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如何写好人的文章?

    扬州网讯 (本报记者 继业 明涛 李峰 默然 玉菁 通讯员 姜长春 王学忠)
    离家的人,最懂家的珍贵。
    离人之愁,需要真心以对。在江都,陈芝强有家的感觉;在“宏运”,员工有家的感觉。
    在外漂泊40年的陈芝强,对身在异乡的艰辛、人生打拼的不易,有着铭心镂骨的体会。他说,“宏运”员工七成江都本地、三成来自外省,辽宁、湖北、浙江、安徽的都有。“本土也好、外乡也罢,人家来这儿打拼,就是把身家交给你了。我知道员工想什么、要什么,怎么给他们一份家的暖。”
    企业如家,人比天大。自谦不懂文墨的陈芝强,把人的这篇文章,写得血肉丰满、妙趣横生。在情义的天平上,他把感情的砣沉沉地压在职工这一边。工友们说:“跟着他干,我们有奔头。”
    “不要老是要求职工爱厂如家,首先得看企业像不像个家!”陈芝强说。
    (一)
    企业办得好不好,先看食堂。
    国庆节前的一个中午。走进1100平方米的扬州宏运车业有限公司餐厅,正是职工就餐时间。
    取餐窗口上方,有一块醒目的电子屏,上面滚动显示着每周7天的菜谱。
    “星期一:百页烧肉、青椒肉丝、凉拌木耳、土豆海带汤;星期二:清蒸鸭腿、白菜肉丝、丝瓜豆腐、西红柿蛋汤;星期三……”
    “别看了,今天周六,剁椒鱼块、山药木耳,还有炒青菜,汤是萝卜豆腐汤。”冲着记者,大厨夏飞嗓门挺大。
    “今天周末,菜还不算最好的。”夏飞在“宏运”掌勺三年多,厂里几百号人的日常餐食,都是他一手料理。
    “别看我是个厨师,却属董事长直管。”夏大厨挺自豪,“你们知道吗?厂里好多生产、经营部门都是其他领导分管的,食堂是董事长直抓的头等大事。”
    既然是“重要部门”,想来要求不一般。夏飞介绍,每周必须有牛肉,每顿饭确保一道大荤、一道小荤,然后是素菜和汤,这是标配。“每顿最低成本8到10块钱,免费吃。”
    据说,陈芝强会时不时来食堂“视察”,和大家一样,排队、打菜、洗碗。不同的是,他吃完后会到后厨和夏飞唠几句,看看有啥需要改进的地方。
    吃的方面,陈芝强没啥讲究;职工吃啥?咋吃?他可一点不含糊。
    就说咋吃吧,规矩还大得很。食堂负责人嵇春华说,陈芝强定下“食堂三准则”:用足成本保证营养;中饭晚饭全免费;一线工人先到先吃先消化。
    营养、免费、工人先吃,都好理解。唯独这“先消化”,是个什么道理?
    陈芝强说,一线工人最辛苦,有的工种经常要弯腰、下蹲,体力消耗大,一定要让他们吃到最新鲜的热饭菜。另外,吃得早,就有了消化、休息时间,防止下午车间作业时肠胃不舒服。
    饭怎么个吃法,竟有如此细腻的心思。一顿饭,让人吃出了家的味道。
    走到哪儿,先办食堂。这,就是陈芝强的规矩。
    “离乡离土的滋味,我懂。”他说,“刚到江都那会儿,吃不好、睡不香,特别是冬天,被子怎么都捂不热。后来我才知道,别人用的是电热毯。再后来啊,看到有些新来的外地员工不适应,我就让人送他一床电热毯。”
    (二)
    “有没有从当年‘女神’一直干到现在‘宏运’的老职工?找个有点特色的采访吧,比如保安、门卫什么的。”记者问。
    “那太多了,我以前就是在‘女神’做财务的,当年几百号‘女神’员工都过来了。特色的嘛,就老陈吧。”宏运车业总经理助理王军华答道。
    保安老陈,进入我们的视野。 
    老陈湖北人,大名陈晓斌。1990年进入“女神”保安科护卫队,2000年到“宏运”,还干保卫,一晃18年。
    53岁的陈晓斌,身板直、声音响、皮肤黑亮,看得出,是块干保卫的料。说起当年,他的经历也像过山车。
    “厂子停产了,孩子还小,以后咋办呢?”小小的保安室里,当年三十出头的陈晓斌有种天塌了的感觉。
    老陈心里,陈芝强是恩人。2000年春天,一个消息在“女神”员工中传开:有位老板要来接手企业了。大伙儿心里直打鼓:“这个人能不能救活厂子?会不会裁了咱们?”
