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友人去大阳泉古村游览。在村内主街巷义学堂旁边北支街口,看到一座古牌楼的底座遗迹,原来这里曾耸立着一座清代的石木牌楼,所以这条巷叫“牌楼巷”,牌楼名“节孝坊”。据有关资料记载“节孝坊”建筑格式为两柱双耳三檐式,高4米,宽3.3米。石柱底座为“云勾形”双耳石墩,纤方上嵌立匾“节孝坊”,背后写有“懿训永垂”四个大字。纤方双头伸出石柱两侧三尺,撑耳檐垂花,主檐纵径三尺。原是古村内一处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后被毁。
见我驻足不前,朋友说:“这个‘节孝坊’就是为旌表你们白家的一位媳妇延氏而立的。她丈夫青年早亡,她守节不嫁,孝养翁姑,儿子年幼,抚孤成年。为表彰她而立了这个坊。”我问:“她的丈夫叫什么名字,是平定白氏第几世?”朋友笑着说:“村民相传,这个牌坊是清朝乾隆年间立的,也有说是雍正年间立的,至今三百来年了,年代久远,详细情况,我也说不清楚。”游览中朋友见我的思绪仍停留在那个“节孝坊”遗址上,就说:“你不是有《平定白氏家谱》吗,回家后查查是否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又对我说,“听说村里要重建‘节孝坊’。”
回家后,我查阅了民国五年第五次修定的《平定白氏家乘》和2004年第六次修定的《山西阳泉平定白氏家乘》,和清乾隆五十五年版的《平定州志》,终于找到了关于这个牌坊较详细的有关人事情况。
在《平定白氏家乘》第七卷的《坊表记》中,记载白家有节孝坊一座,是为第十三世祖白呈懿的妻子延氏而立,在大阳泉村。
在《家乘》中还查到,平定白氏第十三世祖白呈懿是清初增生,妻延氏,延氏年23岁时夫亡,遗孤白玠,甫四岁。延氏孝养翁姑,教子成立,寿逾七旬,旌表建坊。在《平定州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以上记载,说明延氏23岁时,丈夫白呈懿就去世了。她抚育才4岁的儿子成长,再未改嫁,查《家乘》可知。她的儿子白玠,字君艾,是清例贡生。白玠配吕氏、张氏两位妻子,生子四人。分别为白耘,字青来;白杞,字集功;白栲,字尉南;白柷,字蔚南。白耘是清康熙年间例贡生,白栲是生员,任浙江省永康县县丞。延氏寿逾七旬,在长达47年的守寡岁月中,延氏不仅抚育儿子读书成长,还为儿子成了家,按常理推断,她应该还看到了四位孙辈的成长,真正做到了抚孤教子。
现在再来看延氏的家庭情况:《家乘》记载,延氏的公公名白世昌,是平定白氏十二世祖。白世昌有子三人,分别名:白呈文、白呈懿、白呈奇。延氏是白世昌的二儿媳。长子白呈文是清康熙年间拔贡生;延氏的丈夫白呈懿是二儿子,是秀才;三儿子白呈奇是清武秀才,例贡生。以上记载说明这个家庭重视读书,文武皆学,是书香之家。到后来白呈奇的儿子白环成为浙江省嘉兴府同知,按清朝惯例,他被貤封为文林郎,延氏的公公白世昌因孙环的官秩,被貤赠为文林郎。婆婆商氏貤封为七品孺人。以上人事被记录在清乾隆五十五年版的《平定州志》和《平定白氏家乘》中。延氏的公公、婆婆、小叔子、侄儿都享受着七品官的待遇,这样的家庭,在当时来说,经济上应该还是比较富裕的。在清朝,七品官每年有45两银子的基本工资,当时一个小康家庭一年的生活开支也就是几十两银子,而对于当时的普通农民来讲,45两银子是他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收入。而对于在任的七品官,如延氏的侄儿白环来讲,除基本工资外还有养廉银等额外收入,实际年收入应该不菲。由此推断,延氏晚年所处的家庭环境还是富足的。延氏的儿子白玠是清例贡生,什么是例贡生?在清代科举制度中,凡按例捐纳而为贡生者,称例贡生,可任职,但不属于入仕正途。家中无钱能捐纳吗?不能!从这一点也反映了,延氏虽丈夫已逝,但从经济层面讲,她的生活也许并不太拮据。倒是从精神层面讲,守寡47年而不改嫁,其坚定的意志,坚强的性格,非常人可比,令人赞叹!
《平定白氏家乘》中没有记载白世昌一家是几代同堂生活,还是三个儿子都分家另过,但不论同堂或分家,延氏在抚育儿子白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不能脱离这个大家庭的影响,儿子在爷爷、奶奶、伯父、叔父等的影响下重视读书,成为例贡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或许这种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是促成延氏在夫亡后不想、不愿、不能再改嫁的原因之一吧!
对妇女改嫁的看法,宋朝以前不如后世严苛。西汉时有“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的说法。寡妇再嫁,古时称“再醮”,意思是再举行一次酒宴,并无禁止之意。历史上妇女改嫁的事例很多。如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守寡的儿媳嫁到卫国;西汉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是由爱慕而改嫁;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与大将军卫青结合,是第二次出嫁;唐高宗十九女,改嫁者有四;唐太宗二十一女,改嫁者有六;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亦曾改嫁……宋以前不论官府还是民间,都是允许寡妇改嫁的。
宋朝的理学家适应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从一而终的贞洁观,但女子改嫁并不遭到非议,如范仲淹的母亲即曾改适他人。宋以后,历经元、明、清,尤其是明朝统治者的提倡,妇女改嫁才被视为非常越轨的行为。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下令,对守节不改嫁的寡妇进行表彰。规定:“凡民间寡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至此以后,夫亡守寡的妇女改嫁,虽未明令禁止,但被视为越轨失节,遭受歧视。所以许多妇女在夫亡后,宁愿过清苦贫困的寡妇生活,也守节不改嫁,争取旌表立坊,“节孝坊”就成了一位寡妇、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方的殊荣。
靳磊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
贾汪区获评“中国生态魅力区”荣誉称号
市城管办第七次曝光庭院环境问题
集中约谈7个区县2家企业 重庆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
我市涉农补贴信息化发放系统再升级
【漾泉·古雕碑刻】亦谈大阳泉村“节孝坊”
新人结婚忙国庆七天德州一酒店接了320桌婚宴
陕西蒲城洛河湿地公园成功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称号
厦工三重:产品链提升添效益
防城港市开展春节前安全生产检查工作
我市太极拳爱好者给全市人民拜年
强化生态考核 立足生态资源 用活生态优势 永新巧妙做好山水文章
世园足球场主体完工(图)
桦川县举办重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班
淄博市第一届花样滑冰赛举办
“刀尖舞者”的国庆一天
“建筑可阅读” 逾400处优秀历史建筑年内完成二维码设置
市工商局开展打击传销进校园宣传活动
百度搜到“三界老娘舅” 安徽人千里迢迢来求助
临泉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永勤主持召开县长办公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