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珠海旧年俗

  对于在珠海土生土长的人来说,这座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渐渐埋没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化浪潮中。许多从外地到珠海打拼的人对珠海的传统风俗也知之甚少。事实上,这里既有最远可追溯至宋朝的古老习俗,也有我们正在见证的新的风俗不断形成。
  春冬更替时节,我们寻找那些被渐渐遗忘的珠海传统风俗,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部分,还有一部分是隐藏在乡间田野的特色风俗,借此触摸这座城市最初的风情与模样。
  冬至 曾经是“履约日”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年俗也是当地风俗的典型映射。春节前后,珠海人有哪些传统习俗?“各处乡村各处例”,年俗当中又是如何体现?我们先从“冬至”说起。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此日白昼最短,其后白昼渐长,故谓“冬至阳生”。据《珠海市志》记载,珠海也有“冬至大过年”的俗谚。是日,合家团聚,炖美酒烹鱼肉,宰鸡杀鸭,先祭拜各路天神及列祖列宗,再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也有蒸粉果、制糍糕,并于冬至前舂粉,以备农历新年做年糕等之用,叫“冬前粉”。
  冬至的到来,也意味着年关的临近,在当时社会,这一天通常也是履约的日子。比如以前转让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之日言定,并先付部分价款,冬至则是各种契约正式签订和履行之日。本土文博爱好者吴国基则告诉记者,旧时冬至这天对珠海的穷苦人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日子,如果这一天无法如约向地主交租,来年就要加租息。建国后,祭祖、签约等活动逐渐消失,但“冬至”这天“加菜”的习惯却没有变。
  小年夜
  “送灶”扫屋点长明灯
  冬至过后,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珠海人就要忙着“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晚也称“小年夜”,“祭灶”也称“谢灶”“送灶”。送灶这一天家家户户摆放一些瓜果饴糖诸帛,在灶旁祭灶。据《珠海市志》记载,在横琴岛的四塘村,小年夜这天村民要用炒米粉、红糖加工成拳头大小的炒米粉团来祭祀灶神,据说制作这种团子的寓意是将灶神的嘴巴封住。而在珠海的小林一带风俗又不一样,女人会在这天吃虾,男人则要弃一套旧衣服,表示将跨入新的一年。
  临近年关,各家各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有的人家在年三十这天开工,有的在“送灶”日,实际上,年终前一段时间都是可以的。按照旧俗,大扫除也有讲究,扫屋这天,主妇通常先点亮一盏油灯,扫尘后才能熄灭,这叫长明灯。长明灯点起后,再用竹竿绑牢一把新扫帚,通屋上下扫将起来。扫屋后,用柚子叶抹净神龛,再清洗家居杂物。
  开展大扫除是腊月时的“必选动作”,而在唐家地区,还有个比较特别的风俗,年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蒸年糕、包粉角等粉果,如果家里有当年的新郎官,则新郎官要亲自或出钱请人搭好秋千架,以备新年初一村中小孩打秋千玩耍。这一风俗的寓意是祈求自己来年“早生贵子”。
  大年三十
  回家团年“守岁”
  大年三十,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设法回家团年。各家门前贴上除旧迎新的红色吉利对联。饭前,以各种丰盛的供品祭祀各路天神及列祖列宗,点烧炮仗,全家一起吃一年中菜最多的年饭。除夕夜还必须余下一些肉菜,如鱼、芹菜、生菜、发菜、葱、蒜等,留到初一,叫“压岁”,意为年年有余。年饭后,长辈向晚辈分发“压岁钱”,置于其枕下压岁。在沿海地区的渔家农村,居民们通常会把米缸装满,贴个“满”或“常满”的大红字,上面放两个带叶的桔子和有头的生菜,寓意“吉利”和“生财”,家里的每个神位还要包一封“利市”。不少人家,除夕夜通宵也要点一盏长明灯。一家老少当晚不眠,以待天明,称之“守岁”。