    陈芝强来了。有一天,他走进老厂区保安室,给留守员工一人递了根烟,拉扯起大家伙儿的收入、家庭、心愿。起先面生,大家放不开,聊着聊着就熟了。大家觉得,这个老板“有点意思”。临走,陈芝强说:“欢迎大家都来,只要是‘女神’的,一个都不落下。”
    “国有变民营,体制内变体制外,职工心里肯定不好受。”多年后陈芝强说,“我也在国企干过,能理解这种心情。不管谁来,都要善待这些员工。”
    新厂一开张,陈芝强先给全体员工交了“五险一金”,从那以后,加班有加班费,干得多拿得多。要知道,那时候很多企业还没开始交“五险一金”。陈芝强刚来,就给职工吃了“定心丸”。
    陈芝强的承诺做到了。第一次职工大会上,他对着大家高声说:“你们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而今,全员配“五险”,外加公积金,每周双休,职工平均工资每年涨7%-10%。
    18年来,陈芝强的工厂保持着一个纪录:一线工人流失率仅5%,老“女神”员工没一个离开的,财务、行政、中高管离职率近乎零。在职工眼里,老板是个好人,觉得跟着他干有前途。不少企业的销售、技术人才甚至整个团队,也来投奔他,冲的,就是这个人。
    和大伙儿一样,陈晓斌的日子有了保障,越过越滋润。早已安家江都的他,如今儿子已娶妻生子,小两口在城里做家具定制生意,过得挺不错。
    老陈说,老板待人好,我们就要加劲干,“希望老板事业做得更长久,老百姓生活更美好。”
    目前护卫队6个人三班倒,轮到夜班,陈晓斌打着手电筒,把200亩厂区里里外外巡查个遍,才放心。
    “从前,我给‘女神’当门卫;现在,我要把好‘宏运’的大门。都是自家的事!” 老陈说。
    (三)
    一个外来创业者,同样需要一个“家”。
    到底是陈芝强选择了江都,还是江都选择了陈芝强?现在看来,这是一次成功的双向选择。
    潮汕与江都,陈芝强曾作过一番比较:
    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先民耕海图存,潮人商帮行走天下;江都,江河交汇、兼容并包,自古工商繁华,鱼米之乡物产富庶。
    两种文化基因的交织碰撞,将会擦出怎样耀眼的火花? 
    在走过五大洲的陈芝强眼里,潮汕人懂感恩、谁帮忙记终身;江都人则崇文重教、有情有义。“我走南闯北就信奉一条,跟朋友不利用、跟政府不交易,大家交的是心!”他说,“没有扬州、江都这么好的营商环境,我是坚持不到今天的。”
    2002年正月初九,陈芝强正在江都参加一个会议,讨论江淮新项目推进工作。
    会间,他突然接到老家电话,“父亲去世了,当时脑子嗡的一下一片空白。”陈芝强匆忙赶往机场直飞汕头。推开家门,泪水夺眶而出。稍稍平复的陈芝强,挨个向亲友回礼。一眼看去,一排排花篮挽联中,有一个上面落款抬头“江都”两个字格外显眼,那是以江都有关部门的名义敬献的。
    忆起那一幕,陈芝强激动地说:“我真是万万没想到,他们咋知道的,我人还没到家花篮就到了。”当时,在场亲友也都感到惊讶和感动。
    原来,江都参会领导很敏感,当时就知道了这个消息。“老陈是我们汽车产业发展的功臣,要让他感到江都就是他的家。”会议一结束,参会领导立刻打电话,委托扬州驻深圳办事处置办花篮、前往吊唁,办事处的同志驱车400公里送往汕头。
    “我一辈子都忘不掉。”陈芝强说,“那天起,我感觉江都就是我的家。”
    2004年,陈芝强发现有个配件项目非常契合江都汽车产业定位,决定引进上马,定金都交了,就差厂房。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给分管园区的领导打了个电话,没想到领导二话不说,当即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赶紧商议怎么解决难题。
    “在江都发展不烦神,政府有最好的服务。”对此,陈芝强深有体会。2013年,他投资参股江淮10万辆皮卡及SUV项目,由多部门组成的服务小组贴身跟进,从项目申报到厂房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项目得以提前半年竣工投产。
    “我们过去到这儿到那儿找项目,其实,把这些企业家服务好,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江都汽车产业园负责人说,好企业要引进来更要服务好,只有让企业家安心,他们才能心无旁骛搞发展。
    “厂子,是职工的家;江都,是我的家。”陈芝强说,在香港、杭州打拼,家人都没跟着,到江都,把全家接过来了。
    “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他说。
    陈芝强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子,大的10岁、小的8岁,生在香港、长在江都。大的喜欢江都小吃,小的总闹着叫妈妈带他逛扬州双博馆、科技馆。
    一次家宴上,当地朋友问陈芝强的大孙子:“那你最喜欢吃什么呀?”
