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送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珂 昔日学生坐高铁前来悼念

  2日,好友、同事、学生等送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珂。 记者王锋 摄
  “报人教授道艺兼长堪称学苑独步,诚朴仁厚师表崇高可臻高山仰止。”2日下午,济南市殡仪馆告别厅,百名师生专程来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珂最后一眼,大厅两侧悬挂的挽帐,正是逝者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幅挽帐的作者,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玉申所拟。陈玉申早年在山师大文学院新闻专业任教,曾与王建珂多年共事,教学相长,视王建珂为他最敬重的前辈。
  当天,王建珂生前的老同事、老教授,他所教过的新闻系学生,纷纷自发前来悼念。大家鞠躬、献花、泣不成声,久久不愿离开。去年年底,王建珂的学术专著《媒体评说》出版;8月31日,82岁的他带着他心爱的新闻事业走了。天堂里,从此多了一本《媒体评说》。
  用一颗清纯的心客观记录
  “当年,恩师回忆起在新疆工作的日子,教诲我们: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倒人,做事当坚,做人要韧,坚持会改变自己,也会改变社会。”51岁的姜怀臣是山师大文学院新闻专业1986级学生,他所在的班是王建珂教的首届专科新闻班,“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其间与恩师多有交集,无论在新闻工作岗位,还是在异地创业,恩师的谆谆教诲、人格魅力,一直在影响激励着我。”
  得知王建珂老师去世的消息,文学院新闻专业1993级学生李伟,找出了23年前的毕业留言本,翻看到“业精于勤”四个字时,泪水涟涟,这是1995年6月,王建珂、薛启霞老师给他写的毕业赠言。
  李伟所在班是最后一届新闻专科班。同学们第一次上课见到瘦瘦高高的王建珂老师,担心他羸弱的身躯难以扛得住繁重的教学任务,就偷偷塞个小纸条,让他注意休息,但每次都石沉大海,他依然如故,似拼命三郎。“他的课内容丰富,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有的是他的亲身经历,有的是他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
  给李伟印象最深的是,实习期间,王建珂、薛启霞老师对同学的帮助。“两人帮我们联系好实习单位后,还是放心不下,经常到实习单位走走,帮我们看怎么定选题,怎么做好访前准备,怎么采访,怎么写作。3个月的实习结束,两人心放下了,却病倒了。”李伟回忆说,老师时常告诉他们,做记者最珍贵的是要保持清纯和朴素,要用一颗清纯的心客观记录,不轻易夹杂感情色彩,思想要朴素,作风要朴素,文笔要朴素,做人要朴素,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会朴素,才会接地气,有灵气。
  一个个学生都装在他心里
  “情况太突然,老师走得太快了。”文学院1994级学生丁利厚,从北京坐高铁专程赶到济南参加告别仪式,他所在班级是山师大首届新闻本科班。今年7月,他们班举行毕业20年聚会,7月21日,他和同学刚去看望了王老师,没想到那次看望成为永别。
  7月21日,很多同学想去看王老师,但担心他见到太多学生,免不了激动和劳累,丁利厚和班里年龄最小的王彪代表同学们去看他。“王老师的精神状态比我们想象中好很多,脸上泛着光泽,思维敏捷,谈吐自如。他拄着拐杖小碎步挪,也不让我们扶。一落座,他就像课堂上点名似的,挨个说起我们班同学的名字及所在的单位。”
  王建珂老师对同学们的牵挂和感情,都在他深情的眼神里。一个个学生,他如数家珍,学生的信息都装在心里,幸福写在脸上。“我们现场和同学们手机视频,王老师能认出很多同学。我们仿佛又回到20年前的课堂。我们自拍的合影,王老师让马上发到他邮箱……”
  丁利厚和同学们走到王建珂遗体前,鞠躬告别:一生热爱新闻事业的王老师走了,带着同学们深深的思念。
  错发的邮件知道“老师的忙”
  “王老师高高瘦瘦,薛老师小鸟依人,两人是我的新闻启蒙老师,更像是我的亲人。”文学院1996级学生崔莹毕业后定居英国,回济南时,她常约同学、师妹去看望王建珂、薛启霞老师。
  王建珂退休多年,依然笔耕不辍,他在忙什么?让崔莹知道答案的是一封错发给她的邮件:2017年5月22日—28日评报意见,整整6271字,15页!随便摘录其中的内容:“‘剁手党’虽然去年被《咬文嚼字》评为10大流行语,但是恐怕还是有不少读者看不懂,需要加以解释”“头版版面处理得不错,总标题《聚人才》特别醒目”。
