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华:柳子戏忠实的守望者

“梅花落地呀桃花红啊……”别致又有韵味的唱腔让人听得入迷。12月9日,在鹤峰县城熊晓华家里,她动情地唱着鹤峰柳子戏《踏歌采茶》,让人一下子记住了这种独特的唱腔。“柳子戏就是这样,突然起高腔,每一句最后几个字要甩出去唱。过去,老人们说唱歌像‘扯筋’的。”熊晓华打趣道,“但就是这甩出去的一嗓子成就了柳子戏的独特韵味。”
熊晓华家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本相册,里面放满了照片,有一些老照片已经泛黄。它们记录了熊晓华和柳子戏的情缘,也见证了熊晓华作为鹤峰县柳子戏的省级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所付出的心血。“我打小爱唱戏,我就是鹤峰柳子戏最忠实的守望者!”熊晓华说。
这段时间熊晓华特别忙,鹤峰县柳子戏传承保护中心即将挂牌,她排练的《打仓救主》也即将于12月22日在武汉参加全省戏曲汇演。
熊晓华演出剧照。
把柳子戏演到人民大会堂
今年53岁的熊晓华出生于鹤峰县走马镇所坪乡,她从小就喜欢文艺表演。12岁时,她考上了鹤峰县文工团,但因父亲反对,她放弃了。
读高中时,她成绩比较优异,爱好文艺的她主动担任文艺班长一职。1982年初,当时的走马公社要办一个半职业剧团,高中毕业的她非常想去报名,父亲又极力反对,希望女儿去当老师。最后,熊晓华遵从了父愿,成为了一名老师,但她对表演依然热爱。
同年4月,她毅然报考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被录取后,她从此开始学习柳子戏。
“学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单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回忆起那段练功的日子,熊晓华记忆犹新,“我属于骨头较硬的人,柔韧度不够,刚开始练功不知道哭过多少次。”没有一点唱戏功底,进剧团第一件事是练基本功,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一点点从零学起。腿功不够,她就早起面对墙壁一个人练习;别人休息时,她也会抓紧时间温习几个动作……
在3个多月后的走马公社公演上,熊晓华排演的《三拜花堂》引起了轰动,大家都喜欢看,演出结束了,人群还不肯散去。“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一场这样的戏非常难得,老百姓需要这样的戏剧来丰富闲暇的生活。”首次演出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熊晓华非常开心。同年底,鹤峰县举行半职业剧团大型汇演,熊晓华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在戏中男扮女装,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汇演之后,剧团开始送戏下乡,她们的足迹遍布了各个乡镇,高密度的演出让熊晓华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在柳子戏剧团的4年时间里,熊晓华师从柳子戏传人、州民间艺术大师谭文友老人,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加之自己的认真学习,熊晓华的柳子戏表演水平日渐长进。
1982年至1984年底,是柳子戏最红火的时期。1983年10月,熊晓华参加了全国“乌兰牧骑”文艺汇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北京街头表演了柳子戏《大比之年赴考场》段子,受到了北京观众以及全国同行的高度评价,熊晓华所在剧团还获得了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先进集体奖”。1984年4月,熊晓华随团来到州城,向前来视察的胡耀邦总书记一行汇报演出。
“这个就是我,你看当时多年轻啊!”熊晓华指着一张老照片说,“这些照片都是我最宝贵的记忆,柳子戏带给了我一生的荣耀!”
