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更绿郁 行居更方便 文化更凸显 乡愁更入眼 兴安:千年古城焕生机美好温暖更宜居


□本报记者孙敏 通讯员赵时斌 邓桂荣
  秋日的兴安,漫步湘江畔滨江公园,江水清澈,草木郁葱,滨江大道、临江绿道、园中小径处处是景,人们或相聚小憩或休闲散步。“湘江似玉带,渔歌送清风。飞鸟戏层林,万物尽争荣。”从外地读书归来的赵越边走边吟,深深感慨: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河滩?
  兴安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如何改造提升古城,让千年古城焕发勃勃生机?兴安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子。
  2016年以来,根据自治区、桂林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兴安县探索出了崭新的发展模式:把城市的改造提升分成“城”与“市”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的部分,秉持“城”为南北通衢、“市”传人文遗韵的理念,在城市改造提升中坚持以便民惠民为本,实现生态更绿郁、行居更方便、文化更凸显、乡愁更入眼,打造一座温暖而健康的古城。
  围绕着这一目标,兴安拉开了新一轮建设发展的大幕。
  城为通衢 市传遗韵
  城市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便捷。为进一步疏通兴安通衢,兴安把便于群众行居方便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最基本的工作。
  2016年以来,兴安的兴桂路、三台路、秦皇路等10多条主干道相继竣工,城市交通条件极大改善;保贞街、桂善街、耕云街等小街小巷相继完成修缮改造,居民出行更便利。在对外交通方面,兴资高速、兴阳旅游通道、迎宾大道、西绕城路、兴安北动车进城路等先后建成通车,湘桂高速铁路在兴安建站,展卓(低空)航空机场(直升机)正式启用,实现了县域融入大区域交通框架格局的提级,为兴安构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千年灵渠穿城而过,“一渠一城二千年”是古城的人文符号,兴安因水而灵动。完善环城生态水系,是提升兴安城市建设品质的又一重要工作。
  为此,兴安启动了灵渠(南、北)主干渠修缮、水街整治提升、双女井溪疏浚改造、灵渠南渠恢航、县城段湘江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随着整治工程的实施、先后竣工和交付使用,兴安城区内处处都是流动的清水。“一城的水活了,空气也好了。”家住双女井溪边的老人李昌琳感叹地说。
  历史文化是千年古城的魂,更是兴安创新发展的根。兴安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的历史机遇,于2016年底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涉及20余处3000余户,总投资30余亿元。在县城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兴安坚持保护好遗存遗址及修复好人文胜景与提升老百姓生产生活舒适度紧密结合、与城市品质提升结合、与创建文明城市结合的“三结合”方针,把传承好千年人文历史列入了总体规划的核心原则。
  “三槐九井”、“渡头江石板桥”等多处地标性的遗存遗址首先被标识出来作为核心保护修缮对象;魁星楼、白云驿、攀桂桥等曾经的人文胜景列入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秦始皇铜像广场、马援广场、秦兵广场、银杏广场、滨江公园等主题文化场所相继建成开放;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持续推进,以及灵渠博物馆的兴建,更是为兴安地方文化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城因交通通达而兴,因文而盛。以传承文化为主要原则的城市提升,为兴安厚植了文化之根,而以交通为着力点的城市改造,则为兴安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强大后劲。
  克难攻坚 美丽新颜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修复和完善城市生态为导向的兴安城市改造提升工程,生动诠释了这句话。
  曾经,兴安县重大项目推进难令各部门头痛。兴安北动车站进城道路历时4年都未完工,是所有建设项目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兴安北动车站进城路由我负责,不管千难万难,保证按照计划节点完工。”2016年,刚到兴安不久的县委书记黄洪斌带头立下“军令状”。压力巨大,困难重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国庆节,兴安北动车站进城路顺利开通,向兴安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自此,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在兴安土地上持续推进。
  兴安县将县城改造提升作为惠及民生的书记工程,实行县委书记、县长统筹抓总,四家班子领导具体负责,项目指挥部包干到底,确保每个项目责任到人。
  为层层压实责任,兴安在全县开展了以“说实话、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为主题的“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活动,将按质按量按规划完成新一轮城市改造提升工程作为各相关单位、各项目指挥部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责任催生动力。截至2018年6月,全县已完成投资20多亿元,完成了总体任务的80%以上,并在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不但干部队伍在克难攻坚中实现了从慵懒无为到奋发有为的转变,而且重点专项工作和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制度红利在发展中衍生而拓展。
  随着兴安改造提升的不断推进,原来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的县城实现向花园城市的“美丽变身”:道路平整、巷道整洁,居民们房前屋后都得到了绿化亮化和美化。“县城美如画,游客人人夸,家在风景里,处处见鲜花。”这首流传在兴安的顺口溜,成为了兴安变化的最好注解。
  尊重民意 普惠民生
  “无数的民意最终构建了城市建设的坐标,也成了兴安凝心聚力提升改造的粘合剂。”兴安县长黄钦说,以民意为导向、以发展为方向的城市提升改造活动,让政府的工作能够推动到基层,同时也得到群众的好评。
  “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政府都会事先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当然支持政府的提升改造工程,支持创城。”家住水街边的刘建国说。
  近年来,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兴安县第三小学搬迁新建项目竣工使用,让多年来困扰教育发展的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此外,兴安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海螺水泥窑同步处理生活垃圾项目、三大水库双拥路移民新区、妇幼保健院搬迁新建项目等便民惠民工程也相继兴建。这一项项民心工程,加速了城市发展的步伐,也温暖着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心。
  与此同时,兴安还把创建自治区文明城与县城改造提升有机结合,把引导市民参与、增强市民素质和提升城市品质作为创建的重点,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相继开展了以“争做文明市民,共建魅力兴安”为主题的八项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感动兴安”十大人物、“立足岗位争创百佳”先进人物、“党员突击队”、“中国好人”赵良英等先锋模范人物,成为了兴安建设队伍中的“流动红旗”,汇聚起蓬勃发展之力。据统计,2017年,兴安县在创建自治区县级文明城市问卷调查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4.62%。
  如今的兴安,正在向着打造一座设施完善、行居方便、现代文明的温暖城市而迈进。黄洪斌说:“兴安是古代丝路上的要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县城为中心,持续推进城乡振兴发展,把兴安建设成新丝路上的明珠,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感觉更温暖。”

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抓好八大重点工作力争开建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
为了解决房屋漏水问题,他决定“贿赂”维修工人,然而……
《创意中国》姚劲波期待父子剧团赶超开心麻花
第二中学开展观摩交流活动
加强市场监管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生态更绿郁 行居更方便 文化更凸显 乡愁更入眼 兴安:千年古城焕生机美好温暖更宜居
磁县城管执法局开展汛期路灯设施安全检查
鞍山文化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惠民演出
全区首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手术实施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
旧衣物巧做棉鞋 朋友争着要
“文明伴我行文化添自信”系列公益活动之幸福家庭月活动启动
横市镇100多名干部和教师帮贫困户插秧
提档升级护碧水
我市9项成果被列为建议奖励项目
郧阳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
冷空气“开学”,周末最高温降至26℃
市档案局局长肖招鸿入选 “中国好人榜”
苏大90后轮滑世界冠军转战冬奥
吉炳轩率队在渭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