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
上周,笔者的一篇《纠结的烤地瓜》一文刊发后,一位好友看见此文后,便和笔者聊起此事。
我们的聊天从文章说起,以番薯为中心,最后以吃收尾。看来,在吃货大行其道的今天,说起吃,就会与n多的人有共同语言,就有n多个,说也说不完的话题。
的确是这样的。不要说别的什么,就单说番薯这一样,就有太多太多的话题可以聊。不过,这回在说番薯之前,要先从一样老物件说起。这样老物件,有明显的季节性,天气越冷,大家越喜欢它——火熜。
火熜是个通称。按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篾竹火熜、铜火熜、洋铁皮火熜,其中使用竹子编制的火熜最为普遍。竹火熜外部是篾匠用竹篾编制而成,编制时既需要经纬分明,精致好看,又要纹路紧密,整体平整,结实耐用。
火熜上部有个拎手的把子,中间镂空,里面可放置白铁盆。过去,农村里都烧柴火。在冬季,从灶塘里用火铲先铲出炉灰垫底,再把木炭火铲进炉灰里,上面覆上一层炉灰,便成了一个现代版的“暖宝宝”。
度娘上说,火熜,是旧时江浙一带人们在冬天时取暖的一种器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火熜的使用相当普遍。火熜在临安昌北、昌西农村地区是重要的取暖用具,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形成了悠久的火熜文化。在我看来,一种东西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这其中一定是历史悠久的。据说,在临安市昌北农村婚嫁也少不了火熜作为嫁妆。
如今,取暖神器无数,但是,论起综合功能,都不能和火熜相提并论。火熜小巧轻便,走家串户,大家都喜欢拎一个火熜,既可以烤手,又可暖身。当然,也是可以用于烤脚的。火熜上面有个筛子,为了防止小孩子的手脚伸入。于是乎,人们利用火熜一边取暖,一边烘烤番薯干、烘年糕,让火熜发挥无限功能。
说到在火熜上烘烤番薯干,我和朋友都觉得,在火熜里煨番薯是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她说,她小的时候,不像现在,家里使用天然气。那时,家里是烧柴火的。冬季,从灶塘里用火铲先铲出炉灰垫底,再把木炭火铲进炉灰里,接着拿一两个小番薯放进去,上面覆上一层炉灰,便开启了煨番薯模式。
煨番薯的时间挺长,等待的时刻便是心焦的时刻。至于一个番薯要煨多少时间才能熟,我们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就是知道,在等待的那段时间里,时常忍不住拿一根小棍子,一次又一次地从炭里拨出番薯看一看,用食指按一下,外面满是炉灰的番薯,有没有软,有多软了。至于什么时候番薯煨熟了,可以吃了,这个完全凭自己的经验。
煨熟的番薯,会有一股香气从火熜里冒上来。这时的我们,会循着香气用手上的小木棍把“香源”——番薯拨出来,再拿两根小木棍,像筷子一样把番薯夹出来。有些小男孩,则先用小木棍把番薯从炉灰里拨出,让番薯露出来,然后直接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煨好的番薯从火熜里拎出来。很多时候,因为煨好的番薯太烫,还没来得及拿离火熜,手指已经被烫得不行,扔下了番薯。有动作快的人,则已经把番薯扔在火熜边的地上。这时,推着煨好的番薯在地上翻滚几遍,甩掉番薯外壳上的炉灰,顺带着让番薯自然降温,就准备动手品尝煨好的番薯。
如今,数九寒天来临之际,人们取暖的方式千变万化,从早期的热水袋到如今的充电暖宝宝,还有空调、暖风机等等。但是,无论哪种取暖神器,都不像火熜这般,带给我们那么多美好的记忆和与吃有关的话题。
我尝试我成长(王远卓)
近3个月查处超限超载运输案件226宗
我国奶业加快转型升级迈进全面振兴新时代
雷歌雷剧进校园
青川县“六双”战略布局全面推进项目大突破
火熜里煨番薯
武陵源区部署2019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靳磊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
贾汪区获评“中国生态魅力区”荣誉称号
市城管办第七次曝光庭院环境问题
杨浦区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厦航乌鲁木齐至济南航班因故障返航 旅客已登调换飞机
丹江口库区投放12万尾鱼苗增殖放流 汉江增添新活力
市委农村工作暨全市总河长会议召开
92号汽油零售价今起每升降0.15元
2018年山西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启动
红安“4.19”重大森林火灾案件侦破纪实
我市太极拳爱好者给全市人民拜年
强化生态考核 立足生态资源 用活生态优势 永新巧妙做好山水文章
世园足球场主体完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