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周期,一年一盘点,梳理的是工作,体现的是责任。唯有责任意识,方能突显担当;只有担当作为,才有事业发展。
一年来,旅游人没有懈怠;一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
去年6月18日,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市委书记张维国着眼于破解我市经济发展 “产业不强、结构单一”困局,从重大认识、重大判断、重大目标、重大原则、重大布局、重大措施、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等八个方面对旅游产业作了全面部署,深刻阐述了“旅游即生活,生活即旅游”等一系列重要理念,明确提出了将旅游业培植为千亿级战略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全面布局了实施“两区三带”旅游发展战略,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思想、凝聚了新共识、赋予了新使命、增加了新动能。
在市“四大家”领导高度重视,省旅游委等省直部门的关心指导,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旅游部门紧盯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乘势而上、奋楫争先、实干实为,取得了旅游发展新成效。
宏观架构 理念为上
坚持把理念更新作为“方向引领”。深入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牢固树立“生产即旅游、生活即旅游、感受即旅游、处处皆旅游”的全新理念,破除“唯景区、唯门票、唯建设、唯造景”的传统认识。旗帜鲜明地把2018年定为旅游项目年、品质年和提升年,更加注重新业态项目建设,已有景区的提质和现存资源的整合。在工作布局上,坚持以武当山为龙头,以“两区三带”为骨干,以县市区资源为支撑;在工作重心上,以项目为抓手,以推介为动力,以提升服务与品质为重点;在工作举措上,打好“项目落地、产品提升、氛围营造”三大硬仗,力求在软件上下功夫,在细节上做文章,在文化上着墨色,在体验上留痕迹,实现旅游业的全域、全员、全业发展。
坚持把宣传推介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参与竞演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十堰成功登顶并获评观众最喜爱的魅力城市。仅仅通过门票置换投入,带来了在央视等各大媒体近100余次亮相、5000万以上点击率、近亿次的关注度,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对十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通过举办 “《魅力中国城》第二季启动仪式暨魅力中国城·城市联盟成立大会”,进一步固化了成果,十堰与45座城市签署 《城市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被推选为魅力中国城·城市联盟常务理事城市。其出发点虽发轫于旅游,但给十堰带来的综合影响和价值难以估量,必将持续放大。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定海神针”。通过实施旅游项目建设“双百”工程、举办项目推进会、开展银旅对接、县市区现场拉练等,晒项目、比项目、促项目、服务项目,最终形成以项目倒逼旅游工作,以项目传导发展压力、以项目促进旅游发展,实现项目建设大提速。与兴业银行等市内10家银行签署了银旅战略合作协议,对旅游业进行了近100亿元的整体授信。与华彬集团、清大盈科集团、齐鲁交通集团、厚德前海基金公司、棕榈旅游集团、盘石科技、清大人居、中青旅、中国旅游投资集团、北京知行堂创意公司等10余家企业签约旅游项目或达成合作意向。全市在建项目100个,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新启动项目75个,续建项目67个,签约项目18个,建成营运项目13个。柳树垭国际滑雪场、武当山快乐谷、郧阳区汽车生活小镇、子胥湖嘉年华主题乐园、房县岩屋沟景区等一大批新项目、好项目、转型项目加速推进,县县可见旅游大项目,行行涉足旅游大投资,夯实了旅游产业发展大底盘。
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要件”。通过策划编印 《旅游画册》《旅游交通图》,发布十堰旅游好建议全国征集令,开展“整点报时”旅游提醒,在重要客源城市及高速路投放旅游形象广告,全面营造十堰旅游氛围。出台了《支持服务武当山旅游发展的九条意见》,推动武当山景区与市内4a级景区捆绑门票联合促销,全力扶持龙头,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联合市人才办出台《十堰市旅游人才发展意见》,联合市扶贫办、农发行十堰分行开展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优质项目建设,联合市财政局抓实有偿使用资金支持旅游企业小额贷款政策,联合市国土资源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用地政策精准支持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为旅游业转型发展优化了环境,凝聚了强大合力。
坚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质引擎”。通过加强指导、强化配套、重点扶持等,推动丹江口市南水北调源头生态旅游区5a级创建进入国家创建笼子;新增3a级以上景区8家、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6家、服务网点21家、农家乐300家;创建湖北旅游名镇、名村、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点及金宿级、银宿级旅游民宿7个。尤其是武当山全新推出了“武当369”旅游品牌大ip,做实道旅融合、推出文创产品、康养度假,在引领转型上成效明显。
坚持把旅游扶贫作为“民生工程”。通过发行乡村旅游 “一卡通”、开通各县市区乡村旅游直通车、实施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扶持旅游扶贫优质项目、举办茶旅融合等乡村旅游活动,不仅有力推进了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还打造了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等一批典型样板,提升了城郊游憩带建设品质,形成了整村乡村旅游带动、景区带村、 “合作社+农户”等长效化旅游扶贫机制。全市乡村旅游景区 (点)近100家,乡村民宿达800余家,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已占全市旅游总接待人次的40%,年旅游综合收入近130亿元,年均带动4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或通过旅游实现脱贫。
