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的旅途……


  在回家的火车上过生日
年年春节返家,在绥芬河工作了五年多的小陈印象最深的就得春运挤火车,并在火车上过生日的事儿。
说起在火车上吃长寿面过生日的经历,小陈仍记忆犹新。原来,在春节返家的列车上,车厢里到处都是拎着大包小裹回家的旅客,人都快挤成“相片”了,哪还有心情吃饭。前年,小陈的生日正赶上乘火车回家。其实小陈早就忘了过生日的事儿了,就想着赶紧回家跟父母团聚。等坐上了火车,母亲的电话让小陈心酸不已。“我记得很清楚,妈妈打电话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让我吃碗面图个吉利。在外工作这么长时间,最想的就是妈妈做的面,当时心酸得不得了,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儿。”小陈感慨地说。
想着过生日确实应该吃碗面,小陈决定到餐车上吃碗方便面了事。“没想到过生日的事儿,无意中被齐齐哈尔客运段满洲里车队满绥六组列车长刘大巍得知了。刘车长立即吩咐餐车工作人员给我下了碗面条,还放了荷包蛋。看着列车长端过来的面,我心里暖暖的,真没想到,只是一次旅途中偶遇,他们竟会给我这个乘客过生日,当时旁边的旅客还祝贺我生日快乐,这是我这辈子过得最感动的生日。”小陈笑着说。
顺利返家,小陈向朋友们说起自己在火车上吃长寿面过的生日,朋友们都大赞列车员太暖心了。“虽然春节返家火车上很挤,但乘务员、旅客间却时时都在传递温暖,让我这个常年在外的打工仔心里暖洋洋。”小陈荣耀道。
本报记者 李壮
车票难买就拼车回家
面对年复一年的回家难题,春节拼车回家成为众多网站扎堆推介的新途径。这些天,记者在58同城、赶集网、顺风车网、360浏览器、qq手机浏览器等看到,这些网站都推出了春节拼车回家的专题板块。
“宝骏730车型,早6点出发,希望乘客少带行李,有驾驶经验者优先……”由于大部分是长途拼车,不少车主都愿意找会开车的轮班开,不仅车程更安全,行车时间也会缩短。不过,相对于坐火车的方式,长途开车回家最大的风险是天气原因,拼车族需要根据恶劣天气发生的概率随时调整出行计划。
市民赵鹏先生就是拼车族,他在北京打工。近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了赵先生。赵先生说,比起坐动车或者飞机,这拼车出行的方式在他心中可是好处多多。“这种拼车,可以不用买票,不用排队。去年‘十一’我和同事一起开面包车回家的,我们一共5个人,都是齐齐哈尔的,开面包车是因为可以多拿些东西,一年回不了两次家,所以多给亲戚朋友带些东西,我们几个都是大包小裹的。我们一共开了大约19个小时,主要是安全第一,也不着急,路上大家聊聊天,换班开,也不累,挺好的。今年春节回家,我们几个已经约定好了还一起走。”赵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北京到齐齐哈尔用手机中的高德地图走,一共1200多公里,加上高速收费站的费用,一公里1元钱,五个人均摊费用,每个人才200多点儿,“比卧铺票还便宜呢。”电话中,赵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有过春节拼车经历的车主张威透露,拼车费用分摊多少其实无所谓,关键是老乡们一起回家热热闹闹的,省得路上犯困,心情也更舒畅。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网上拼车因为互相不认识,一定要仔细核实对方的基本情况,如真实姓名、联系方式、车辆情况、驾龄等,充分评估拼车的安全性。对具体出发时间、休息地点、计划到达时间、拼车费用支付方式等细节要提前敲定。
本报记者 佟占环
v春节回家归心似箭
进了腊月,离过年也就不远了。说到过年,应该是全家团聚、合家欢乐的时刻。但在归乡之前必须要经历的春运,着实令每一个亲历者心有余悸。人多自不必说,车上的行李也不见得比人少。拥挤的人群、急促的脚步、疲惫的身影……从南到北,由东往西,天南海北的人都有,带的东西也都不尽相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多”,而且个个敦实。
今年32岁的市民李伟强回忆,记得大学的时候,那时每次回家都是傻傻的带着几件棉衣再加上作业、书籍之类的东西,所以每次都是一个大包外加一个书包。在工作之后,才着实体会到了携带大包小裹行李的不便,“毕业之后直接就在大学所在的城市找了工作,虽说离家不算太远,但是也只能是逢年过节回家看看。每次回家时,除了自己换洗的衣物,就是想多带些东西给父母。”
