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助推乡村振兴 ——“百乡千村”采访报道活动侧记

记者 毛慧娟 通讯员 汪诚 张小娟
“因路而变、因路而富、因路而美,‘四好农村路’助推乡村振兴,这回带你们看看衢州的两个典型。”9日上午,在柯城区七里乡大头村,省公路局副调研员龚百晓的一句话揭开了当天联合采访的序幕。
从5月7日至10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了包括新华社、中新社、浙江日报等在内的十多家中央、省级媒体组成采访团,开展第一批的“百乡千村”采访报道活动。9日,记者团一行来到了衢州,走访了柯城的七里乡大头村和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从衢州城区出发,沿花木线、大毛线行驶约40公里,进入七里乡,很明显感觉到气温降低,这里山高谷低,具有独特的山区小气候,是夏季避暑胜地。
“十几年前是想不到会有那么多游客的,那个时候路也不好,出去一趟一身灰”,七里香荷香院农家乐老板邱岳明告诉记者,“以前我是做毛竹造纸业的,2003年的时候,路(花木线)修好了,政府号召我们办农家乐。2006年我开始做,是我们村第二家。去年我还投资改建了中高端民宿祥云阁,现在我们家一年收入20来万。”邱岳明带着记者团参观了他新修的祥云阁,祥云阁门口,就是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后从这里可以直接上杭新景高速。“路修好了,外面的人才进得来。路不好,水不好,那做什么都不好。路美了,环境美了,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们这里。乡村振兴,不就是能让我们农民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么?”
花木线是通往柯城区七里乡大头村的重要旅游线路,总长37.7公里。“2003年,石梁至七里的公路建成后,发展山区经济的动脉打通了,也为后来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七里乡乡长周童表示:“截至2017年,全乡农家乐数量达到185户,全年游客接待量超85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4285.28万元。”
离开了七里乡,记者团一行转道赶去大陈乡。下了高速进了江山,沿着省级精品示范路——s221省道江溪线进入大陈乡,一路景色美不胜收。路上偶尔有旅游大巴与记者团一行的车交错而过。
“近几年来,大陈的发展越来越好,尤其是道路交通愈加方便快捷,游客越来越多,这就是商机。去年,借着招商引资的契机,我回乡投资1.8亿创建休闲农庄。”走入大陈文化园,这里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农场主汪建明带着记者团一行参观了已经建成的亲子项目和上过央视的旅游厕所“轻松阁”。“以前大陈这边路不好,发展也不好。而现在大陈路美、村美、生活美,可以说乡村振兴正当时。”汪建明盛情邀请记者们体验“轻松阁”。“哇,居然还有家庭间”“一个农村厕所这么高大上”……
随后,记者团一行来到了大陈古村,汪氏宗祠的建筑外观引来一片赞叹,记者们纷纷举起摄像机和相机,大陈村书记汪衍君开始跟记者们介绍大陈的美丽乡村建设和村歌治村经验。“到一个地方,道路就是第一景,每条村道就是打开美丽乡村的第一道靓丽的门。让每一条村道都美起来,才能打造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富裕之路。”汪衍君的一席话,引来在场记者的阵阵叫好声。
实际上,近年来,大陈乡投入1000多万元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我们以农村公路为脉络,打造出了一条独具风情韵味的‘村歌文化风俗线’,现在来我们这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日均游客量已突破1500多人次。”大陈乡党委书记刘笑飞介绍。
“想要富,先修路”。一天的采访下来,最深的体验依然是这句老话。修了路,还要护好路,用好路。就像汪衍君说的,路不仅要通,还要美,还要有文化有故事,这样的路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未来的路还很长,如何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需要众人的智慧和实践。

承德市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妇联举行全国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揭牌仪式
射洪县大春备耕工作掀起热潮
大名县县委书记房延生主持召开关于国研中心对接项目调度会
丰南区安监局全力抓好节期安全生产工作
“四好农村路”助推乡村振兴 ——“百乡千村”采访报道活动侧记
无锡两家企业入围"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
人工智能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峰会在诸城举行
黑龙江:顾客签字确认后景区餐馆才可下单上菜
市农委邀请省农监局领导赴同江市开展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培训工作
中共厦门市湖里区钟宅畲族社区委员会关于巡察整改情况的通报
这几天雨水和阳光争地盘
市经信委:上半年节能降耗跃上新台阶
从果树种植到生态农业
梅耐雪调研俄罗斯村规划选址和板仓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
永川:清扫烈士陵园 志愿者在行动
盆栽荷花开始运到园博园布展
南漳2017年推动工业经济绿色发展
市政府召开第1次常务会议 雍成瀚主持
清明节城区设49处祭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