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追忆中国画画家徐玉庆先生


【简介】徐玉庆,1932年出生于开封市,中国共产党员,著名画家。1957年毕业于当时的河南艺术学院,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开封市十四中教员、开封日报社美术编辑、开封市文化馆宣传组组长、开封市豫剧团美术设计、河南省美协理事、河南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山水画艺术委员会顾问、开封市美协名誉主席、中国宋画研究会会长、开封市书画函授学院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开封市老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及协会发起人之一。
著名画家、开封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徐玉庆先生,于2018年8月19日13时30分,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谨以此文,寄托沉痛的哀悼。
先生,您是否在天堂中挥洒丹青,画最美的画儿?您是否还在倾诉乡恋,用您的画笔和那颗赤子之心?
著名学者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大半辈子住在赵宋皇城根下一所斑驳小院中的徐玉庆先生,白发齐耳,留着鲁迅式的胡须,他踩踩脚下“城摞城”的厚重沃土,抬眼望着巍峨的龙亭及远处的千年铁塔,深情地说:宋代绘画尤其是北宋绘画取得的巨大成就,千百年来,一直被专家学者视为一座后人难以逾越的巅峰!这位86岁的老画家,此刻的眼神暖暖的、亮亮的,一如这晚霞氤氲的阳光。
一年前采访徐老先生的情景,在泪水中清晰回放,想不到如今竟成为永远的定格。
溯源
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金马影业公司来河南拍摄中国第一部戏剧宽银幕影片、豫剧电影《包青天》,徐玉庆先生担纲舞美设计。徐先生早年喜欢临摹宋画,更是以光耀古今的宋代山水大家董源之神、李成之貌、范宽之骨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为在电影《包青天》中还原宋代风俗文化原貌,徐玉庆先生一头扎进大宋文化的研究之中。
他惊喜地发现,宋代画家追求林泉高致和无我之境,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并全面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轨迹。由于重文抑武的北宋朝廷的倡导扶持,北宋绘画从宫廷直向民间,耕织、捕鱼、放牧、春游等现实风俗生活走入画卷,画家在创新精神、绘画技巧上的突破,特别是在探索自然、反映时代风貌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张择端的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以及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商业革命”就是那个时代的生动呈现。
徐玉庆先生带领开封美工团队,在两个月内,彩绘搭制布景,设计厅室府衙。当时弄不来古典家具,他们想方设法,用泡沫板精心刻制,抹上石膏再刷漆,做出的宋式公案、屏风、桌椅,以假乱真;用碘化铝代替金箔制作的开封府匾额和楹联,古色古香。徐玉庆的较真精神和艺术才华受到了香港导演李铁和河南导演杨兰春的高度评价。后来,他作为宋都开发委员会成员,参与规划、筹建开封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天波杨府、铁塔铜佛殿等景区仿古建筑,处处融入其心血智慧并留下了他的艺术佳作。
这只是作为中国画画家的徐玉庆在艺术人生中溯根求源、承继传统的一个契机 ,他后来总结为“继承传统、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强化个性”。这16个字像他本人,质朴却内涵丰厚,成为他艺术之路上下求索的清晰脉络。
1981年,徐玉庆先生始任开封市美协主席。在这之前,他和牛光甫先生,在当时的“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来的市群艺馆)开办多期“相国寺书画学习班”,使开封后来涌现出一大批国画、书法、雕塑、工艺等艺术人才,为开封书画名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任市美协主席后,他全力躬耕,开办绘画班,组织各种展览交流活动,大力扶植新人新作,在新成立的开封市书画函授学院上课并指导教学。他前瞻性地创办了宋画研究班。在无资金、无资料的困难情况下,他用自己的笔会收入为研究班购买了《历代绘画全集》中的两宋画集,并支付画材和装裱费用,精心组织指导开封画家不但临摹、领悟、研讨宋代名画,从前人艺术宝库中汲取精华营养,而且要像宋代画家那样深入生活,进行艺术创新,鼓励大家借鉴宋代画风技巧,创作出崭新作品。
