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攻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总抓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本报今日推出“乡村振兴路,蚌埠该怎么走”系列述评式报道,结合蚌埠“三农”工作实际,分析和探讨蚌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短板、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方法步骤,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在蚌埠这块淮畔热土上落地生根,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策划人 侯超 陈维祝
一个词汇,如滚滚春潮席卷珠城大地,激荡着磅礴伟力;
一幅蓝图,承载着万千期待徐徐铺展,绘就着壮丽画卷。
铁犁破土,春雨润物。乡村振兴的新号角在淮河两岸业已吹响,新时代美丽蚌埠乡村建设的新征程已然开启。
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汪莹纯指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奋力推动蚌埠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走在前列”结合蚌埠实际,为我市擘画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与实施步骤,吹响了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冲锋号。
新时代,新作为;大使命,大担当。作为皖北地区农业大市,要实现“奋力推动蚌埠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的宏伟目标,除了借助外力的扶持与推动,更需要内因的生成与激发。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蚌埠,如何迈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致力于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蚌埠,依靠什么新动力走出皖北乃至安徽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聚集“人” 焕发新生机
一边指挥采摘、分选,一边在电脑上接单、协调物流……反季节草莓上市季节,32岁的陈林忙得不亦乐乎。两年前,曾在合肥一家上市公司打拼的他放弃都市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怀远做起了电商。
像陈林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没有人气,何谈振兴?
回望乡村发展史,乡村的每一次跃升,都离不开产业发展同时带来的人气聚集。
而今,当你偶尔到皖北乡村走一走,触目所及,要么是老年人,要么是留守的儿童。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资料显示,我市农村人口仍占全市总人口的近七成,从目前乡村人口结构来看,年轻人普遍进城,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从事的大多是传统型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以现有农村人口推动乡村振兴远远不够。
怎么样让农村聚集人气,焕发新生机?
早在2012年,我市就开始了积极探索——实施“孔雀计划”,通过举办春节专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返乡就业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六年来,共吸引2.7万余名各种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930个,带动就业2.19万人;开展“蚌埠籍创新创业人才回家过年”和“蚌埠籍大学生回家看看”活动,吸引他们返乡投资兴业。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关键也是农民。”长期关注我市“三农”工作的一位市政协委员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是加快建设“人的新农村”,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有效聚合智力、技术、资金各种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近些年,我市各级人社部门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出台了不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农民的政策。2017年全市培训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300人。
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围绕市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路线图,我市将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最大程度地激发乡村各种资源要素的活力,让广袤田野重新焕发出新生机。
让农村聚集人气的方法之一,就是要着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返乡创新创业,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队伍。
让农村聚集人气的方法之二,就是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利用安徽科技学院等在蚌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做好对接,从优秀的毕业生中选拔热爱“三农”工作的大学生,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支撑平台,“回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外出务工致富能人回村任职。
让农村聚集人气的方法之三,就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全力推进技工大市建设,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者就业质量。加强乡村能工巧匠、种田能手、农技服务人员和教育卫生、旅游文化等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实用人才队伍。
聚焦“治” 凸显新气象
狗年春节,许多务工返乡的人惊喜地发现,一年不见,乡间小路变成了水泥路,村前沟边的垃圾不见了,村庄变得更美更整洁了。
在固镇县连城镇禹庙村,村民张松年夫妇是开着轿车从浙江回来的。“听说经过村‘两委’的努力,家门口的路修好了,村民的安全感也增强了,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张松年深有感触地说。
乡村振兴不仅要人气旺、产业兴,还要治理好。
五河县头铺镇屈台村,曾是典型的“老大难”村,经济发展落后,干群关系紧张。1996年屈台村在我市率先实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把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屈台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由乱到治、由治到富的强村富民之路,被人称为“屈台模式”。2004年被原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2007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这一基层的首创,说明了浅显易懂的道理——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好的基层党组织。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每个乡村的特征,凸显村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让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要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切实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这一实践的真知,提供了有效治理的路径——
