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女性的着装(网络图)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力日渐强盛,在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鹤城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深刻感受到了巨变带来的冲击。本期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说说鹤壁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祁凯燕】“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我却常想起年轻时候的事儿。每次看到穿中山装的老照片,就会记起当年的情景,不由得想和大家分享其中的故事。”8月1日,淇滨区58岁的刘军平向记者讲述了他记忆深处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流行中山装
“上世纪70年代,的确良、涤(dí)卡是上等布料,扯一尺差不多花一块八毛钱,还得拿布票到供销社买。稍微便宜一点儿的是半棉质半纤维的布料,五毛钱一尺。”刘军平回忆起当年的生活,仍记得做一条成人裤子需七八块钱布料。
扯了布料之后,就要找裁缝量体裁衣。“一套衣服做下来手工费差不多得三五块钱,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做好。”刘军平说,那时的衣服穿上格外合身,因为都是裁缝手拿软尺量身制作的。
当年的裁缝很吃香,手艺好、名声大的裁缝更成了“香饽饽”,过年想穿新衣服就要提前一个月排队去做衣服,要想插队不托熟人是不行的。
当年最流行的是中山装,上衣的胸前、腰侧共有4个巴掌大的方正口袋。胸前的两个口袋常用来插钢笔、放手绢,以此显示自己是个文化人。腰侧的口袋样式当时被称为“吊兜”,衬里往外翻。
中山装的样式大多类似,颜色以黑色、灰蓝色为主。“那时候走在大街上,几乎见不到有人穿亮色的衣服。”刘军平回忆。
布料好一些的中山装板正,穿在身上不易出现褶皱,稍差些的布料洗完晾干后就要熨烫。当年家中备有熨斗的人家不多,多数人把中山装平铺在桌面上,之后在搪瓷缸里装上刚烧开的水,用缸底把中山装熨平。
“讲究的人家还会用铁丝拧成衣撑,晚上脱下衣服挂在床头,方便第二天穿。”刘军平说,那时大家都不富裕,衣服款式大方、穿着干净就行,没有过多要求。
上世纪80年代:喇叭裤、军便装受青睐
上世纪80年代初,鹤壁开始时兴呢子面料衣服。“1985年,我刚从部队复员,穿了一身蓝色呢子料的中山装,外面套件浅灰色雪花呢大衣。去单位报到,一路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刘军平笑着说,自己年轻时注重打扮,经常有人打听他是哪个领导家的孩子。
当年结婚时,刘军平花三四十块钱买了一身涤卡布料中山装、一双黑色军工皮鞋,花光了当月工资。“挣了面子,饿了肚子,刚结婚那个月我穷得兜里两块钱都掏不出来。”回忆起年轻时的穿衣打扮,刘军平仍印象深刻。
几年后,喇叭裤成为潮流。各种布料的喇叭裤上窄下宽,裤脚处像扫把一样,走路带风。年轻人赶时髦每逢周末就换上喇叭裤相约出门。可是老年人看不惯,跟在后面一直数落:穿这玩意儿上班人家都不让你进门,瞎猴儿(爱打扮)。”
“除了中山装和喇叭裤,大街上最常见的就是穿军便装的年轻人“那叫‘心怀参军梦,身穿绿军服’,走到大街上不少女孩子都会回头看。”刘军平说,谁家有人在部队当兵,家里有时能收到旧军装,让小青年穿,没有条件的就得自己攒钱换布票,扯了布再去定做衣服。
“这个年代,衣服的款式就多了些,选择余地更大了。”刘军平说,即便如此,大家仍很节俭,大人一年做一两身衣服,穿旧了改小再给孩子穿。
上世纪90年代:西装成了新宠
上世纪90年代,大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西装成了新宠,黑色、白色、蓝色、红色的西装在大街上随处可见。
“这个时候,布票已停用,一般人家也买得起布,家里有啥喜事了给孩子做身新衣服很常见。”刘军平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不仅舍得扯布做衣服,还开始流行嫁女儿陪送棉毯子、床单。这些东西上面绣有花鸟鱼虫图样,大红大绿喜庆色调为主。
后来,购买成衣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时尚。2000年后,款式更新颖、色彩更好看的时装渐渐塞满了百姓的衣橱。
总值班:霍海洋
责任编辑:韩智英
祁东县地下管线普查及综合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标公示
2018年第四期在线访谈“共建文明交通”预告
洪山殿镇太平寺村家长集中“充电”
整治出租房等消防安全隐患
用荧幕照亮初心
衣服的“穿”越:从“黑灰蓝”到多姿多彩
长城网:保定徐水区举办宪法学习宣传知识竞赛
中棉所研学行
我县夏粮生产顺利结束
滨州交警发布:更便捷 微信可以缴纳罚款
前三季度我市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
全市系统积极强化“六一”节日市场监管
“十一”高速公路通行顺畅
金灶桑葚喜获丰收
水利部督导组肯定我市河长制工作
李新元在覃塘区调研时要求加大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我市“环境违法打击年”活动初显成效 一个多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0宗
注意!今起买机票又要多花一笔钱了!
男子酒后驾无牌摩托车送女朋友上班 遇检查撞倒交警后被抓
客串木工被电锯劈伤脸 专家:操作时佩戴防护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