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叫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说开去


  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推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深入人心,取得了广泛影响。如斗门区的民俗文化节和水上婚嫁礼仪、金湾区的“三灶鹤舞”和“三灶民歌”表演,香洲区的“一指禅”和“沙田民歌”展示,高新区的淇澳端午巡游等活动,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所津津乐道。
3日上午,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珠海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野狸岛海韵城广场举行,来自全市各区中小学的学生们现场展示沙田民歌、三灶鹤舞、装泥鱼、凤鸡舞、鸡山牛歌、粤剧、舞狮等非遗项目的学习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经过了慢长岁月的风云变幻,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既积淀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情感,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然而,这些植根于民族土壤、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带着深厚民族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经典的传统手艺和民间绝技业已消亡或濒临消亡;一些依靠家族相传和师徒相授的文化遗产也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窘境;大量的有历史沉淀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史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乱用、滥用和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文化继续焕发出璀璨光芒,是新时代一道新的命题。
亡羊补牢,犹为晚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和传承的紧要关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挖掘、保护、传承成为我国一段时期以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力度,取得了阶段性丰硕成果。据最新统计,目前,珠海共有41个项目被列入珠海市级非遗名录,“飘色”“沙田民歌”等16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名录,“水上婚嫁”“鹤舞”“装泥鱼”“一指禅”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珠海市级以上传承人27人,其中广东省级传承人9人,国家级传承人2人。全市市级以上传承基地10个,其中广东省级1个。但遗憾的是,流传在珠海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的未能挖掘整理出来,有的民间绝技因后继无人而早已夭折……因此,这些工作都需要文化工作者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普查、筛查、抢救、整理力度,尽快让这些濒临消亡的文化瑰宝枯木逢春,重现生机。
首先,抢救和保护是首要。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成立专门机构和抽调专门人员专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成人民生活当中的一件重要大事来抓;要对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及时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要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夯实相关责任,推动非遗保护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要在全市广泛宣传,加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中小学生的宣传力度,加强非遗文化普及和认识,提升我市非遗保护上台阶上水平。
其次,挖掘和整理是根本。要加大对现有的、已知的、仍在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项目保护力度,全面铺开对全市城乡的非遗项目普查摸底,建立完整而翔实的档案目录,做好历史文献资料、图片、文字、声音、视频整理和搜集,鼓励社会各界和民间力量主动承担起挖掘、整理非遗文化责任,或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线索,把我市优秀的传统文化摸清摸实摸透。
第三,传承和发扬是关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瑰宝能否“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关键。目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面临几个严峻的问题:一是培养传承人是个缓慢的过程,短时间内难有成效;二是受传统观念束缚,有些非遗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受众狭窄,容易失传;三是有些非遗项目较为偏门而且条件艰苦,传承人要吃得苦、受得累、不怕脏、耐得住寂寞;四是传承人因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益,从而难以抵挡外面的诱惑。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充分考虑并加以解决。
最后,财政补贴是手段。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非遗保护资金,对民间个体依靠非遗项目难以为继的,政府应该予以补贴,对传承人予以资助,对宣传推广非遗项目的行为应该予以扶持。
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推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深入人心,取得了广泛影响。如斗门区的民俗文化节和水上婚嫁礼仪、金湾区的“三灶鹤舞”和“三灶民歌”表演,香洲区的“一指禅”和“沙田民歌”展示,高新区的淇澳端午巡游等活动,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所津津乐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区都在继承和发扬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近百所学校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应该为这个举动叫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尽职尽责,为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而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2018-6-8《珠海特区报》第f02版)

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表彰会举行
95名新任职县级领导干部接受集体廉政谈话
九江市柴桑区第三中学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暨“七一”系列活动
回到家乡感觉像下错了车
蚌埠供电公司临时停电信息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叫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说开去
春节期间环保部门查“禁燃”
“魅力开封·多彩清明”摄影比赛引得众多摄影家进景区寻找精彩
2018年春运圆满落幕74.8%被调查旅客表示较为满意
未来一周我市最低气温或将降至0℃ 较强冷空气带来大范围低温霜冻
“慈善达人”请社区母亲吃饭
天津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涌现智能制造明星企业
眉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陈晶接待来访群众
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2017年机房装修改造项目招标公告
中心城区二期棚改项目即将启动
市政协召开常委会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宿迁一男子在外漂泊43年 晚年回乡顺利落户有依靠
鹿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峰峰矿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纪实
化州检察院:为贫困户送去“安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