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现场评审,填补了该区没有三甲医院的空白。在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二甲医院梅县人民医院原有的良好基础上,2014年10月正式启用的粤东医院,在短短不到四年时间,管理水平、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水平、便民利民措施落实就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些进步离不开梅县区委区政府对于建设卫生强区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梅县区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发展首位,切实对接群众健康需求,补短板、强弱项,落实健康扶贫工程,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以建设卫生强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健康梅县计划,促进卫生计生事业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现场评审,填补了该区没有三甲医院 的空白(粤东医院供图)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技术,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对于长期工作在山区的医生们来说,中山三院带来的新技术尤为明显。近期,粤东医院耳鼻咽喉科在中山三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钦泰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开展梅州地区首例经鼻内镜内外联合径路额窦乳头状瘤切除术,效果显著。在创“三甲”的过程中,粤东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医疗技术设备投入,努力为市民创造更优质的就医环境。下一步,梅县区将以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为新起点,推动大学附属医院与地方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等新生事物发展,在柔性引才用才、打造地方特色专科、医养结合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持续探索,更好满足梅州山区、大粤东地区群众的健康需求。
按照创建卫生强区的要求,梅县区抓紧推进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强基工程”。目前,该区已投入创强资金近8.8亿元,粤东医院感染大楼、区中医医院养生大楼、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大楼等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为“推进卫生强区,打造健康梅县”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努力,梅县区成功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粤东医院被评为“广东省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优秀实施单位”;梅县区慢性病防治院被评为“2017年度广东省麻风病防治先进单位”、梅县区慢性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志愿者团队“客都春雨队”于2016、2017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优秀团体奖。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该区还全力抓好“升级提等”创建活动,粤东医院已通过“三甲”现场评审,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区中医医院力争在2018年创建成“二甲”医院。
梅县区中医医院养生大楼(效果图)
打造紧密型医联体
做实家庭医生服务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精准发力,梅县区积极探索实行粤东医院、区中医医院分片与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签订分院托管协议,实施一体化管理。目前,粤东医院、区中医医院已与全区18家镇卫生院签订协议并挂牌。“建立医联体的初衷就是实现技术下沉,让患者不用去广州也能看病,作为医联体成员单位我们可以请广东省中医医院的医生过来坐诊,这样既方便了患者,也能帮助基层医生成长。”梅县区中医院副院长李晓初如是说。
医联体是优化辖区医疗资源结构实现分级诊疗的一项重大举措,接下来梅县区将继续深化医联体服务形式,夯实基层基本医疗和转诊服务工作基础,促进医联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提高;积极探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为医联体成员单位区域内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对医联体内成员开展专家咨询、指导、医学继续教育,一定程度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作为分级诊疗的重要一环,家庭医生被誉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家庭医生可以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务,让居民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连续、综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梅县区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分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公卫医师等人员组成,至2017年底全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9%以上。
家庭医生和医养结合项目,立足家庭,旨在推进社区首诊,打造幸福晚年。近年来,梅县区积极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不断增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创造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为老人提供持续性、针对性的医疗照顾服务,满足老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梅县区首家“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院——颐福善养老院去年利用松口镇卫生院老院区进行改造,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功能于一体,将解决该区养老业“医养分离”的难题。
广东省中医院专家与梅县区中医医院医生现场为市民义诊(吴腾江)
构建三级医疗网络
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崭新的综合大楼、全新的医疗设施、规范的医疗制度、优质的医疗服务……焕然一新的梅西镇卫生院让人眼前一亮,不仅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医疗综合服务水平也迈上了新台阶。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急诊科、门诊科、检验科、功能科这些科室,在乡镇卫生院也应有尽有。“以前来卫生院看病的人一天才十几个,经过升级改造后多的时候一天能有100多个病人,就医环境改善了群众自然愿意来,我们的预防接种门诊还被评为‘广东省aaaaa级预防接种门诊’。”梅西镇卫生院院长罗志雄说。
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更加优美、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备的卫生院,受到患者和辖区群众的好评。“以前看病都去诊所,现在我都来卫生院输液、买药,离家近还能直接报销一些费用,既方便又减轻负担。”梅西镇老伯姚志良笑着告诉记者。
市重点项目畲江镇广梅开发区医院首期工程主体已封顶,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梅西、白渡镇卫生院新建综合大楼已建成投入使用,城东、石扇、水车镇卫生院新建大楼主体已封顶;石坑、丙村、南口、程江等镇卫生院新建或改建工程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梅县区大手笔新建(扩建)13个镇级卫生院,完善基层服务能力的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医疗需求,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村卫生站是打通医疗的“最后一公里”。梅县区不断完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积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目前已建设305间标准化的村卫生站,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在城东镇汾水村卫生站,可以看到布局整齐、宽敞明亮的治疗室、诊室、药房,干净整洁的瓷砖地面,种类齐全的常见药物,摆放有序的基本医疗设备。“只要村民有需要,只要一个电话我们村医也是会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村医房太祥表示。
白渡镇卫生院新大楼(吴腾江)
粤东医院的医生正在进行手术(粤东医院供图)
焕然一新的梅西镇卫生院为乡镇居民带来就医便利(吴腾江)
建设中的广梅开发区医院(吴腾江)
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人才是促进和保障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与核心支撑力。近年来,梅县区立足实际,加大卫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有效推动卫计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软实力。粤东医院、区中医医院等单位与多家省内知名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全年上送全科医师培训数人,并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抓好卫生人员培训工作,选送医生参加转岗培训。
此外,该区还注重人才的吸收与激励,2016年至今该区共公开招聘医技人员300多人。对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实行工资财政兜底,并实施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措施;对区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梅县区中医医院实行全员聘用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接下来,该区将会探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待遇水平,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与卫生院校、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合作,采取“传帮带”等形式,加强人员培训;招聘引进专科“带头人”和卫生技术人员,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落实住院医师培训任务,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项目,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
创建卫生强区,人才是支撑,互联网是助燃剂。互联网技术不断改写传统看病方式,让患者看病更便捷、更高效、更有人文关怀。为了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梅县区启动实施“基卫”项目,全面开展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培训、上线工作,该区18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计在9月底实现新系统上线运行。此外,加快推广远程医疗、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医疗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创新医疗服务,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按照“一网两平台三库”建设思路,构建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全区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努力提升医院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促进资源共享、扩展信息服务、支撑教学研究、提高医院竞争力。”梅县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讯员:刘洪桥 钟玲芬)
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
新田县政务服务中心:“不打烊” 的政务服务值得点赞
市委办公室党员干部学习座谈周会明同志先进事迹
宿迁市粮食局局长王君文带队来徐州考察学习
《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7月1日正式实施
推进卫生强区打造健康梅县
鹿泉区市场局部署开展瓶(桶)装饮用水专项检查行动
市粮食局组团参加首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取得良好成果
关于公开征求《长治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草案)》意见的通知
市领导到东平县调研基层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树立红色文化自信
泸州明年将使用新版营业执照 旧版即将失效请注意更换
“大牌”智能马桶上“黑榜” 抽检15个批次3个批次不合格
夏邑:文艺精品工程喜获河南省 “五个一”工程奖殊荣
聚焦消防 消防安全社区你我共同创建
慈利县举行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复工仪式
鞍山市双色球又中出70万大奖
普京与阿州代州长瓦西里•奥尔洛夫进行工作会谈
孩子模仿危险动作 家长要多加关注
解读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