201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557.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3.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8%和20.14%,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26.5%左右,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0%左右;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0%左右。今年1-5月,全市共接待游客33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7%和33%。旅游市场持续呈现强劲势头,核心景区、体验项目、乡村旅游、新兴业态、旅游商品等全面发力,旅游业在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狠抓落实,县域为本
武当山特区围绕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一主线,狠抓 “武当369”品牌打造和重大项目建设,力推旅游方式由观景向度假转变,工作重心由建景区景点向引导生活方式转变,投入方式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引导的多元化投资转变。
丹江口市突出旅游产业优势地位,出台 《丹江口市旅游+行动实施意见》《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坚持全域景观化、旅游品牌化,推动核心景区、旅游小镇、特色村居建设,全力构建山水一体全域旅游新格局。
郧西县率先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组建旅游投融资公司,设立旅游项目专项资金,出台 《关于推进 “旅游+”工程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坚定不移把旅游业作为统筹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竹山县以全域旅游为方向,全面推进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一手抓骨干精品景区建设,一手抓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一手抓旅游 “五极联创”,一手抓市场营销,一个纵贯南北、辐射周边、基础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良好、特色突出的旅游经济带格局初显。
竹溪县召开首次全县旅游发展大会,出台 《关于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15315”全域旅游战略,把竹溪作为一个5a级景区来建设、一幅天然山水画来描绘、一个放大盆景来塑造、一个田园综合体来打造,擦亮“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旅游品牌,打造“全域景观、诗意田园”中国候鸟旅居县。
房县围绕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城建设目标,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意见》和旅游产业发展相关奖励办法,全县新签约旅游项目13个,投资超60亿元,奋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神奇风光,神秘驿站”。
郧阳区坚持“旅游活区”战略,成立了文旅产业领导小组,“一区两带四园四线”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年度旅游投资超20亿元创历史新高,子胥湖生态新区等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乡村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赚足人气,“视觉郧阳、味觉郧阳、感觉郧阳”形象建设大大提速。
茅箭区坚持全域规划,树立“全域、多点、成链”的理念,出台《茅箭区加快南部山区现代民宿业发展的暂行意见》,加大对旅游市场主体扶持,建成“四纵一横”南部山区“快旅慢游”乡村漫游风景带,实现景、村、城联动互补,形成空间全景化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张湾区大力提升城郊游憩带建设品质,力推“幸福十堰,从张湾出发”旅游节庆品牌,出台新经济发展“十条新政”和加快转型发展“十条政策”,成功引进旅游企业30余家,亿元以上项目8个,乡村游年吸引游客百万人次,拉动带动农民增收1.67亿元,奋力打造十堰城市后花园。
全市上下已形成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的高度共识,逐步由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由单一部门行动向党政统筹转变,由景点景区向全域旅游转变,在市委、市政府的指挥下,旅游业提振的交响乐章全面奏响。
谋远强基 突破为要
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旅游业的重视之高、研究之深、期盼之大前所未有;旅游产业发展的禀赋之厚、龙头之扬、短板之痛相互交织;抓全域转型发展的提质之策、资本之需、氛围之浓迫在眉睫。
今后三年,十堰旅游发展将面临政策利好、环境趋好、资本看好、交通变好、群众叫好的黄金期;十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建成湖北省区域性增长极,打赢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旅游业都将大有可为。
当前十堰旅游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的不足,比如规划上存在有而不全、全而不当、当而不精、精而不实;建设上存在重拿轻投、重始轻中、重近轻远、重常轻新、重硬轻软;业态上存在定位缺乏、提升不够、同质化严重,部分a级景区资源雷同、项目雷同、模式雷同、区域雷同、商品雷同,甚至游客感受都雷同,亟待加以推动破解。
下一步,旅游行业将继续深入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的各项部署,树立大局意识、突出担当精神、增强协调本领、体现精品观念,狠抓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突出品质提升这个重点、补齐链条不长这个短板、打牢配套服务这个基础、筑牢党的建设这个保障,在推动十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中进一步彰显旅游作为、发挥旅游担当、再立旅游新功!(通讯员 武国顺 李应均 张显明)
乘势再谱新华章
——写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十堰日报评论员
