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功德碑背后的师生情缘


  在宁陵县城郊乡八里屯村一户普通人家院内,立着一座长方形的功德碑。功德碑立于1999年5月,碑文记载着甄自安老师一生的经历。碑文的背面刻着为他立碑的96名学生的名字。
甄自安老师今年80岁高龄,给健在的老人树碑立传,是个稀罕事。日前,记者前往八里屯村一探究竟。
学生立碑谢恩师
甄自安和老伴郭莲英就住在路边低矮的房屋里,小院里栽种着几畦青菜,一座高大的功德碑格外醒目。
据甄自安介绍,他2000年8月退休,就在退休的前一年,几位他教过的学生找到家里,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就是为他树碑立传,被他婉言谢绝。“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做的都是本职工作,没有取得什么杰出成就,哪能承受这么重的礼遇啊?”
为甄自安老师立碑的发起人,是原城郊乡中学的毕业生吕世杰、李守根。读书时,他俩家庭都很贫困,甄自安多次减免他们的学费。吕世杰后来在耕读小学当代课教师,经常向甄自安请教教学方法,师生感情深厚。这两位学生三天两头来家里软磨硬泡,甄自安最后才勉强点头应允,但约法两章:低调,不能张扬;节俭,不乱花钱。
没想到,立碑那天一下子来了100多个人,汽车停满一条街。“我非常激动,毕业后几十年没有见过面的学生都赶来了,师生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儿。”甄自安回忆当时的情景,兴奋地说。
教书育人一辈子
甄自安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1959年他商丘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学校教书育人。从热血青年到花甲之年,他在讲台上教学整整41年,人生最美的时光都献给了乡村教育。
72岁满头白发的于吉清,是甄自安教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在宁陵九中读书时,刚毕业的甄老师教我们数学,他教学下劲,知识点把握得牢。”于吉清老人说,“当时还是生产队,甄老师以校为家,一个月还不回家一次,经常饿着肚子给我们上课。”
“文革”期间,学校纷纷停课,学生放任自流,大好的时光浪费了。甄自安很心疼,决定召集学生复课。他通过一家一家走访,让孩子们又回到了学校。师资缺乏,他一个人担几个班的课业。1974年宁陵高中招生时,他带的42名学生全部被录取。后来,他们走进了高等院校,走上了领导岗位,用知识改变了乡村娃的命运。
不看石碑听口碑
甄自安的老伴郭莲英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夫妻俩一生共育5个子女,其中4个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孙子甄子扬现就读于一所师范院校,计划明年考取乡村特岗教师,实现自己“为人师表”的梦想。
甄自安对学生给他立碑挂匾这件事看得很淡,他说一个老师教得怎么样,待学生如何?学生和家长心中自有一杆秤,所以不能只看石碑,得听老百姓的口碑。
如今,这座功德碑倒成了活生生的“教材”,逢年过节当一家人团聚时,甄自安便指着碑文给子孙讲他教学时的故事,对身为教师的儿子、儿媳和女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师德教育。

激发内生动力 船山推出乡风文明积分奖励
5辆假冒出租车在白云区被查
【中国梦·践行者】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 修成“天路” 此生无憾
我市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高火险天气
长武百万蛋鸡扶贫产业园、肉驴繁育科教基地揭牌暨贫困户入股分红仪式举行
一座功德碑背后的师生情缘
去滨江学校锻炼,“刷脸”进门
周二起杭州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庐陵新区滨江街道开展生态环境整治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
德国总理与沙特国王通电话要求澄清卡舒吉案
长江西路改造11月17日启动 明年5月完工
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群众信访举报案件查处情况 第32批
京城名医将为风湿骨病患者义诊
斗鱼警务室落实安全监管,警企共建创平安清朗网络空间
公安部慰问组来我市看望公安民警刘跃进率队 陈冰冰陪同
“中秋”假日礼泉袁家村接待22万人次收入1700万元
台儿庄专项行动保障文化市场安全稳定
“黄金周”村村通带您游蓟州
“三减三健”之“健康体重”行动
景德镇高新区举行第四届“职工杯”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