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第五次党代会召开之际,一组承载江海名院责任与担当的数据新鲜出炉:自医院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年诊疗人次从134万人次增长到20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从48367人次增长到88258人次;平均住院日从12.2天缩短至8.4天……
练强内功,奋力直追京沪名院
昨天,曾经的白血病患者李刚(化名)从通大附院顺利出院,出院前的检查显示,其骨髓完全干净,已不见癌细胞的影子。
白血病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的治愈手段为造血干细胞的移植。今年通大附院引进了白血病“微移植”治疗新方式,由于“微移植”在患者体内重建的是自己的造血,而不是供者的造血,因此移植后患者不需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预防排异反应,同时也避免了因免疫力低下并发各种感染。
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一直是通大附院引领南通医疗的一大法宝。据统计,近几年临床科室共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86项,其中获省卫计委新技术引进奖88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从12个增至22个。
今年5月,上海各大医院的专家齐集通大附院,对26个临床专科开展学科评估。外请专家给医院的学科及学科带头人“把脉”,让本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大医院同样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西京消化病医院南通整合医学中心、创面修复中心,国家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省级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指导中心、卒中救治中心、胸痛救治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的落户,使附院领衔成为立足南通、服务苏中苏北、面向长三角北翼的健康和医疗中心。
头雁奋翅,技术上行资源下沉
通大附院作为我市医疗机构的“领头雁”,掌握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流动起来,成为附院工作的重点。
11月27日下午,通大附院高级专家诊疗中心迎来“洋面孔”: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总医院肾内科两位教授为10位市民进行了面对面问诊。患者听了诊断及治疗方案后,个个满意而归。去年,通大附院与莱斯特大学总医院签约,共建“中英肾脏病姐妹中心”,这也是该院坚持走国际化路线、瞄准与国际一流大学及医院合作的又一重点举措。
增加国际交流,医院还与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澳大利亚眼科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该院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委员会(TEMC)、北京华通国康公益基金会(BHGF)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医院顶尖专家将在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支持资金。
通大附院还不断重心下沉,利用自身医疗资源,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与珠海和佳股份签约合作打造医教研一体的专业康复医院;与苏通科技园区管委会、港闸经济开发区、南通和美家医院、南通瑞恩等单位成功签约,医联体建设初见成效;签约总部大厦,打造现代化的健康与疾病管理中心。
智慧医疗,患者帮手医生助手
无需去人工窗口排队,在医院随处可见的自助机上挂号、取号、缴费、转医保、取检验及影像报告,操作起来和银行柜员机一样方便……
“看病难”一直是困扰老百姓和医院的一个大问题,通大附院积极推行智慧医疗,病房启用电子查房车、远程心电图,提高医疗信息化程度。院区实现WIFI全覆盖、支持患者实现掌上就医,开启患者自助挂号、自助打印报告服务新模式,使患者享受到智慧医疗的便利,不断提高患者就医感受。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记者看到,今年新投入使用的重症监护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以及各项评分,计算出患者各项指标、未来趋势以及数据分析结果。在病理科,病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数字切片数据实时管理,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局域网或者互联网随时随地分享数字切片资源,即使专家不当班,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观看数字切片,为患者提供病理诊断。
南通大学副校长、通大附院院长高建林表示,医院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通大附院来说,这份初心就是为千万江海百姓的健康与生命保驾护航,使命就是为千万江海百姓享受美好生活提供更高的生命质量和更长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