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基础。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要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探索在村级建立网上服务站点,做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办、少跑快办,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以乡村自治和德治传统为基础,深化基层协商示范点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继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到2020年实现村级全覆盖,标准化服务设施基本全覆盖。同步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
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以“雪亮工程”为主体,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
很显然,增强乡村内生治理能力才是乡村振兴和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个“关键”,决定了乡村有效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既要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又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聚力“业” 激活新动能
产业兴,百业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1.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49%,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10.94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连续三年增速居全省前4位。
在推进产业兴旺的过程中,我市各地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走多样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怀远等地发展糯稻、石榴种植,固镇转换思路养牛养羊,五河等地养殖螃蟹,农业发展赢得新天地。这些实践表明,农业要提质增效,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关键。
前不久,我市正式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明确任务和时间表,计划2019年底完成36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56.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两区”划定工作。市农林委负责人介绍,“两区”的划定将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打下基础。
怀远县陈集镇瓦一村,一排排的树莓种植大棚格外显眼,村民王先飞正忙着剪枝留根。2016年陈集镇通过与中国树莓产业发展联盟磋商,采取公司+贫困户+基地的模式,由安徽省树莓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与贫困户合作发展树莓产业,在11个行政村建立了298亩种植基地,让树莓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致力打造“特色树莓小镇”。
“实现产业兴旺,不仅要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还要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农业生产各环节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市农林委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底,全市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566家,家庭农场1836家,339个服务主体为农业生产耕、种、防、收各环节提供托管服务面积236.5万亩。
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中,靠什么激活这“一池春水”?靠什么汇聚动力,攻坚克难?
激活农业产业化新动能,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在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种植模式,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扩大良种繁育面积,加快发展优质糯稻、强筋和弱筋小麦、专用玉米等品牌粮食。扩大特色瓜果、脱毒马铃薯、红心山芋、黑皮花生、瓜蒌种植面积,引进藏红花、药用等中草药种植。以百万头美味猪、百万只肉羊、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为带动,大力开展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提升养殖设施装备水平。
激活农业产业化新动能,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就是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3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0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80家。制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方案,运用物联网等现代手段(怀远电商园),实施电商品牌双轮驱动,到2020年,80%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经营。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
激活农业产业化新动能,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就是要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和实施蚌埠市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到2020年“三品一标”获证达到400个以上,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激活农业产业化新动能,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就是大力发展对外开放农业。将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产业、项目引进来,支持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依托丰原集团、中粮生化蚌埠公司、中纺粮油蚌埠公司、淮西中以产业园等载体,广泛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全国农交会、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作用,扩大粳稻、石榴、黑花生、螃蟹、甲鱼等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宣传农业资源优势,寻求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机遇。
春风骀荡花千树,不待扬鞭自奋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市“三农”工作的明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以“人”为先,以“治”为本,以“业”为要,带着昨日的豪情和今天的自信,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乡村振兴的宏伟答卷,深深地书写在蚌埠这块蓬勃发展的大地上。(记者 陈维祝)
哈大工匠梁代华:研制绿色生态饲料只为国人健康
桃源职专3件作品入选代表湖南省参加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
经开区收听收看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
宿州市2018年第四例遗体捐献实现
四女子从事“全能神”邪教活动在吉安获刑
乡村内生动力,如何激发
我市举办《接过延安文艺的旗》主题优秀书画作品展
压实环保责任 推进问题整改
我市2018年首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开始入住
新邵县太芝庙镇中学积极组织“学雷锋,献爱心”活动
患者家属向医院捐赠红木家具
“玛莉亚”来袭,台州警方奋战一线抢险救灾
省陶瓷工业公司积极谋划精准扶贫工作
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举行主席团第一次会议
剑阁县白龙镇努力打造作风纪律软环境
全国脱贫攻坚培训工作研讨班在延开班
理解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董晓宇在桥西区调研“双代”工作
举办“十个一”系列活动 献礼建党97周年
汛期来临前江干河道25处隐患点被清除 确保河道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