去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市委书记张维国从重大认识、重大判断、重大目标、重大原则、重大布局、重大措施、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等八个方面,对发展现代旅游业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为我市奋力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进一步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是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一次盛会。在“两区三带”战略、千亿级旅游支柱产业蓝图指引下,全市上下奏响了旅游业发展最强音。特别是通过“魅力中国城竞演”等系列活动,既展示了“十堰速度”,凝聚了“十堰力量”,更提升了“十堰形象”,创造了“十堰奇迹”,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信心,开启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纪元,必将在十堰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展旅游产业,对于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品牌。具体十堰而言,旅游业更是最大的发展空间和最大的增长潜力,对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有效促进就业、带动脱贫攻坚、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打造,可谓抓住了加快十堰转型发展的一大关键。
我市是旅游资源大市,自然风光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特殊资源荟萃,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特别是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以来,我市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旅游业正日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其成长为支柱产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宣传、旅游品牌的培育、旅游业态的创新,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旅游业尚未真正形成支柱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具有十堰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我们任重道远。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域旅游、全员旅游、全业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机遇期。乘势而上,必须坚持融合型发展,以旅游业为撬动点和关节点,统筹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加快推进各类产业的联动,特别要与国家级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相融合,实现资源的相互渗透、产业的相互配套;必须坚持全域型发展,通过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使全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乘数效应和集群效应;必须坚持内涵型发展,一方面立足旅游需求多元化,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旅游项目的内涵,一方面着眼旅游服务精细化,在完善配套服务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和提升;必须坚持开放型发展,一手抓好旅游方面的对外合作,一手抓好良好外部形象的树立,把发展旅游业同扩大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惠民型发展,以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以旅游助推基础设施改善,让人民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疾风知劲草,建功正当时。十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幕已经开启,让我们抓牢机遇,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十堰旅游产业发展新华章,为打造湖北区域性增长极作出更大贡献。
观山湖区开展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表彰活动
郊区教育先进披红戴花受表彰
"90后"小夫妻闹别扭要离婚 调解员来传经化解危机
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关于印发《佛山市房屋租赁合同备案规则(试行)》的通知
深汕:华润置地再赴深汕特别区推进商业休闲配套项目工作
落实“八个重大” 力推全域旅游——我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综述
我市13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总资金投入达14亿元
濠城镇积极开展污染源隐患排查活动
五市领导聚厦畅谈 欲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样板
全国全省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银川市气象台2018年05月21日13时2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为元为纲谱新篇:天津智能科技产业持续发力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男子破口大骂交警结果被行拘7天
名校培训班新骗局来了!专骗家长,有人被骗近2万
沙流河镇祭奠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
提前规划提前准备肇源镇水稻秧苗“一叶一芯”长势好
我市列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实现“体育新城”向“机遇之城”转变肇庆新区发展正当时
1至5月 泸州工业投资完成近200亿元
虞城供电公司举行“青春光明行”宣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