一提起回家的过程,李伟强是一脸的苦笑。他说,来回走一趟,趟趟像搬家似的,每一次都是对体能的巨大考验。十来斤的大包,后面背一个,前面抱一个,手里还得拽一个二十多斤的旅行箱,装的大多是营养品、特产,以及买给爸妈的衣物。赶车的时候,一边被人流挤着走,一边还要把东西看好,生怕包被划坏了,弄丢了东西。不仅身体累,心也累。去年过年回家时,同行的有两个女同事,带的东西那叫一个多,往行李架上搬的时候,非得找人搭把手才能扛得动。回家途中也总能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拿的那些箱子、袋子,光是看着都觉得胳膊酸。
“近两年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所以我已经回到齐市工作了,也就不用再经历春运的磨砺了。但想想当年,再想想那些往家拿的大包小裹,就觉得心里还是有些打鼓。不过就算是再累,估计大家的想法也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再沉的包,再远的路,也阻挡不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本报记者 侯宇玮
自驾回家路上的坎坷事儿
“困了将就着在车里眯一会儿,饿了就买个面包解决。”谈起从北京赶夜路,开车回齐齐哈尔的经历,崔雷仍记忆犹新。
每到过年都是旅游的旺季,也是在北京从事旅游行业的崔雷最忙的时候。崔雷已经好多年没回家过年了,前年的春节本来也要跟团出国,正巧时间有所调整,就想着回家给父母一个惊喜。临时决定返家,没订到票的崔雷决定自驾回家,除夕前一天,将工作安排妥当,崔雷一脚油门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由于想要和父母一起过除夕、吃饺子,崔雷只能连夜往家赶。“一个人开车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尤其到了夜晚,特别的困乏。记得当时开着开着我就感觉眼前的高速路越走越弯了,发现这一点后,我赶紧在服务区停车,趴在方向盘上小睡了一会儿,大概半个多小时,才恢复精神继续赶路。”提起当时疲劳驾驶的经历,崔雷仍觉得后怕。
在这次回家的旅途中,从没有独自开过这么长路程车的崔雷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原来,不熟悉线路的崔雷在沈阳附近迷路了,幸好碰见了热情的东北老乡,才顺利找到正确路线。“现在老乡的脸我还记得很清楚,得知我迷路了,赶回家过年,老乡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我指路,还给我留了电话,说如果还是没走明白可以电话咨询他。”崔雷笑着说。
北京到齐齐哈尔1200多公里的路程,崔雷用了16个多小时回到了家里,赶上了除夕吃饺子。崔雷说,当时敲开家里的门,父母看到我,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抱住我的同时还不忘埋怨我太鲁莽。看到父母欣喜若狂的样子,自驾返家一路上的坎坷顿时烟消云散,觉得只要能和父母团圆,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马静
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我要回家过年……”一进腊月,在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工作的小李就念叨着一定要回家过年。“春节是咱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如果春节没和家人团圆,这一年过得就好像不完整,所以我一定要回家过年。”小李坚定地说。
小李名叫李岩,现年39岁,丈夫孙海和她是同龄人,有一个女儿,今年10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平日里,父母都不在身边,都是她和爱人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着孩子,日子过得美满幸福。“但是,每逢节日就特别想念家人。”李岩说,原来还好,沾河与咱齐齐哈尔距离近,想父母了,坐小半天火车,就能看到他们,也方便。可后来哥哥在浙江省金华市成家后,父母也被接到了金华市居住,想看看他们就难了,除了暑假,也就春节了。所以,每逢春节,她都是去金华过的,“用老话说,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时间久了,我们也把哥哥家当成‘家’了,常去金华过年。”李岩说,今年更不例外了。