    小家伙想了想,说:“樊川馄饨。”
    ……
    采访结束了,已近黄昏,我们也在回家的路上。车出工厂大门时,保安老陈抬臂敬礼,站得笔直。一抹余晖打在他脸上,透亮。
    车窗外,不断闪过的汽车产业园厂区,在挺拔翠绿的银杏树丛掩映中,此刻正是秋意盎然。
    短评
    回答时代要求
    才能与时代同行
    □ 本报评论员 毛建国
    “做企业也是做人”,回答时代要求才能与时代同行。一个企业家的情怀境界,决定了事业的格局空间。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抵达光明。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经营企业是一份责任。一个人选择创业到底为了什么?与身边员工的关系是什么?与脚下土壤的关系是什么?陈芝强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家,从让职工吃好饭这样的“小事”做起,把人的文章写得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而他的成长,也离不开扬州、江都这块土壤给予他的理解、爱护和支持。他视江都为家,把家人接到江都,把一生积蓄投在江都,把帮助发展地方汽车产业视为己任,充当“编外规划师”……他用自己的家国情怀,交出了一张责任答卷。
    编后话
    企业兴则城市兴,企业家强则企业强。这组系列报道结束之际,再看“时代三问”:创业,如何踩准时代节拍?实业,如何在坚守中前行?发展,如何写好人的文章?我们发现,陈芝强与时代同向同行的经历,就是对“时代三问”的有力回答。这是一个最好的创业时代,今天的企业家早已超越“江河汇聚成川”的阶段,正在以“百川东流归海”的激情,谱写“奋斗的人生最幸福”的瑰丽诗篇。与时代同向同行,把个人抱负、企业发展与国家前程紧密相连,一个创业者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没有过去不可逾越,没有未来不可抵达。历史总是要前进的,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让我们大力弘扬与时代同行的价值观和奋斗观,把个人涓涓努力汇入时代浩浩大潮,“同祖国和时代一道成长与进步”。

扬州市处级干部服务保障 省运会专题研究班在京开班
植保无人机 为德宏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团市委举办“双创双服·与 新时代共奋进”公益招聘会
王革冰主持召开市委五届常委会第42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主任会议召开
发展,如何写好人的文章?
2018年铁路暑运开启
24所军队院校拟在河南省招生766人 今日起考生可填报志愿
省交通运输厅精准扶贫督查组来宁化督查
江阳东路上一车的车窗未关 车内项链被偷
武陵源:男子滋事殴打环卫工人 故意伤人被拘留
潮州出台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管理细则
以大情怀凝聚社区民族居民之心
淡水社区工作人员走街串巷讲解“天网”
我市召开春季和清明期间森林防火工作部署会议
孙轶来兴调研
多管齐下,期待越剧之花更绚烂
上饶市郊的这个小村 最美的帐篷营地
民权县政协主席周明河到第五战区督查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6•18”落幕 福州对接819个项目总投资186.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