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春农村年味儿浓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这些童谣,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年习俗”,这也是人们记忆中的“年味儿”。
年味十足的春节才叫过年,我每年喜欢回农村老家过年,除了想真切感受农村变化之外,更因为农村过年场面比城里热闹、人情比城里直朴、气氛比城里浓烈。
“过大年”,是指农历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有许多关于过大年的话一直流传着,像“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人们的传统心理。在我们的记忆里,许多人进入腊月就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炸麻花、压粉条、蒸花馍馍、添新衣……,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春节前为准备阶段,春节后为庆贺阶段,并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初二。民俗中就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其间节中套节,节日不断,喜庆祥和是最大的特征。
小时候常常盼望过年,“孩子们是最盼过年的。”一点没错,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地玩、尽情地笑,可以放鞭炮、可以点花灯……总之,“年”是属于我们的天堂,即使犯些小错儿,家长们也都能“宽容”地一笑了之,因为大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为图吉利一般不会生气。
在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对联挂灯笼。贴了对联,要账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身上,因为北方天气冷的缘故,每次都是半上午才贴,温度稍微高点,浆糊不容易冻,把父亲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小时候贴对联是为了凑红火,现在贴对联也可以说是一份寄托吧,因为现在工作了,放假比较迟,每次回去爸妈都已经把所有的活儿都干完了,却唯独把贴对联的活儿给我留着,大概是在提醒我不要忘了根在哪里。
大年三十天黑之前,是请祖宗的时候了。请祖宗,主要就是到坟头旁,烧香烧纸,放点鞭炮,磕头,把逝去的亲人请回家一起过个新年。请祖宗的时候一般都拿着香,在老辈坟前说一些“爷爷、奶奶,过年了,现在一起回家过年吧”等之类的话。谁家请祖宗,就会专门在堂屋的正中央摆张桌子,上面摆着供品(鸡鸭鱼肉等),旁边放两张椅子给祖先们坐。
记忆里的年总是温馨的。人们不仅要清理居室、美化环境,更讲究“吃”,煮年肉是必不可少的,小时候家里穷,每到年初日下午家里总是会把宰杀后羊的头蹄下水放在锅里煮熟肉,浓浓的肉味站在院里都能闻到,小孩子不管在外面玩的多疯,等到肉快熟的时候肯定会准时回来,早早的就爬在灶台上等着出锅,闻着肉味儿口水一口一口的往下咽,现在回想起来多么丰盛的山珍海味都不如小时候的四个小羊蹄和那一碗羊头肉。
要说过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必须是接神,到零点时候,不管是出去串门的还是玩牌的都会按时回家接神,老年人说接神是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而年轻人则把这些作为辞旧迎新的主要象征。内容首先是发旺火,“点燃”这个动作在我的家乡不叫“点”旺火,而叫“发”旺火,取“一发而旺气冲天”的美意,旺火位于当院,在大人们发旺火时,穿着新衣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围着旺火燃放烟花炮竹。那一刻,硝烟中夹杂着旺火,万里长空响成一片,人们都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之中。今年市里提倡禁止点燃煤制旺火,但是我想这难不倒勤劳聪明的农民,不要忘了农村最不缺的就是柴禾,说不定还能返回最原始的旺火呢。
接神过后,全家人都要吃年夜饭了,说到年夜饭,饺子在北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不可少,饺子意味交子,是辞旧迎新的意思。而这吃饺子也是有讲究的,饺子内除了普通的馅,还会包几个硬币,谁先吃到这些带讲究的饺子,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小时候妈妈为了我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也是没少下功夫,现在回想起来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春节期间,还有一个高潮,这就是拜年。“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绕街走”。早饭吃过后,人们开始走街串巷,亲朋邻里相互拜年,礼节是颇多的:年长的辈分较高的人,这天是不出门的,专在家中等着晚辈来拜;辈份相同的见面,要点头哈腰、打拱作揖,互道“过年好”或“恭喜发财”之类的贺语。当然,晚辈的给长辈拜年是不白拜的,长辈是要给钱的,叫“压岁钱”。现在则多用电话或手机短信拜年。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人,长者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人际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
春节后,习惯选择第一个吉日外出郊游,这就是迎喜神,也叫游喜神。这个日子一般在正月初二或初三。查黄历确定喜神所在的方位后,大人小孩结队前往。进入旷野后,以前还要举行一定的礼仪,领头人先从木盘内取出各种祭物,呈品字形在地上摆供,然后用手垒三个小土堆,中间代表天神,左边代表地神,右边代表喜神。土堆上各插香三炷,烧纸三张,大家三跪九拜,祈祷喜神保佑,出门顺利等等,小孩子则鸣放鞭炮。回家的时候,习惯捡根柴,取谐音财,意喻招财进宝。因故不能出门者,则把自己的衣服让出去者带上,作为自己的代表。迎喜神之后,尤其是初五过后,外出工作者可远行。
春节也有它的忌讳,人们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兆头,而希望好预兆的心理愈强,禁忌自然也愈繁多。到了正月里不过十五,就不能讨债了。据说,岁首讨债,财运不佳,终年受穷。初三日内禁用剪刀,说是用了剪刀,就会和别人产生争执,还有一些诸如不能做针线,不能开衣柜等等之类的。
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传统、老玩意儿,对于现代城里的人而言,已经渐行渐远。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压力山大,让人鲜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这些“慢幸福”;另一方面,伴随娱乐方式多元,人们也乐于追求多样性的年节,也导致了这些老传统习俗的式微;再者,“互联网+”赋予了传统春节全新的载体,让老习俗有了新载体。我想说的是,要想体会传统文化还是要往农村走,你可以说它是因为封闭也可以说它因为落后,但不管怎么说,它实实在在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浓浓的年味儿是城里无法感受到的,这种乡情、亲情、人情更是城里无法体会出的。

教学展风采 培训同成长——嘉善县“px004” 幼儿园三年内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在干窑实验幼儿园举行
青龙:十三届县委常委会第33次会议召开
高明区委书记徐东涛率高明党政代表团到顺德考察调研
我市2017-2018年度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4709万元
驾驶人虹膜采集系统在乐亭县调试成功
辞旧迎新春农村年味儿浓
学习贯彻入脑入心 结合实际落到实处
招远市辛庄镇“走基层”开展扶贫工作
徐水区系列活动迎“七一”
副省长杨洪波莅眉调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
怀远县司法局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扫黑除恶”专题法治讲座
三 岔:小山村有了民间艺术协会
蓝田旧石器遗址研究:黄土高原212万年前已现人迹
南充男子报警称23万现金被盗 警方调查发现蹊跷
雨花区社区儿童之家开展“我从哪里来”儿童性教育主题活动
市直机关科级干部党纪法规和德廉知识测试集中举行
多彩贵州城“百工馆”于今年年初正式开馆
正宗的本地葡萄16元/斤起……楼下村范茂孝为它代言
湘西州着手整治非法社会组织
市旅游委组织开展旅游标准化业务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