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咋个样,年底入户看端详。上月19日,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和市扶贫办联合组织的“产业脱贫县区行”主题宣传采访活动启动。相关领导干部带领13家媒体的记者,组成20多人的采访团,历时一个月,行程4000多公里,冒寒风、踏冰雪,翻山越岭,行走在西府乡间村落,进入200户贫困户家庭,用生动的语言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脱贫故事,成为贫困群众学习的榜样。
回望这次行程,各地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仍然撞击着每一位记者的心灵,贫困户与扶贫干部的决心和信心,至今让记者记忆犹新。全市各县区努力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细致而实在,宏大而持久,正在书写着“拔掉穷根,共同致富”的新时代壮美篇章,由此而生发的一股股正能量,在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野间久久传递。
看脱贫干劲有多大
脱贫攻坚,山区最难。采访团第一站选在了凤县。
寒风在秦岭山区肆虐,并未能挡住当地农民勤劳的手脚。在双石铺镇恒力现代农业园区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令严冬逊色。兴隆场村几名贫困户,正在进行土壤施肥作业,头上冒出了汗珠。其中一名叫涂志兵的贫困群众告诉记者:以前出外打零工,每月剩下不到千元;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每天包吃包住外,还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涂志兵简短的话语里,透出了对扶贫政策的感激,也显示出脱贫的信心。
在太白县鹦鸽镇马耳山村的百亩树莓园里,贫困户武爱云手脚麻利地清除着杂草,她既是这个园子的股东,又是员工,每年分红3200元、打工挣1万多元,再加上种植的花椒、架豆,还有上万元的收入。她的收入里,展示着扶贫的力量。
1月2日的陇县,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雪。温水镇现代农业园区内,贫困户邢宝林钻进大棚,忙着采摘优质香菇,他与当地100多户贫困户想法一样,怕这次降温影响了香菇品质。这里是贫困户的创业基地,他们依靠“借袋还菇”这个独特模式,实现着幸福梦想。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2017年脱贫一线最热的一句话,身居山区的扶贫干部,对这句话感受最深。缺水、平地少、交通不便,是山区的劣势;日照强、空气好、生态环境优良,是山区的优势。在当地干部和贫困户的共同奋斗下,一大批适宜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被开发、壮大,鼓了腰包,富了一方。“装上光伏板子,见天数着票子”“棒棒桶养蜜蜂,1公斤蜜能卖上千元”“东奔西跑,不如种好两亩核桃”……这些新编的顺口溜,正是山区产业脱贫信心十足的写照。
听致富信心有多高
采访团一行,在眉县齐镇齐镇村的乡间小路上,碰见了当地贫困群众陈天林,他指着远处一亩多的猕猴桃园开心地说:“我种的猕猴桃2017年大丰收,卖了2万多元哩!”据当地扶贫干部讲,两年来,在村上技术服务队的帮助下,陈天林下功夫学会了先进技术,产量增加了近一倍。
在扶风县杏林镇良峪村,贫困户侯宗堂满心欢喜地向记者宣布:“我家里的两亩地,2017年都种了元宝枫,一亩收入8000元左右。我下定决心了,将这个产业做大,争取收入翻两番。”“不能总当贫困户,不能再拖累大家。”这是陇县城关镇堡子身村贫困户张永科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他通过半年培训,现在是陇县绿能牧业公司的一名正式工人。他说,再下些功夫,就能当上技术员啦。
“我打算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麟游县九成宫镇铁炉沟村贫困户吕双虎,站在村子广场上说出这句话时,笑得像一朵花。随后,他又说:“我2017年挣了3万多元,2018年会更多。”
“政策这么好,只要人不懒,就一定有出路。”岐山县益店镇妙敬村贫困户薛军仓抱着这样的信念,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现在猪仔存栏数达到了45头,干劲十足。
扶贫先扶志,志向有多大,前途就有多大。接受采访的贫困户,绝大多数话语不多,可是从他们的眼神和语气中,明显感受到了三个字:精气神。有了这三个字,脱贫致富还会遥远吗?
问算算收入有多少
在采访贫困户过程中,记者提问最多的是“算算收入有多少”。这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也就是一句话的事;说它复杂,一是“算不清”,二是群众不好意思说。
在陇县曹家湾镇流渠村贫困户文引芳家里,记者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刚开始,文引芳说自己2017年一共挣了5000多元;5分钟后,改口说挣了不到1万元;3分钟后,又说是15000元;快结束采访时,又改口说,纯收入2万元。
见此情景,流渠村的扶贫干部笑着说,文引芳报的年收入,还是有些“打埋伏”。其实,每一位贫困户的每一笔收入,都记录在扶贫日志里,清清楚楚。
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贫困户李改平,说到家庭收入时,语速很快:在海升果业打工,一个月上26天班,每月能挣1500多块钱,家里还养了鸡和兔,生活过得比以前好多了。据了解,她家还流转了3亩地,每年都有流转费。“村里免费给了我3个蔬菜大棚,收入多少没细算。”凤翔县横水镇东白村贫困户路建新满脸羞涩地回答了收入问题。随后,他认真想了一想说:2017年第一批西红柿成熟,大概卖了5万元。
陈仓区县功镇严村庵村贫困户王西强面对记者,掰着手指头,细细算了一笔账:产业补助款6100元、参股分红5000元、买羊款13750元、困难慰问金1500元、报销药费……他算来算去,还是算不清。他说,实在不好算,也算不清。“大概算一算就行了,只要收入多了就好!”一位记者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道出了众位记者的心声。是啊,每一位接受采访的贫困户,被问到收入时,流露出的开心和满意的笑容,就已经表明了答案。
此次为期一个月的采访,记者辛苦奔波在山区、农村。正值隆冬时节,又遭遇多年未遇的大雪。其间,有的记者因山路崎岖而晕车,一天数次呕吐;有的记者因气温骤降、连夜写稿而感冒发烧……这些困难,没有让记者的脚步停滞不前,他们的心里始终揣着一份责任:采写出有分量的稿件,为脱贫攻坚工作鼓与呼,将扶贫一线的故事传向千家万户。(宝鸡日报)
原标题:行程4000公里 记录脱贫故事——“产业脱贫县区行”主题宣传采访活动综述
晴空一鹤排云上———扫描永新生态资源建设板块
西安区开展“迎国庆、颂改革,老少同台、筑梦未来”文艺演出
湘潭县法院对人社部门一工亡认定案作出纠正
北京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入学
黄冈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工作
行程4000公里 记录宝鸡人自己的脱贫故事
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紧急通知:做好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工作
珠山分局里村派出所热心帮助一名走失儿童回家
【朝阳区】长春市委组织部到朝阳区督查调研发展党员工作
桃源县黄甲铺中心小学开展户外拓展活动
强调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全面启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
是什么让汕尾乡村教育走开?
市房产局靠实网格化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高淳地税深入基层一线送节日祝福 凝聚巾帼力量
亳州:医疗服务队 走进敬老院
多项数学“杯赛”叫停 家长群删了“数学”等词
句容建设万亩良田土地托管服务项目 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
市委宣传部 开展“学理论 强素质 升能力”讲习试讲活动
平湖市“四个全面”全力助推旅游市场安全
一年级读红楼梦? 个性寒假作业累坏孩子愁坏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