都大不如前。此时此刻,我尤其能体会到父亲生病时那种迫切想回家的心情。
傍晚的山乡是静的,少了城市的喧嚣。站在东山顶俯瞰,山峦叠嶂,翠绿环抱,沉寂的小山村在落日余晖中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显得那样温婉;清晨的山乡也是静的,五时许,淡淡的曙光中渐渐透出灰蒙蒙的天空,从东山上滑过的那座书有“松挺鹤翔乐祖地,龙胜凤舞裕新坪”的松鹤亭,轻轻唤醒了还在沉睡的小山村。走出村外,路上偶有车辆驶过,与喧闹嘈杂的城市相比,这里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当我踱步至村南桥头,准备前往西山脚下看小时候经常游泳的龙华河时,发现在晨光微曦的村中,一前一后摇出一双人影,人影由远及近,原来是四叔、四婶趁早来田间种红薯秧子的。四叔腰部有病,我主动抢了他施药的活儿。
四叔读书多,脑子特别好使。记得小时候,每到晚上,我们兄妹几个就围着一个大筐帮他剥玉米粒,边剥边听四叔讲故事。《三侠五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四叔会讲好多故事,每次都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些故事情节就像印在他脑子里一样。
四婶在前面插秧,我跟在后面施药,一边干活儿一边聊起父亲当兵时的事儿。四叔说:“第一次见到大哥的时候,我才8岁,你三叔也才12岁,当时我俩正在分水地种西瓜,恰好赶上你父亲骑马探家向我俩打听路,一说话才知道眼前的人就是大哥……”四叔讲这段往事的时候,我眼前也浮现出这幕场景:一位身材魁梧、成熟英俊的解放军军官,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在山间公路一路飞驰而来……这是父亲参军后第一次探家。
父亲第一次探家的时间大约是1955年的春天,他从淄博周村坐火车出发,从阳泉下车再转汽车到盂县。那时,全国范围内已没有战事,所以父亲才幸得这一请假探家的机会。
说起来,父亲回家的路真是曲折又漫长。历史上曾有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而父亲何止三次……
1944年10月1日父亲离家,这一走就是11年,八路军、解放军、空降兵,角色不停更换,离家也越来越远。“舍小家为大家”是一名军人的使命,所以从穿上军装那一刻起,父亲就承担起了比普通人更多的责任,也承受着比别人更多的无奈与心酸。抗日战争时期,父亲他们经常活动在盂寿地区,在孙家庄镇、种子坡、许家沟、西烟镇等地的多次战斗中,常常过门而不能入。有一次,姑姑还曾在村边的八路军队伍中看到父亲匆匆而过的身影。行军作战如此可以理解,但在离家很近的平山县古道村、盂县蔡家坪村这两处疗伤地点疗伤,父亲痊愈后也没能回家看上一眼就得赶紧归队。后来又因种种原因,爷爷奶奶离世时父亲也未能陪伴左右,这成了父亲一生无法放下的痛。
桃峪沟紧挨着村南头,位于村前214省道以东,它曾是我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也是70年前父亲走上抗日前线的出发地,所以这次回乡,重访桃峪沟也是行程计划之一。在现任村主任七弟建鹏的带领下,我们再次走进桃峪沟。越过一片山田,穿过新建水库,就进入了遍是野花野树的山谷。我们继续沿着弯曲山径,迎着林间潺潺溪水前行,最后在一片窑洞前停了下来。这些窑洞依山而建,小径北侧有4眼,稍远一点有十余眼,依次分布在梯状南山坡上。窑洞拱形门窗,方块青石砌筑,它们除少部分残破外,大部分仍保持完整。
桃峪沟又被人们称为“幽静谷”“清凉谷”,它环境清幽秀美、自然资源丰富,常年溪水潺潺,绿树成荫,尤其一到夏季,进入谷中顿觉清爽无比,犹如进入仙境一般。目前桃峪沟景区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块“风水宝地”也必将呈现出它的巨大价值和无尽魅力。
有人说:最香不过家乡饭,最美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家乡人。其实这些“最”字背后深藏着的是难以割舍的亲情。亲情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牵动着异乡旅人的心;亲情是一根坚韧的风筝线,牢牢牵着异乡旅人对家乡的思念。
60多年前,在华北大地上,父亲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青春壮歌,今天我要拿起笔,重走父亲所走过的路,还原那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以此向父辈们致敬,为父辈们讴歌。

怀远县高传魏古河风电场项目开工
日照将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理上网来·奋进新时代】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
陵城农林局扎实做好春耕备播
地下室喷水、电梯急坠、不动产证难办……房开回应“安得家园”怪象
回家
蔡永珊向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市检察院工作报告 为建设“两个河源”提供更有力司法保障
冷空气继续影响北方地区 四川云南等地局地有暴雨
电子身份证后,电子社保卡也来了:支付宝里“刷脸”可领取
华州区卫计局积极参加全民签名活动
郝向明深入潇河流域市区段(三期) 综合治理项目现场办公
陶庙中心校来了一位世界冠军
人变美了护照却办不了 永嘉每年200人因整形被“拦”下
漳浦大南坂一退休夫妇捐款2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会
科学育儿你我携手
中国(合肥)互联网大会本月24日召开
海口龙华区精准扶贫户变养蜂能手 带领乡亲共同脱贫
党员干部旁听案件庭审警示教育活动在港南区举办
洋湖街道蓝天保障性住房项目(洋湖和园)二期第四批分房工作圆满完成
秀英区向贫困家庭学生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