熊晓华英俊的小生扮相。
“金线吊葫芦”韵味悠长
柳子戏是我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极具地方民间特色,现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子戏,又称“杨花柳”。根据清代诗人田泰头竹枝词“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及容美土司田舜年《容阳世述录》中“治大雄与田旻如为看杨花柳结怨”等资料,可以推断出,鹤峰柳子戏是土司时期传入的民间戏曲。当时的容美土司盘踞一方,不断开疆拓土,鼎盛时期的管辖范围达到8000余平方公里,名副其实的“西南诸土司,唯容美最强”。
强大的土司,稳定的政治环境,偏远的自然山水,为柳子戏等民间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
经过300多年的传承,柳子戏在鹤峰民间形成了完整、系统、独特的声腔和音乐系统,成为土家族人钟爱的地方戏曲,被称为土家族民族剧种的“活化石”。
1702年,清代戏剧家、诗人顾彩应邀游历鹤峰,目睹了柳子戏的演出盛况。他在《容美纪游》中记载:“十三日,以关公诞,演戏于细柳城之庙楼,大会将吏宾客,君具朝服设祭,乡民有百里来赴会者,皆饮之酒,至十五日乃罢”。
连演3日,其盛况及在民众中的影响可以想像。直到上世纪80年代,柳子戏连演的盛况仍然在鹤峰出现过。
鹤峰柳子戏的留存剧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反映历史朝代兴亡为主的“一国之戏”,另一类是以反映家庭生活为主的“一家之戏”,两大剧目尤以“一家之戏”为多。“一家之戏”主要反映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唱词以七字名和十字句为主,其道白也多用当地方言,深受百姓欢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柳子戏之所以能传唱至今,与其乡土气息密不可分。
柳子戏的魅力在其唱腔与形体动作。曾长期致力于柳子戏研究的州民族研究会会员赵平国和鹤峰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陈鹤城研究柳子戏多年,于2001年出版了《鹤峰柳子戏》一书。
据他们研究发现,柳子戏属于板腔体的民间“三小”戏,即角色行当只限小生、小旦和小丑。其唱腔技艺在中国戏曲上可谓独树一帜,演唱难度大。演唱时,生、旦、丑行用真嗓吐字、假嗓甩腔,句尾翻高八度,落音时略略下滑,真假两腔天衣无缝,被人形象地称为“金线吊葫芦”。
柳子戏极具表演性,艺人表演时,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严格的规范。演将军时必须霸气,动作要干脆果断;演旦角则要注意手势和眼神,要把女人的性格特征和动作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惟妙惟肖的表演,既是听觉上的享受,又是视觉上的盛宴。
珍贵的演出剧照。
表演和传承是她一生的追求
柳子戏的传承起起伏伏,熊晓华一直在默默坚守着。
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于1986年解散,艺人散落民间,各自为生计奔走。剧团解散后,熊晓华一边另找出路谋生,一边坚持柳子戏的传承,利用各种机会登台演出。
2004年5月,熊晓华应邀为中日韩民俗演绎国际学术研讨会表演鹤峰柳子戏,这是时隔18年后,她再次回归较正式的舞台。2009年,她应聘到鹤峰县文化艺术馆工作至今。
2009年9月,鹤峰县选送柳子戏改编剧目《槐荫会》之《路遇》参加全州地方戏汇演,饰演小生董永的熊晓华获得表演一等奖;2012年9月,熊晓华被授予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鹤峰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月,熊晓华当选为州戏剧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同年,熊晓华参加了全省文化馆职工技能大赛,她演唱的鹤峰柳子戏《大比之年赴考场》荣获银奖;2014年7月,鹤峰县自创柳子戏表演唱《百善孝为先》参加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文艺汇演,熊晓华饰演的剧中主要人物李月娜获表演三等奖;2015年5月,熊晓华参加了全州第二届地方戏汇演,鹤峰县选送了改编柳子戏《十八相送》,戏中她饰演的主角梁山伯获表演二等奖……
现在,熊晓华除了表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传承!自2012年开始,熊晓华每年都会将柳子戏送进校园,先后在鹤峰县实验小学和县职校义务教孩子们学唱柳子戏,让孩子们零距离地领略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民间文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30多年来,熊晓华热衷于柳子戏表演,并把表演和传承作为她一生的事业追求。“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是我现在最着急的事,我所饰演的角色是小生,对身高、嗓音、外貌有很高的要求,要找到合适的传承人需要花更多时间。”熊晓华说,“在余下的岁月里,我将进一步揣摩柳子戏的表演技巧,苦练表演功夫,挖掘人才,抓紧时间培养年轻演员,把柳子戏这个地方戏剧发扬光大。”

南宁地铁调整1号线运营时间
福建武夷山江西老人馒头卡喉昏迷 宁波游客合力救人
就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省文明办领导来连云港调研
多措并举把龙岗真正打造为“无毒城区”
市发改委(物价局)迅速传达贯彻全省价格工作会议精神
熊晓华:柳子戏忠实的守望者
“放歌新时代”葫芦岛市2018年春节文艺晚会精彩上演
“三下乡”活动 在凤阳举行
七届市委召开第113次常委会会议
海帆赛三亚场地赛竞争激烈
我市对无合法来源凭证进口商品开展联合执法活动
修文:小故事大道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义务打扫小区卫生10年热心大姐被居民称为好邻居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采访团走进湛江 感受港城发展脉搏 展现新实践新风貌
长沙58人因交通事故被终生禁驾
封存非法经营观光艇21艘!
当涂县治超站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
链接“她”资源,激活“她”阵地让儿童之家“活”起来
邹平县:皮台田邹继刚等县领导春节前走访慰问
市计生协精心组织第四季度青春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