开封画家临摹复制的近200幅宋画精品,于开封博物馆展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西安、杭州、洛阳等市的画家纷纷来汴交流学习。可以说,是徐玉庆先生为以后全国宋画研究点燃了第一把火。中国著名画家何水法先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议,杭州与开封应联手启动宋画研究工程,并努力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宋画研究使一大批中青年丹青高手走出开封,声名鹊起。上世纪90年代,全省组织美术大展征集作品,宋画研究班成员创作的8幅作品全部入选并获7铜1银;在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美展中,开封画家可谓异军突起。徐玉庆先生在研究宋代画家梁楷《泼墨仙人图》的基础上创作的人物画《慈母手中线》,摒弃了人物画常用的勾线方法,用酣畅淋漓的泼墨手法,处理人物的服饰结构,书法用笔绘就的小桌和油灯,衬托以淡墨晕染的窑洞窗棂,使精心刻画的人物表情更加栩栩如生,而军装的红领章、红五星和油灯的红火苗,是黑白画面上的点睛之笔,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亲切形象跃然纸上。徐先生还发表了多篇研究宋画论文,如《论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论宋代画院开封籍画家考略》《论中国画速写和创作》等。其个人传略被收入《全国文艺家名人录》等。
求索
正如张择端将酒肆瓦栏、市井百态引入绘画一样,徐玉庆先生的长卷佳作《柳园渡口》,用清新鲜活的笔墨,将已经或行将消失的黄河文化场景化为永恒:近处大写意的绿荫白篷,远景是与天相接的苍茫黄河,各色人物在画中熙熙攘攘、活灵活现,有挑货的民工、吸烟聊天的老者、赶集的红衣少女,还有搀扶老人的警察……岸上大卡车、公交车、小手扶(拖拉机)、毛驴车、架子车、自行车穿梭交织,河中渡轮待客,舤船飘摇。作品浑穆大气,古风内敛,充盈着那个时代强烈的民俗特征和生活情趣。这幅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在郑州展出时,一位老司机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还感叹说:“这画,这景,跟真的一样。如今黄河大桥通了,我的老式大卡车,还有那毛驴车、架子车,再也见不到了!”
笔墨当随时代。烙下时代印记不断变迁的生活激流,给了徐玉庆先生敏锐捕捉艺术美的一双眼睛,一次次激发了他澎湃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尽管饱尝了那代人遭受的苦难与不公。他入选全国第三届美展的中国画《半工半读育新人》,正是他下乡锻炼、与乡亲们抗灾丰收后教学识字的艺术再现。
主攻山水画的徐先生,将深入生活与师化自然合二为一。从艺60余载,他东观沧海,西行大漠,南下湘桂,北登太行,沉醉于万里江山,坚韧不拔地进行写生创作。在青岛第一次面朝大海时,他被镇住了,耳边响起了最喜爱的《南海之晨》:碧天偎着海洋,海鸥吻着波浪……但很快他就陷入了黄宾虹大师所说的登山临水后坐望苦不足的创作苦闷,传统技法画出的海,礁石仿佛飘在水上。他索性扔掉画笔,静观潮起潮落,与大海灵犀相通。法于天而凝于心、重于意而达于情,鼓荡浩然之气的浓墨礁石,随心绪水墨皴染的飞流涌浪,抒情式淡抹轻晕的水天一色,组成一曲雄奇曼妙的交响乐,生动再现了海的博大、海的从容、海的动势、海的意境……这幅《海纳百川》入选全国首届当代山水画邀请展并被收入《中国当代山水画邀请展》一书,在2008年和谐中华迎奥运知名画家作品展中荣获金奖。他参加广东省江门市国际旅游文化节所创作的多幅组画《岭南情》,其独特视角呈现的南国风情,让当地画坛人士称赞为发现了没发现的不一样的美,江门市政府欣然收藏。
徐玉庆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3次跋涉天山南北。2012年秋末,这位八旬老人从新疆写生归来,按捺不住不老的激情,将在火车上从郑州经三秦到北疆的写生、画稿及印象,创作出81幅小稿,连成10多米长卷《西部记忆》,素雅冷峻,线条精准,自然之大美、变迁之亮点,皆化作徐老幅幅佳作,且意蕴深沉、清逸流韵,色彩浓烈的《新疆寄情》,雪山牦牛驮着沧桑的《岁月》,大漠驼铃留下《沙漠之舟》的余音……他认为继承中国画传统并身体力行孜孜追求的无我之境,是诗情画意的互补印证,是物我两忘的情景交融。
心迹
