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对它十分陌生,但凭票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却是老一代难以忘却的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经历了凭票购物、现金购买、手机扫码等多种支付方式。回望过去40年,市民们的“买买买”一直在不停地“变变变”,消费支付方式的变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广大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吃饭穿衣都凭票
市民李哲的家中如今还保存有许多印有“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字样的粮票,李哲告诉记者,粮票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其重要性等同于货币。李哲说,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在吃饭穿衣都要凭票的年代,人们买粮食要用粮票,买布要用布票。
“那时候全家人吃饭就是靠父亲的供应证,到指定的商店里去买,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大件、贵重的商品,还要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我记得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托一个亲戚用票买来的。”李哲说。
上世纪90年代:现金支付走俏 银行成了香饽饽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用“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钱包一打开,百元一沓沓。”形容有钱人,当各种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现金支付开始大行其道,银行也成了人们眼中忙碌的“香饽饽”。
胡小红制作凤翔泥塑及批发零售生意已有40多年,对上世纪90年代的支付方式她深有感触。胡小红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来我们这里进货的客户,钱包都是鼓鼓地,结账的时候,他们掏出来一沓钱,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一张一张地数,每天营业结束后,我们都要点款,一般每隔两三天就得去银行把货款存了,销售旺季的时候得一天去一趟银行。”
“90年代的时候,老百姓主要是以现金消费为主,那时候也有存折和银行卡,但大家只是用于存取现金。”在银行已工作28年的马毅告诉记者,那时候一些资金流转量大的企业或者单位基本上一两天就会安排有专人来银行进行业务对接办理。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业务十分繁忙,来银行的普通市民办理的业务基本也都是都是现金业务,每天点钞是一件十分繁琐且费时费力的工作。
21世纪初期:一部手机即可全球“扫货”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支付宝、微信、银联“云闪付”、翼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大量出现,手机扫码支付逐渐成为宝鸡的一种消费潮流。在宝鸡的商场、街边小店乃至水果摊,不带现金不带卡,揣个手机就能购物,“身无分文”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常态,并潜移默化转变了不少人的支付观念。
市民陈浩告诉记者,这两年小区超市里的话费代理业务明显减少了,大家基本都选择在移动掌上营业厅操作,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每次他给上大学的女儿打生活费也都直接在手机里转账,快捷又方便。而且,女儿回家过年的火车票也是她自己在网上用抢票软件直接移动支付的,不用去火车售票点挤着排队。除此之外,出门买菜、叫车、吃饭、缴水电费、充公交卡统统可以利用手机完成,现在出门他最怕的就是忘记带手机。
“以前想买一些国外品牌的化妆品或者保健品只能找代购,现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虽然我人在国内,但通过手机就能全球扫货。”90后姑娘刘娇告诉记者,随着第三方支付方式大量出现,海外购物的平台也越来越成熟和便捷,如今手机支付成了她消费的主要方式。(宝鸡新闻网记者 张沛)
编辑:王莹
港南区政协为企业解决用水难题
去年完成核准6199名建档立卡学生信息更新和录入 海口教育扶贫不漏一户一生
尚市镇中心小学举行疏散演练
化州江湖镇连界文化广场落成
邵阳市卫计委到城步开展2017年度卫生计生绩效考核工作
“一张票”到“扫一扫” 看过去40年宝鸡人消费支付方式如何“变变变”
安居区委四届七次全会侧记
绽放生命精彩 畅享绚丽人生 坳下社区开展阅读绘本亲子活动
信阳市气象局发布实时信息及未来一周预报
我市组织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
靖西市出台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扶贫结对送温暖军民帮扶显真情
【民宗】固镇县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建工作
我市“红盾春雷行动2018”效果初显
广饶县疾控中心连续五年获得42项殊荣
蚌埠市怀远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阜新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阜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市九里强制隔离戒毒所举办戒毒人员“中秋赏月话感恩”活动
洋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效明显
惠东县:赋能驿站助妇女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