  “这么多字都是他在电脑前一个个敲出来的,我马上想到的是他那间并不大、冬天里也并非特别暖和的书房,那张旧写字台、旧椅子,在这么简单、清苦的条件里继续工作,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他对新闻事业的深爱。”崔莹告诉记者,很多人在一起时,王老师的话并不多,时常觉得他很严肃,是那类喜欢冷眼旁观的高冷男;而薛老师热情、和蔼,她的温度快要将人融化。王建珂、薛启霞老师共用一个名为“wjk1936”的电子邮箱,不必看署名,从文风就可以轻易分辨出哪封邮件是谁所写。“我认识的众多人里,也再没有哪对夫妇共用一个邮件。他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不分你我,他们又有着彼此完全不同的个性。”
  “王老师走了,我们非常难过,但他度过了自己喜欢的一生:有深爱的新闻事业、有深爱的女人相伴。他是幸福的、幸运的。”崔莹说。
  告别会上,王建珂的夫人薛启霞没有到场,她送的挽联让人顿时泪目:“小珂,你走好;等我,霞子!”
  最后一篇论文还在探讨“报纸把关”
  在治学和思考方面,王建珂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
  “王老师退休笔耕不辍地写着我们爱读的新闻论文,他的专栏稿件《总编辑:报纸的总把关人》8月28日才刚刚发表,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以后我们上哪儿去读这样的媒体评说?”在文学院1995级学生梁利杰眼里,王建珂为人谦和,神气内敛,喜欢新闻理论研究。
  《青年记者》副主编赵金曾在王建珂病危时去医院看望,当时他的意识已经不太清晰。王建珂2011年底就开始在《青年记者》期刊开设新闻专栏,几乎每期都有文章,7月他曾请假一个月,最后一篇文章就发表在8月下的那期……
  这些年,传统媒体确实下滑严重,对传统媒体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新媒体能否替代传统媒体?这位和报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报人”,有自己的思考。2018年4月30日,他在媒体杂志上刊发题为《新媒体为何代替不了传统媒体》的文章,其中提到“解决传统媒体遇到的困难,不是用新媒体代替;实现媒体融合,才是可行的路子。媒体融合,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那种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像水与火的关系、不可能融合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王建珂遗体告别大厅的门口,两侧悬挂着另一幅挽帐,作者是王建珂多年来一直关心成长的一位学生,44字长联高度凝练了这位好老师的一生:“赤子援疆笔写三十春秋办报纸做新闻天山长河永志,丹心入鲁布道廿九寒暑亦师友如父兄桃李秋风同悲!”
  王建珂带着他心爱的新闻事业走了,但愿天堂里也有新闻路。
原标题:百人送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珂,昔日学生坐高铁前来悼念

市应急办党组成员、巡视员李频率队检查地震工程项目
8500元竟然赖了3年多
太和县脱贫攻坚夏季攻势“双月会战” 成效显著
中山市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减调车辆车船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
秦皇岛市2个项目在2018年“创客中国”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百人送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珂 昔日学生坐高铁前来悼念
长安新语丨以三个“第一”引领大西安发展
市食药监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
永新“文创+旅游”激活脱贫之路
市政协领导视察市第三医院
上海市稀土协会召开“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稀土行业带来的影响”研讨会
学生资助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高中预申请工作启动
市住建局——并联审批“就近办”符合法规“马上办”受理审批“公开办”
民办学校年检不合格将被停招
桃源启动首届体育教师足球专项技能培训
武鸣区推出“政银通”审批服务新模式
成都深夜公交 护送都市夜归人
驻铜化集团督导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召开
群众反映:市区一公厕挪他用 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来功能——商丘市城市管理局从处理典型事例入手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温暖到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