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0月7日电(记者柳王敏、程济安)“每逢节假日,游客剧增,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作为浯溪碑林文物保护工作人员,51岁的杨铁军顾不上休息,国庆黄金周期间,他仍肩负着石刻保护和景区安全等工作。
浯溪碑林位于湖南省祁阳县,是我国现存的大型露天碑林,集中保存了唐朝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历代名人书画摩崖石刻505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稀有的书法石刻宝库,其中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摹刻的《大唐中兴颂》因元结的“文绝”、颜真卿的“字绝”、摩崖石刻的“石绝”,誉称“摩崖三绝”。
杨铁军对浯溪碑林的钟爱,源自父亲杨仕衡。“我从小就临摹碑林上的书法,父亲带着我实地寻找、保护,我当时很惊讶,怎么石块上有这么多文字,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
浯溪碑林地处湘江之滨,1979年杨仕衡接手保护工作之时,碑林附近是一个物资集散地码头,货物运输、牲畜散养的较多,杨仕衡带领团队开始了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当时已知的摩崖石刻有300余方,我们团队只有3个人,周边居民对碑林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都不足,工作面临很大挑战。”现年83岁的杨仕衡老人对于当时艰苦的工作场景仍记忆犹新。
杨仕衡告诉记者,由于条件简陋,他们3人只能住在碑林附近的学校宿舍,有时还要在野外搭草棚,没菜时就吃山里的野菜。
“工具有限,时间有限,我们不分晴雨,有时靠着几根绳索,有时干脆在山上爬,在荆棘丛生、苔藓覆盖的石块上找,每找到一处,我们都非常激动。”杨仕衡说。
在杨仕衡等人的努力下,浯溪摩崖石刻在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风景名胜区。1997年退休后,杨仕衡还一直潜心浯溪摩崖石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1987年底,杨铁军正式加入对碑林的守护工作,从开始协助父亲寻找石刻,到现在观察记录、拍照存档、清理青苔等,父子二人已接力守护碑林30余年。如今,碑林周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已逐渐完善,来参观碑林的游人也越来越多。
“碑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我们要好好守护下去。”杨仕衡说。
工行乐山分行不断提升服务文化内涵
江海法院新型执行团队模式提升办案效率
乐山公安与民政部门联合开展“6.19阳光救助,让爱回家”主题公益活动
淮北市妇联“三八”维权月活动精彩纷呈
荔城区:加强危化品经营专项检查
一家两代人接力守护书法石刻宝库30余年
温岭市“四确保”强化统计数据质量
在KTV上禁毒课是怎样一种体验?学生直呼“涨姿势”
大英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总工会主席赵维强到天保镇龙咀子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关于十堰城区市政设施维护期间交通管制的通告
春龙社区文艺晚会获居民点赞
衡水人科考在南极——“能到南极来,是一种缘分”
暑假和汕尾家长谈家教
双胞胎姐妹同时考上东农 还在同一专业高考成绩只差2分 关于双胞胎,她们说:心有灵犀?不存在的
中小学招生工作尚未开始 家长切勿听信“小道消息”
夫妻吵架闹高速 民警劝解化身“老娘舅”
江平到联系村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我市用电量突破80亿度
文明单位开展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
创建委员联络站工作系列(一):政协委员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