  年初一 不吃肉,“豆捞”当午餐
  按照香山地区的传统年俗,年初一这天吃斋而不吃肉。在唐家、香洲地区,通常午餐吃的是一种用糯米团拌糖和炒花生或黄豆做成的“豆捞”,寓意新一年“有得捞”。到亲戚朋友家互相拜年,见面时要互相道吉利话,已婚者给未婚者(不管年纪多大)赏“利市”钱。如今这些风俗依然保留。
  此外,年初一这一天也很多禁忌,比如不扫地,以免“把一年的好运扫掉”;不接触生产工具,以免“一年从头到尾都是劳苦”;还要特别小心不要打破家中器具,不与人发生口角,不打骂小孩,碰到不顺心的事都以“忍”为上。
  “开年”“赤口”
  发菜蚬肉生菜鲤鱼摆上桌
  正月初二日,俗称“开年”,旧时的珠海,各家各户都会将早已准备好的发菜、蚬肉、蚝豉、生菜、鲤鱼等肉菜摆上餐桌,取其发财、大显、好事、生财、鱼跃龙门的好兆头。这天出嫁女偕夫带子返娘家拜年。民间有传说,外嫁女不能在娘家过年,否则会使娘家挨穷,只有年初二回娘家拜年才是最佳日子。
  正月初三日,传说为“赤狗日”。赤狗是骠怒之神,遇之则凶多吉少,因此这天人们通常不出门,不宴客。还有一些地方也称正月初三为“赤口日”。
  元宵节
  “太公开灯分猪肉”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在珠海大部分地区,旧时村民会把挂灯与新生男孩(男丁)入族仪式结合起来,也含祝前途光明远大之意。
  在唐家一带,凡头年生男孩的家庭,都于新年初二、初四日将自备的莲花灯带到祖祠竖好的木杉上缚好,称“挂灯”,到初八日则是“开灯”日,各人到自己的花灯添油点灯,开灯日持续到十一日为止。开灯完毕,祖祠里烧几头猪,分给本祠内部的男丁,所谓“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也称“太公开灯分猪肉”。如今随着城市更新改造,祠堂渐渐减少,这一场景已经少见。
  正月十六
  年轻人抢花炮
  昔日,三灶镇榄坑一带流传着一种趣味盎然的民间民俗游戏:正月十六抢花炮。正月十六这天,男女老少聚集在观音庙前,由主持抢花炮的村中老者,带上三牲果饼到观音像前烧香叩拜,祈祷许愿。“抢花炮”的地点通常选在观音庙前的空地上。抢花炮的主持,都是各村德高望重的长者,经费由各村筹集。参加抢花炮的多是身手敏捷的年轻人。“抢花炮”共分“八炮”,分别是“开春大吉”“风调雨顺”“花满三春”“东成西就”“五谷丰登”“富贵荣华”“锦上添花”“金玉满堂”。第一至第五名的年轻人都会得到奖品。2010年4月,抢花炮被列入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冬交替
  深夜田间“听鲤鱼”
  在珠海斗门的大沙田地区,农民们趁月夜拿着竹罩和手电筒在田间“听鲤鱼”,既是生产技艺,也是有趣的风俗。
  据珠海自然村落人文普查成果记录,在斗门,每年开春时节,正是鲤鱼上田受精产卵的最佳时间,它们随着水流游上田间,在泥坯上“刷身”,雌雄产卵受精,因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听到鲤鱼群“刷身”嬉戏发出的啪啪水响声。有经验的“听鱼”者就会根据这种独特的声响,提起竹罩轻步靠近响水处,猛力一盖,成群的鲤鱼便手到擒来。同样既是生产技艺,也属民间传统风俗的还有“装泥鱼”,只不过比起“听鲤鱼”,前者早已声名在外,后者知之甚少。(来源:珠海特区报)

交警走进外卖公司送上“安全”大餐
我市开展首批“三晋老字号”申报工作
刘荣山在郧阳区调研时要求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多省份启动2018年公务员招录政策向基层倾斜
寻找珠海旧年俗
佛山中考体育、艺术科考试工作意见公布,本月20日起报名
市城投集团召开2018年上半年工作讲评会
旅游季又双叒叕来了,如何携带胰岛素了解一下!
南平市“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统一行动日活动举行
汽开工商分局开展校园消费主题教育
做好群众工作 加快新气源项目建设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博物馆里迎中秋
卡没消费完,店铺突然关闭了
解析:回归中心区福田,刚需与改善如何选?
防水墙高度不够、阳台未安装栏杆…她拒绝收房 法院这么判
市工商局连续四届上榜“全国文明单位”
长春新区:让城乡孩子就近上“名校”
执法局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