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获市政府批复 让雨水“分流” 让城市“呼吸”


绿塘河湿地公园。记者张锋锋 摄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城区“水浸街”的有效途径。近日,由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编制的《湛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获市政府批复,湛江将开始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
    逐步谋划推进建设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又被喻为“会呼吸的城市”。通俗来说,“渗”就是自然入渗,涵养地下水;“滞”就是水流错峰,延缓峰现时间,降低峰值流量;“蓄”就是为雨水资源的利用创造条件;“净”就是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用”就是充分利用水资源;“排”就是安全排放,确保安全。
    其实,早在2014年10月,我市就提出全力打造“三个城市”——海绵城市、循环城市、脚印城市,其中一些项目已在规划区域内开展。为积极响应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我市于2015年开始海绵城市全面建设及筹备工作,编制了湛江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市政府批复。通过逐步谋划推进,确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建设整体目标,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样板工程,成立湛江市建设海绵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配套工作机制及政策。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内已有部分项目符合海绵城市的理念,例如绿塘河湿地公园、平乐再生水厂、湛江职教基地等,为全市加快建设海绵城市营造了良好氛围。
    构建良好生态环境
    据了解,《湛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明确指出湛江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即建设为地下水供水区域的海绵城市示范市以及滨海台风暴雨区域的海绵城市示范;牢筑安全红线,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应对标准内的降雨,与城市防洪相衔接,构建台风暴雨等极端情况应急处理系统,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控好资源上限,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和雨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尽量减少外调水水量,逐步取代地下水供水;严守生态基线,保护湛江市林、田、湖、海、湿地等天然海绵体,尽可能恢复自然生态本底,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底线,近期消除黑臭水体,远期逐步改善城市河湖水环境质量。
    按照规划,到2020年,湛江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湛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旨在统筹解决内涝、城市面源污染、水生态破坏、水资源利用率低等关键问题,选取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以及能力和制度建设等5大类19项指标,分别提出管控要求。同时,规划还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四个方面给出了具体规划措施,适用于湛江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广场、地下空间等建设项目。
    按照湛江市水环境整治目标,2020年前湛江要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海绵城市建设将推进水环境改善:通过完善污水收集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加强厂网建设等措施,加强入河污染物控制,消除城市生活污水等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污染、雨水口污染,减轻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所造成的水体污染;通过引水补水、恢复和修复河道等方式加强生态河网建设,提升水环境容量。
    八大措施全面推进
    要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就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当前,湛江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不少,特别是城镇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涉水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滞后;市区蓝绿交织,公园绿地多依河而建,具有海绵格局,但分布较为零散,未能充分发挥海绵功能。此外,多台风、雷暴,防风、防灾任务重,需要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系统;城市黑臭水体数量较多,排水系统较不完善,需要完善污水管网,提升污水设施的能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因此,湛江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实现整体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度、综合提升防灾抗灾能力、调节气候、提升景观品质、恢复地下水位、增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下一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将严格遵循总体布局原则,统筹平台与机制、技术能力与工程建设三大系统,围绕2020年、2030年目标进行全面推进,采取八大综合措施:新老分策、生态优先、系统防护、开源节流、灰绿结合、研究先行、软硬并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涝抗旱等灾害应对能力,保障饮用水安全,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人人都是“建设者”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实际上,“海绵”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大,要真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从源头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和水利、农业等整体的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系统性地疏通自然水系之筋络,才能让广大市民在城市中享受青山绿水,在日常中感受舒适惬意。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会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人人参与才能构建起更加科学优良的生态环境。在这过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该负责人说,例如,菜市场、餐馆、洗车行等从业人员,不要往下水道里乱倒泔水或污水,以免通过雨水管直接排入河湖而造成污染;通过种花、种菜来打造“绿色屋顶”“绿色阳台”,助力城市的垂直绿化;到公园、湿地、滨河景观带等游玩,不随意践踏破坏草地、绿地等海绵城市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人人都是建设者。

科技局:“创新——驱动21世纪发展”报告会举行
邵阳市安全生产“强执法防事故”培训班开班
化州大力推进“党建+项目” 党建与民生项目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济宁市兴东小学开展“ 没有烟花爆竹的欢乐中国年”活动
梅陇查封35间工厂作坊
我市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获市政府批复 让雨水“分流” 让城市“呼吸”
【全国两会大家谈】群众获得感是机构改革的风向标
港南区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显成效
石棉县启动2018年核桃春季嫁接改良工作
为了百姓的平安幸福——鄂州开发区创新工作方法扫黑除恶纪实
人民广场高科技高颜值旅游公厕正式对社会开放
我市加快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工作
第十一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在贵港举行
热心老人闫新生刘雅丽为会盟敬老院捐赠全自动洗衣机
百投集团深化企业改革初显成效
我市召开“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调研督导工作会议
市教育局召开市委4篇专项《调研报告》学习讨论会议
刘智出席全市就业扶贫工作推进会
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完美落幕 奥运冠军石智勇刷新世界纪录
舟山市森林生态科普馆今日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