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全市气象部门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和法制、监察、行政服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坚持以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为主线,以规范气象行政行为为重点,扎实推进气象政策法规、防雷综合治理等工作,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保驾护航。
一、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和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执法责任制。印发《2017年全市气象依法行政普法教育工作要点》(杭气函〔2017〕14号),明确工作措施。将依法行政工作年度考核纳入各区、县(市)气象局、直属单位年度目标考核,通过全市气象局(站)长会议等进行部署,并结合工作调研和目标检查落实督促检查。二是完善气象法律体系建设。及时修订市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同时做好《杭州市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全媒体发布实施办法》、《杭州市防雷技术服务机构信用评定标准》规范性文件出台工作。三是完善和落实依法行政制度。结合“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建设,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等依法行政配套工作制度。及时清理规范规范性文件。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和队伍。做好“七五”普法工作。组织开展新颁布规章的解读学习和集中宣贯。五是完善法律顾问制度。贯彻落实市政府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做好政府法律顾问信息系统录入工作。六是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工作的宣传报道,做好《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宣贯工作,全年“杭州政府法制”网站报送信息十六篇。
二、继续深化防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防雷行政审批和中介服务改革,优化防雷许可整合。二是继续开展防雷安全大检查,建立与安监、旅游、教育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就加强防雷安全工作联合发文。三是为及时掌握当地防雷检测市场动态和检测情况,进一步规范防雷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建立防雷检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加强行业监管工作。四是建立《杭州市气象局防雷安全监管“双随机”抽查实施方案》,对防雷安全监管具体工作要求和长效机制建设进行了细化,明确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抽查内容、方式和比例、建立并完善“防雷监管对象库”、“执法人员库”和“技术人员库”,对应检测单位开展检测告知,做到检查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五是落实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场所综合治理工作,建立治理方案,摸清当地情况,与当地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对应场所信息库。六是对照防雷安全行业标准,组织对3a及以上等级旅游景区防雷安全现状普查,并对相关景区提出防雷安全隐患限期整改要求,形成杭州市3a及以上等级旅游景区防雷安全现状报告及总结。
三、深入广泛开展《条例》宣讲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3月31日正式颁布的《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7月1日正式实施。为全面贯彻《条例》精神,近两个来,杭州市气象局精心安排、分层组织,面向各级政府、部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灾害多发区民宿经营主体、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广大市民开展了一系列《条例》宣讲活动。一是6月12日,组织召开杭州市“三防办”联合会议,面向市本级“三防办”35个成员单位,和各城区防指办、各县(区、市)防办、气防办等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指挥战线的领导和同志们开展《条例》宣讲,重点解读政府、部门和单位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二是6月29日下午组织召开杭州市城区58个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工作培训,开展《条例》宣讲,重点解读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法定职责和义务。三是6月29日上午组织召开大会,面向杭州市气象全局职工和各区、县(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重点解读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四是6月25-30日,下城、江干、桐庐、西湖景区等地召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结合会议开展面向区、县(市)部门和乡镇、街道的《条例》宣讲,重点介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五是5-6月,滨江、下城、江干、西湖、下沙、西湖景区及桐庐、建德、萧山、余杭、临安、淳安、富阳等各地组织开展2000多名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培训,重点解读《条例》关于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六是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杭州市农家乐民宿管家培训,6月28日第一期培训班《条例》开讲,重点解读气象灾害多发背景、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农家乐经营单位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七是5月12日参加“减灾日”大型广场活动,面向市民开展《条例》宣讲,重点解读市民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四、全面加强气象行政执法监管
