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故事”唱出好生活

  “一株株板栗,一行行茶树,一株株,一行行,把他乡耕种成家乡……”12月1日下午,龙游县大街乡杨村村广播内响起村歌《杨村故事》。57年前,为了支援国家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第一代杨村人拜别故土,来到这片土地上。把泪水熬成汗水流,把汗水拧成雨水滴。移民后人用双手和汗水,把希望编织成兴旺,干出移民新生活。上月底,脱胎于移民故事的村歌《杨村故事》,成功入围第九届全国村歌大赛优秀村歌。
  “离故乡,走他乡,村歌唱的是杨村人的移民故事,也是那个年代30万淳安移民的共同故事。”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3岁的汪伟平介绍,杨村人的故乡叫浯溪,浯溪人土语叫“银溪”。它坐落在如今的新安江水库内梓桐源外桐乡,曾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建设后,1960年3月4日,浯溪村483人,成为30万移民大军的一部分,携儿带女远移异乡龙游。
  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当时不准任何人私自回去,但新到一地,不少人思乡心切,为此不少人深夜返乡。有半途迷了路返回的。有小脚女人带着孩子连夜步行80里路,到龙游上火车北上的。其中一位村民汪成春半夜出走,一路步行至梓桐源,沿途食不果腹,夜不能寐,几乎乞讨度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移民,为支持国家建设,最终绝大部分浯溪人扎根杨村。如今杨村共有550位村民,已到第四代。
  “据说当时杨村到处是烂糊田,生产条件很差。”汪伟平说,面对这样的困境,先辈们就如歌里所唱,再多苦难自己扛。大家上下齐心,修建排水渠道,扩建机耕路,填沙整坎,规划水利,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经多年改造,烂糊田的范围逐年缩少,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越来越好。当时周边村庄的人还担心口粮的时候,杨村人从来没有饿过肚皮。除此之外,村里青壮年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工作,可以说现在大街乡大部分农房都是杨村人造的。
  从一株株板栗,一行行茶树开始,一代代杨村人把贫瘠的他乡耕种成富裕的村庄。“这两年茶叶和板栗都开始走下坡路了,我们正在谋划转型。”11月初,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村里共引入8亩属于明后高端茶叶的黄茶试种,汪伟平带头种上了大约1亩。除了尝试新品种,包括汪伟平在内20多户村民装上了太阳能光伏,预计每年每户增收4800元。
  村民汪德红常年跑运输,他家的情况有所不同。既没有跟大家一起试种黄茶,也没有装太阳能光伏。看准村里的自然区位和移民村的独特旅游资源,汪德红在村里第一个办起民宿。“都装修好了,等手续办好就可以开业,目前共4个房间,7个床位。”汪德红说。
  “潼溪水清山银光,虎尾山上茶飘香。希望能借着这首村歌,吸引更多人来杨村,品品茶,听听移民故事,享受乡村旅游的另一番滋味。”汪伟平说,下一步借着村里“漫行大街”被评为aaa级景区的东风,杨村正筹划将保留至今的移民楼改建成具有移民韵味的乡村民宿,文革时期的老文化礼堂修整为展示“淳安移民文化”“淳安、龙游两地深厚情谊”的特色展览馆。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

“小微创业贷”升级 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扶持
六亩塘镇对休闲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禁毒培训
鞍山继续实施失业保险总费率降至1%的政策
大风暴雨雷电预警解除 乐山最大雨量178.9毫米
绍兴天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关于绍兴市曹娥江引水工程管理处2018年出口河道清淤项目的的公开招标公告
“杨村故事”唱出好生活
“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布局落子
临沂市高新区:文化帮扶“焐热”了南桥群众的心
各具特色展风采 —— “汕尾市海陆丰狮艺扎作工艺品展”侧记
通道侗布制作技艺吸引中科院学子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贡献乡村振兴“济南力量”
铅山学子参加机器人大赛创佳绩
暖心!海丰交警提行李搀扶老人过马路...
开放实验室 科普食药安全
通城出让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用于城东新区拆迁房源安置
临颍董大爷输错卡号,将3万元钱转给陌生人 使出浑身解数 民警帮他找回
汝阳工业区“六个重点”做好环保工作
吉州开展酒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用政府的“紧日子” 换百姓的“好日子”
产业助力脱贫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