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村非遗项目《渔翁捉蚌》后继有人

  日前,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家埠街道计生协会的文艺汇演上,一段10分钟的市非遗项目表演《渔翁捉蚌》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舞台上,12岁的戚蒋帆和13岁的戚赵婕分别扮演渔翁和蚌精。在舞台右边,四位已过花甲之年的戚家村村民负责二胡、吹笛及打鼓。 79岁的戚小娥负责打鼓,是该舞蹈的第四代传承人。64年来,戚家村的村民将这段非遗舞蹈传承至今。《渔翁捉蚌》是杨家埠街道最具特色的地方传统舞蹈, 2008年入选湖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相传该舞蹈的产生已有500年的历史。 1955年初,该舞蹈经原吴兴县文化馆挖掘整理,后与富阳县的“仙鹤舞”合并改编成三人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于当年3月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成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北京回来后,此舞在当地仍恢复为由两人演出的《渔翁捉蚌》,流传至今。
  1954年,16岁的戚小娥向村里该舞蹈传承人戚阿品拜师学习,扮演蚌精一角。“师傅要求非常严格,一招一式,甚至一个表情都要拿捏到位。 ”戚小娥回忆说。得益于师傅的严格,戚小娥一直牢牢记住“蚌精”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渔翁”的动作她也牢记在心,这为她日后传承舞蹈打下了基础。
  10多年后,戚小娥因为结婚,表演越来越少。由于担心舞蹈失传,她开始免费收徒教学,徒弟往往都是村里15岁左右的孩子。 60多年来,戚小娥共带了7批学生,这些学生都在镇里或者街道表演过。 2008年,《渔翁捉蚌》入选非遗代表作,戚小娥和徒弟们多年学习与表演,使这个舞蹈不仅没有失传,而且更加成熟。
  《渔翁捉蚌》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从前戚家村东面的樊漾湖年年涨水泛滥成灾,后来本村一位老渔翁捉住了漾中的蚌精,从此就年年风调雨顺了。起初人们以纸扎成渔翁和蚌精的形象参加迎神出会以作纪念,后来依据这两个模型编成民间舞蹈。它的形成与当地频发水灾的地域特征和历史事实相关,是一段时期社会历史、民众心理的活的记忆。
  今年5月,戚小娥又把这份“记忆”传承给村里的两个孩子,并且把他们带上了舞台表演。虽然戚小娥已经年近80岁,但她不顾身体疲惫,用将近一个月时间教会了两个孩子,每个动作都亲身示范,手把手教导。让人欣慰的是,两个孩子学习都很认真,这也让戚小娥增强了舞蹈传承下去的信心。“我真心希望,这个舞蹈能够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非遗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 2014年弁南小学成为《渔翁捉蚌》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更多孩子开始学习这个舞蹈,把浓缩乡愁的非遗项目传承下去。(湖州日报)

春节“冰点价” 广州飞南京最低1.7折
梅列打造现代化城市物流园
怀化市10名专家当选省甲状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启动
虎林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
戚家村非遗项目《渔翁捉蚌》后继有人
图证·40年对比:从《于无声处》,到《留守小孩》
关于营口市辖区2018年贺岁普通纪念币分配计划的公告
德源小学党支部开展庆祝建党97周年系列活动
两车剐擦凌晨违停高速拦车交警调处相视一笑握手言和
自制微电影《胡大帅“网恋”记》教你不当“小肥羊”
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枫坪镇全力做好清明节前矛盾纠纷隐患排查
精准发力 创城提速——开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再升温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7年度全省政府网站绩效考核情况的通报
九原区卫计局机关党支部开展 “双结对、双承诺、双服务、双认领”暨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总结
武宁:“红泥小火炉” 助力“把健康带回家”
绍大线亮化
车窗抛物、闯红灯的极少,开车玩手机、随意变道的很多……你开的不仅是车,更是文明和安全
关心贫困学生 临沂温州商会捐赠13万余元助学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