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贵州第一个易地搬迁扶贫新村——23年后 村民收入翻了90倍


  在建的新房
村民如今居住的“小洋楼”
昔日的老鸦山旧民居
  ◎核心提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地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把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来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这一行为,被称作易地扶贫搬迁。
  23年前,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老鸦山的23户苗族人家,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的新家园——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罗依新寨,是贵州有记载的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如今,这一批吃螃蟹的人,已经过上了真正能吃得上鲜虾螃蟹的富足生活。
  扶贫搬迁
  他们“首吃螃蟹”
  除了高,老鸦山并没有其他什么特点,土地更是贫瘠不堪,1550米的海拔和陡峭入云的山峰,不但带来了艰难的生活环境,更隔绝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1995年以前,老鸦山上住着一个苗寨,23户人家,109口人,吃过茅草根、住着茅草房,过着近乎“刀耕火种”的生活。
  86岁的唐正章,回忆起那时的境况,印象最深的是蕨粑,那是他们日常的主食之一。而当时最让他们纠结的是下雨的问题,下雨吧,床上的被子都会被淋湿;不下雨吧,没水喝要走三四公里去挑水。
  除了去青岩买盐巴之外,苗寨里的人很少与外界来往,有的小孩,自出生就没下过山,没有见过汽车、听不懂汉话,和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就靠那台老掉牙的时灵时不灵的半导体收音机。
  据当时的一份核算资料,那时老鸦山苗寨,人均收入不过200多元,过着靠政府救济的穷苦日子。
  1994年,贵阳市委办公厅“贵阳沿边行”调查组来到老鸦山村民组,发现无电、缺水、不通路,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是老鸦山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
  翻看当时的《关于解决花溪区黔陶乡老鸦山村民组搬迁问题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得知,要解决老鸦山水、电、路的问题,需要投入近50万元,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发展问题。这笔账一算,调查组一致认为:实施移民搬迁扶贫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会议纪要明确了搬迁的原则、预算和具体要求。距离乡政府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地势平坦的罗依山下的20亩土地、110亩荒山被确定为搬迁建设用地。会议还提出要确保1995年春节前完成老鸦山村民搬迁工作,让村民能搬进新居欢度春节。
  喜迁新居
  村民激动落泪  
  在外人看来,老鸦山的居住环境可以用恶劣来形容,但老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对于苗寨村民、特别是老年人来说,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一时真的难以割舍。
  村民杨兴祥回忆说,搬迁扶贫的事确定下来后,老鸦山突然热闹了起来,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来到老鸦山,逐户进行宣传动员,为村民们描绘扶贫搬迁之后的美好蓝图,还邀请村民下山,到他们未来的新家参观。
  罗国忠、罗国文兄弟就常踏着山路,去新的家园看一看,这一看,就坚定了他们“搬出来”的信念。
  新建成的罗依新寨,不但修建了25栋统一的砖木结构瓦房,水、电、路“三通”,而且在屋后配套有猪牛圈,23户人家都有新家住。
  1994年8月,搬迁工程正式动工,接下来的5个多月里,老鸦山人也好、骑龙村人也好、党员干部也好,全都互帮互助,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中,当时村民还自发规定,无故不出工的罚款5元。
  搬进新居那一刻,唐正章像做梦一样:瓦房能遮风避雨,自来水即开即用,电灯点亮了夜晚,生活真的彻底和茅草房、煤油灯、泥塘水说再见了。当时,很多村民流下了眼泪。
  杨兴祥是寨子里第三户搬家的,住在新家的第一个晚上,他东摸摸西看看,一晃眼就到了晚上十点。好不容易强迫自己上床睡觉,没想到凌晨两点杨兴祥又醒了过来,他翻身下床,点亮电灯泡,又摸着家里的东西,过了半宿。
  1995年春节,老鸦山的23户人家,在各自的新居里,点亮电灯,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年。
  搬迁23年后
  收入翻了90倍  
  1996年生人唐乙分,是唐正章的孙女之一,她出生在罗依新寨,是不折不扣的搬迁新一代。这些年来,在罗依新寨出生的孩子,达到了40多人,寨子也从当年的23户人家发展到30多户180余人。
  事实上,搬迁带来的,不止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人生的一次拐点。
  村民唐学友说,搬进新居后,大家都觉得不能再靠政府救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幸福生活。
  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罗依新寨新开垦了50多亩土地和5亩田地,村民们还参加培训班,学习种植知识。相比种什么死什么的老鸦山,1995年,罗依新寨的水稻亩产量达900斤左右,玉米亩产量达450斤左右,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
  随后,利用当地硅矿资源优势,村里发展起了硅矿产业,让村民们能就近务工。当地政府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养了60只羊的村民唐广兵,成了当时寨里的“首富”。村民们还在房前屋后栽种起了葡萄等经济作物,“庭院经济”也发展了起来。
  2012年,花溪区在骑龙村建起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香葱批发市场,香葱产业逐渐规范化、标准化。罗依新寨种植的香葱还成了黔陶乡的万亩香葱基地的组成部分。2017年,罗依新寨人均收入达18000多元,是搬迁前的90倍左右。
  村民罗大盛说,搬迁两三年后,寨子里就有好几家人用起了座机电话。2008年,唐学友把原本政府出资修建的砖瓦房,扩建成了两层楼房;从前连山都没下过的少年,以罗依新寨为起点,到沿海地区工作学习。
  如今走进罗依新寨,砖瓦房已成了稀罕物,大部分已经变成了村民新建的两层甚至三层小洋楼,楼前停着的是最新款的小轿车,金属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村民们忙着拆开网购来的包裹。只有村里陈列室里的一张张老照片,还记录着23年前的那些苦和难。记者 周然
编辑:刘 鹏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郊野公园 亲子好去处
父母遗产子女争法官温情来劝解
科创智造样板,无人驾驶公交道“嵌”入济南崔寨片区
市环保局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
“十个一”工程推进文化扶贫
探访贵州第一个易地搬迁扶贫新村——23年后 村民收入翻了90倍
翔安区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 12栋住宅楼年底封顶
青岛华夏职业学校喜获2017年全国创意设计与工艺教师技能比赛金奖
未来广州南到白云机场只需30分钟
打造移动窗口安有“温度”的门牌
省人大调研组调研宿迁市城镇体系规划情况
市公安特警支队开展“猎鼠迎春”行动
芜湖医疗卫生和脱贫攻坚领域专项巡察工作动员暨业务培训会召开
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会议召开
常德朗州高级中学:在新生中强化消防宣传,普及消防知识
问诊把脉 药到病除全市国企基层党建巡查整改到边到底
我市7家快捷快递加盟网点平稳停网
徐闻“菠萝的海”成欢乐的海
刘年来带队赴衡阳调研经济发展情况
欧盟官员说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大门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