这不,一进腊月,她就开始与丈夫商量着去哥哥家过年的事儿,并开始在网上预订去金华的火车票。很幸运,火车票买到了。“给爸妈买了一箱飞鹤奶粉、10斤蜂蜜、20斤粘豆包、50斤咱齐齐哈尔的牛羊肉……”提起回家,李岩真恨不得把见到的食品都装上。“我每年都是先从齐齐哈尔坐火车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转车到金华,光在路上旅行就得一天两夜,整晚都‘哐当哐当’的,以至于回家了躺在床上,耳朵里还是‘哐当哐当’的。”说起回家的坎坷路程,李岩倍感心酸。“这还不算,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买哈尔滨到金华的卧铺。卧铺紧张,没买到三张,就买到两张卧铺票,还是“一中一上”。孩子大了,两人睡不开,就只好让孩子睡一个中铺,我和老公轮流睡上铺,一人睡一会儿。期间,不睡的人也不得坐,还要站在孩子卧铺旁,看着孩子,生怕孩子睡觉时不老实,掉下来。一宿,几乎都睡不了多长时间。就这样,我们硬是挺到了金华火车站。等到站时,两个小腿浮肿得厉害,几乎一按一个坑儿。”
“但甭管怎么说,还是到家了。看到父母的那一刻,想到能在家陪爸爸妈妈,全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我还是感到很幸福!”李岩说。
本报记者 张霞
“脚不沾地儿”的回家路
“说到20年前经历的那次春运的事儿,我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候的绿皮火车跟今天的高铁比起来,硬件上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但是绿皮火车真的承载了很多难忘的回忆。”今年63岁的刘喜录大伯笑着说。
1998年,刘大伯带着自己的家人乘坐火车从北京回齐市过年。刘大伯回忆说:“当时已经过了小年了,回程的火车票非常紧俏,卧铺票根本买不到,我们能买到硬座票就已经感到挺幸福了。”
虽然预计到火车上的人会很多,但是直到真的登上火车的那个时刻,刘大伯才感受到浓浓的“春运气氛”,简单说就是一个字——“挤”。那一年的火车上,很多返乡过年的农民工带着家人,扛着大包小裹,挤上车来,而且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买到了站票。还好,买到坐票的人也都比较理解,大家相互挤挤,能坐几个是几个,实在坐不下了就坐在行李上。
每到一个车站,就会有一些旅客上车,让本就已经很拥挤的车厢,变得更加拥挤。人多到什么程度呢?刘大伯的脚都很难放到车厢的地面上,因为地面上不仅有“大块头”的行李卷,还有一些家长把年幼的孩子安顿在了座椅下面。几乎每一个三人座的下面都有小孩子的身影,家长们把报纸或是丝袋子铺在地面上,在上面垫上大人的外衣,这样小孩子就有一个可以睡觉、休息的地方。
过道上,乃至于车厢的厕所里、洗漱处都站满了人。如果想要上厕所,最好等那位推着小车卖“啤酒饮料矿泉水,香肠瓜子大碗面”的售货员挤过来,跟在她的身后去厕所。
虽然那一次的春运经历伴随着拥挤和不便,但是在路途中,所有人对回家过年的向往和期待,东北人淳朴的互帮互助之情,让这二十几个小时的旅程充满了温馨。 本报记者 刘星

石双砚:千亩荒山上书写绿色传奇
车陂村龙舟文化深入人心
扶海法学沙龙举办首期活动 刑辩律师为刑侦民警“上课”
生态环境部“大地文心”走进山西采风团在同举行座谈会
淮北市完成2017年度全市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工作
春节,回家的旅途……
石岐区召开2017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
直播预告:无人驾驶组城市街区赛
沙坪坝区工人村社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省委省政府进驻洛阳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公告
洪江区召开2018年第二次扶贫领导小组会议
婺商回归创业服务周受点赞
国庆假期上下杭接待游客40万人次 老街重现辉煌
大佛景区获2017年全市工作先进集体表彰
【暖新闻•江西2018】路人都被感动!陌生老人撞车摔倒在地,九江男青年扶着他等120赶到!
严格执法倒逼火灾隐患整改落实
河口区河宁社区开展“博爱助学”,圆梦校园救助活动
标本兼治 整治黑臭水污染源
我市开展12333全国统一咨询日活动
旅游总收入突破7亿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