结合防雷和气象安全管理,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指导,全面贯彻《杭州市气象局行政指导工作暂行办法》。一是继续加强防雷安全监管。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改革文件精神,印发《杭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17年防雷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杭气防办〔2017〕1号),分解落实防雷安全责任,重点对全市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场所及3a以上旅游景区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召开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会议,加强指导与服务,指导开展网上工作平台应用培训。与市平安办协作,定期开展模拟考核并联合指导落实防雷整改措施。防雷中介市场放开后,结合中介机构信誉等级评价办法等制度的建立,探索完善防雷技术服务114电话回访制度,加大对信访、投诉事件的考核。二是强化施放气球安全监管。根据国家改革文件精神,取消施放资质和人员资格年检。继续加强施放气球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市气象局、“数字城管”和施放气球行业联席会议等三方联动机制,召开施放气球联系会议,开展施放气球专项检查活动。全市未出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五、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为加快推进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切实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我局高度重视,成立“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创新力、执行力和服务力,以“靠前站、马上办、讲实效”的决心和毅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一是做好办事事项梳理,按照省级下发的指导目录要求调整规范到位,确保气象系统的事项目录在各区、县(市)之间统一规范,不漏不缺,规范有效;二是调整完善办事指南及业务流程,对办事指南简版及完整版进行全面梳理,并做好后台维护,同步调整到政务服务网,确保线上线下一致;三是优化流程,精简材料,提质增效。从“申请便利化、流程标准化、手续简约化、服务最优化”等4方面不断精简材料,按照“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理念,主动压缩承诺时限,气象审批从受理到办结平均时效在法定时限内提速达90%以上,气象证明服务事项更是采取“一个电话,气象证明送到家”,工作人员代申报,证件邮寄送到家,办事人员跑零次。四是推进公民个人办事事项“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气象证明”及“雷电灾害鉴定”列入第一批实现清单。五是聚焦关键领域,配合做好“1+n+x”商事登记企业信用联动监管及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项目测试及反馈,同时加大数据共享力度,编制气象数据资源目录。
目前,根据公布的“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我局已实现四个“百分百”:即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达100%、网上在线申请覆盖率达100%、办结事项实现快递送达率100%、公民个人办事事项仅凭个人身份证办理比例达100%。
六、全面夯实依法行政工作基础
一是做好“七五”普法工作。通过各种形式、载体的气象普法活动,为气象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结合杭州气象论坛等活动,做好广大干部职工普法教育。结合“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6.23”防雷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主体宣传活动,做好气象法制宣传工作,同时积极发挥气象志愿者团队的作用,利用杭州气象科普馆这一平台,做好气象科普工作。二是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出台《杭州市气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确保公开信息完整、准确、及时。三是完善气象行政处罚工作机制。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进一步提高气象行政执法案卷质量,开展案卷评查,指导县局开展案卷制作,进一步提高说理性行政处罚文书质量。四是做好规范性文件起草工作,确保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七、存在问题
行政执法体系,重点要在“完善、提升”上下功夫。一是法制素养有待提升。不少同志对气象依法行政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有利益的事不惜代价去做,对法定职能的履行缺乏整体安排,特别是在社会管理方面,还存在管理缺位现象。二是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与气象依法行政工作相配套立法、执法、普法,以及应对行政投诉等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重大行政行为科学决策制度、气象行政执法案卷质量管理制度、依法行政工作档案制度等制度还不健全。三是执法能力亟待提升。待部门职能调整明确后,拟成立市级执法队伍,但在人才培养和执法经验上欠缺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的培养。
杭州市气象局
2017年11月27日
四亩巴戟被错挖索赔无果村民艰难维权事发德庆高良镇新江村,该镇综治中心已介入调解
“助农爱心联盟”扶贫大篷车第三场活动在涧西区举行
武安市城管大队“三位一体”全力保障城区渡汛
兰考县东坝头乡干群考察团赴祥符区西姜寨乡开展互动交流学习活动
市局召开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专题调研座谈会
2017年度杭州市气象局法制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张林林主持召开固定资产投资和中央、自治区预算内以及县本级投资项目调度会
郭老赤子心
随州市今年第三次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
昌江西郊街道蟠龙岗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艳梅
百花路要拔25根高压线杆市民路过注意安全
徐州市外办赴瓦房社区深入开展“大走访大宣讲”活动
突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开放体系——访洛阳市商务局局长徐林
2018苏州电博会开幕 黑科技让你“刷脸”回家
市委对8名市管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严肃问责
惠来县靖海镇草美经联社凝聚内外合力建设美丽村居
如何打响岳阳品牌,实现乡村振兴?和生书记划了重点!
九江市召开2018年血液管理工作会
鸣凤镇|双泉安置小区建设正在加紧施工
苏州市加强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