画为心迹。生于黄河之畔、八朝古都的徐玉庆先生,从中国绘画的巅峰源头取精悟道,又博采众长,功底扎实、法度严谨并技艺纯青,可谓“人书俱老”也。但他清醒于对传统在以最大功力打进去的同时,也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他随时代而创新,钟爱音乐并会弹奏多种乐器,将姐妹艺术融入丹青,为表达新生活新景物而不断探索新的笔墨技法,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著名画家祁惠民先生评价说:徐玉庆先生绘画的风格,应该是繁复后的最大简约,他用笔简练,施色无多,但已经充分表达作者沉郁的情感和物象的精神。“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用鲁迅先生这两句诗形容徐先生的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他用以少胜多的笔墨倾注着对这片黄土和黄河无尽的挚爱激情。在作品《黄河卫士》中,画面中心位置上是寥寥数块石头,焦墨勾勒出它的坚强,用麻缕喷墨体现石头的天然纹理,又为这坚强渲染出柔美的感情色彩,石块组成河堤的背后,是悬在开封头顶的滔滔黄河,更妙的是石块的下方,一株小小野菊在欢快摇曳着绿叶黄花。神在象内,旨在味外,给人以无限联想。他的四幅组画《大河神韵》,春的鹅黄草滩,夏的迷离水天,秋的火红高粱,冬的寂寂雪野,笔墨简洁、格调清新,却于不动声色之中弥漫着一种大河文化的意味。
他画童年眼中的开封老街,画已经消失的二曾祠(旧址为现开封市图书馆),画复建前的老鼓楼,画郊区用柴灶烧水的庄户人家……简洁灵动的笔触,流淌着一位“老开封”对家乡古城绵绵的情意。
他喜欢石鲁的自评诗,至今还脱口而出:“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他说,画中国画,不能老是找个山找个泉,画个亭子画间小草房,而对大时代大风貌视而不见。他创作的水墨长卷《龙跃悬河》,从整装待发、车水马龙、到大桥合拢、胜利通车,洗练老辣的笔墨线条,雄浑大气的构图布局,艺术性地记录下黄河大桥修建的日日夜夜,也是一位老艺术家对家乡、民生深切关注的殷殷之情。
他的大写意《墨荷》,墨叶浓重,白莲洁静,几点红蕊,天然高雅,二尾小鱼,戏波生动。徐先生题诗曰:淤泥养风骨,花开水亦香。心可鉴日月,清操凝冷霜。荷也?人也,画品与人品已相融难以区分。谦和清正、与世无争的徐先生,还在一幅画作中以诗言志:我家书画皆自然,笔无毫兮墨无烟。得来警觉浮生梦,雅逸清韵满人间。
一生对宋画研究情有独钟的徐玉庆先生,近年来,在开封老艺术家协会和至道书院的大力支持下,重新组织起宋画研究会;他在图书馆讲座上、在翰园碑林研究班上、在书画函授大学课堂上、在老年书画研究院等,情真意切地讲宋画的史学地位、讲研究宋画的意义价值和方向,讲如何用宋画传统指导今天的创作和创新……他带领宋画研究会的新老成员,再现了宋代《清明上河图》《货郎图》《双喜图》及大量花鸟画等精品,并进行宣传展览。徐先生还饱蘸浓烈的深情,把心中酝酿数十年的巨幅画卷《东京揽胜图》付诸妙笔丹青,将历史哲思、古都文化元素和物象融为一炉:厚重的青绿色调中,杨柳依依,松槐掩映,碧水环绕,云气飘渺,繁塔、禹王台、开封府、御街、清明上河园、龙亭、铁塔等名胜古迹,错落有致,各显神韵。整幅作品简约大气、古意盎然,又生机勃勃、浑朴幽远,如一首豪放与婉约交汇的宋词,彰现出自然之美、建筑之美和意境之美,既有宋代绘画高古之风又具有时代鲜活特色。这幅佳作成为2014年在开封召开的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上最受欢迎的礼品,那是全球客家人对老家对根脉的记忆。
古城顿失画坛领军,万众悲泣。著名书法大家李逸野先生亲书挽联曰:绘事经纶手,人民老黄牛。微信群中,画家白恩亮沉痛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徐玉庆老师多年主持的书画培训活动,金针度人,培育艺术人才甚众,对我市美术事业发展功莫大焉!画家徐守义说:徐玉庆先生人品、画品是我们的楷模,功德永存!

市消防支队举办国防服役纪念章颁发仪式23人获国防服役纪念章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17年中级职称推荐评审会
聚焦跨境金融区域合作 大湾区经济与发展论坛在深举行
吴江区稳步推进专业网格巡查入企
进一步推动督察整改工作落实
为有源头活水来——追忆中国画画家徐玉庆先生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 贯彻落实全国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第六届科博会启幕 德阳“高精尖”亮相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在沈拉开帷幕
2018年度“优秀专家出国培训人选”开始申报
母亲节,你若表达爱 免费请进来
勉县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
金安区教育系统文明创建成效卓著文明之风浸润师生
松溪县举办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观摩会
湖北长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获评黄冈市第六届大别山质量奖
日本首相圆满结束对华访问搭乘专机回国
政协萍乡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举行
清洗单车 方便骑行
井冈山经开区举办第八期干部学习讲坛
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昨天在绍兴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