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政生 记者龚婷
在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尤其是华云一带,种庄稼的乡亲,几乎没有不知道姚武华父子的。尤其是年逾古稀的姚武华,在乡邻们的眼中,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专家”。稻田里发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请“姚技师”来看看。
姚武华今年74岁,从事农技工作30多年,2003年从华云乡农技站站长岗位退休后,退休不退岗,仍然忙碌在山乡的田垄间。他的儿子姚爱锋,则师承父亲,办起农资店和农场,并成为当地的“编外农技员”。
潜心钻研,成就“土专家”
“我小时候家里穷,经常饿肚子,只读了半年初中就辍学了。后来学过医,种过田,但因为当时没有好品种,加上技术、肥料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产量一直不高。”回忆起当初走上农技这条路的经历,姚武华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当时,最迫切的问题是怎样填饱肚子。因此,在选种、制种方面,他特别留心学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先后多次到海南学习制种。在那里,他顾不上去领略海岛风光,每天忙到深夜十一二点。而且他特别注重将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搞病虫测报、病虫防治。
每到病虫防治关键期,每天晚上7时他都要把病虫测报灯装好,次日清晨6时准时收回。乡亲们发现稻田里有什么问题,只要带个话,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仔细观察、分析病虫害情况,给出除虫建议。而且,他把每一次的病虫情况都记录下来,编成当地的“病虫档案”保存。30多年积累下来,他对华云地区的水稻病虫害情况了如指掌,只要一说症状,基本上就能判断出是什么问题。
“我就是喜欢和农民打交道,华云94个村民小组,90%的田我都走过,哪块田是什么土质我都清楚。退休前,经常晚上8时多才回到乡政府。但我从来不觉得苦,听到人家喊我‘姚技师’,叫我进屋歇歇,或拦在路上问这问那,我觉得特别开心。因为这就是大家对我的肯定,对我的信任。说明我能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做点事,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我的价值。”姚武华告诉记者,干农技,天晴打赤脚,下雨披农膜,一年四季,日晒雨淋,都不算什么,乡亲们对他的信任,就是对他最大的赞赏,也是最让他自豪的事情。
实际上,除了乡亲们的信任,姚武华还收获了不少荣誉,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奖励,被省农技总站评为农技推广先进个人,获得过省植保总站的稻瘟病抗性鉴定三等奖,还曾被评为萍乡市十佳新人新事。前不久,他还将自己数十年从事农技工作的经验编写成书——《稼穑录》,书中收录了他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武功山地区农业技法、病虫害防治信息等内容,准备自费出版。
子承父业,成为“编外农技员”
2003年从华云乡农技站站长岗位退休后,闲不住的姚武华仍然忙碌在农技一线。参与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山区病虫测报工作;种试验田,搞半旱式栽培试验;参与相关单位组织的品种鉴定等工作;教授徒弟农技,帮农户“看禾”、解决病虫害问题……
姚武华的徒弟就是他的小儿子姚爱锋。这位已年逾不惑的“编外农技员”,不仅学习了父亲的技术,成为一名不拿工资的农技员,还开了家农资店,经营种子、化肥、农药,并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场。
姚爱锋初中毕业后,在芦溪电子电器学校念了一年书,便在本乡的竹席厂打工。那时,他爱看书,爱钻研,特别是农业科技方面的书更是爱不释手。平时,父亲对儿子口传身授,儿子不懂的地方便加以点拨,父亲热爱农业科技的基因便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延续。
2003年,姚爱锋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华云街上开办了一家农资专卖店。店面不大,来买杂交种谷和农药化肥的人却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姚家父子讲信用,非常重视农资售后的跟踪服务。比如少数农户不会浸种育秧,出芽率低,姚爱锋便帮他们把芽催好,只要拿回去直播就行了。谁家的水稻发生了病虫害,姚爱锋随喊随到,而且“把脉”很准。2009年,黄江村的杨冬生家有一块地得了矮缩病,姚爱锋带着农药上门,察看病情,对症下药。老杨一试还真的灵验,这一年中稻不仅没减产,还获得了丰收。姚爱锋帮老杨治好了“矮缩病”,不收任何费用,连农药钱都不要。
为啥要办个农资店?姚爱锋说:“当义务农技员,没有工资,总得挣点生活费。同时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方便父老乡亲。不过,就算人家没买我的种子化肥,稻田里有什么问题,人家叫我去也是义不容辞。因为这关系到农户一年的收成!”对有些贫困户,他不仅免费“看禾”,还免收杂交种谷费。
在采访中,姚武华、姚爱锋父子都专门向记者介绍,他们目前关注的不仅是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更多的是如何种出安全、健康的水稻。“现在种地,农药化肥越用越多。农药化肥的残留量大,土地越来越贫瘠,增加了种地成本。更重要的是食品不安全,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希望农户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尤其是少用除草剂。”
在父亲指导下,姚爱锋在牛宕村的种植基地种植了70余亩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的水稻,种植过程中用有机肥,利用自然天敌和物理除虫的方法防虫除虫,有机稻亩产约300余公斤。产量虽比杂交稻低,但价钱好,效益不错。他还养了肉猪,专吃家用绿色草料;4亩多水面的鱼池里,放养了5000尾草鱼,专吃青草;10余亩梨树长势良好,过两年便可挂果。姚爱锋说:“现在的农技员,要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验成功了,新技术才能推广,农业科技才能转化成新成果。”
姚爱锋还与父亲一起,承担了一个杂交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市级研究课题,关键时期,一天三五次进田里,晚上还要写观察日记,整理、汇编成有价值的资料。“农业技术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虽然我们基本掌握了大部分的本地区病虫害防治情况,但还是要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姚武华父子俩的话语里透着来自乡土的质朴和真诚。
“吉林一号”星座再添两颗星合作服务首次突破地域限制,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达到10颗
中国10城入围全球宜居100城
温州启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
澧县法院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高清图:鲜花献园丁
山乡农技父子兵
《河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立法座谈会在我市举行
我市两个单位入选福建省全民阅读“七进”示范点
岳阳市群策群力抗旱保民生
虞城县卫计委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周活动
梨树县不断加强招苏台河流域污染防治
郊区召开企业家座谈会
靖州县2018年春季开学工作会议召开
八旬老党员连续23年开“家庭述职会”
石家庄271家“散乱污”企业完成整治
团市委召开“青年大学习”汕头市各界青年座谈会
祥符区2018年小麦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全面完成113.6万元理赔款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发放到户
福州马尾:“千叟宴” 敬老情
前8个月宁波实际利用外资29.05亿美元
黑河市交通运输局开展全市交通运输执法案卷评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