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闸区是南通市主城区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居民与流动人口增加较快。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妥善处理好涉及民族因素矛盾好纠纷,构建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从2016年起,南通港闸区统战部、区民族宗教事务局通过典型引路,推行少数民族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区,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三级基础网格。网格是指基本的服务区域。它既是区域概念,也是责任概念。街道设一级网格,社区(村、民族学校及少数民族职工集中的企业)设二级网格,楼道(村民小组、社会组织)为三级网格。一二三级网格分别设指导员、联络员、信息员各一名。街道指导员由分管统战、民族、宗教的领导兼任;社区联络员由社区(村、民族学校、民族职工集中的企业)分管统战的支委或主任兼任;楼道信息员由楼道长(村民组长)担任。网格设立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保证对所有少数民族服务对象“全覆盖”。据统计,全区共建立起6个一级网格、67个二级网格、396个三级网格。通过普查弄清网格内民族人口详细情况,服务对象可以就近找到服务者。网格负责人担当起民族工作的“责任人”。
构建网格信息体系。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统一印制民族人口基础信息表2000多份。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族别、来源地、身份证号码、住所、职业、联系号码、需求等十几个要素。由网格信息员、联络员深入社区登门采集、填写,由指导员校对、汇总,做到人、地、事、景、情况相符,并将基本信息与公安系统进行比对。区统一建立民族人口动态信息平台,汇集各级网格内少数民族信息20000多个元素,其中,求职、求学、子女入学、租店经商等需求元素550个、基础信息与网格架构、服务部门、活动场所、政策法规等信息并联,网格信息及时更新,便于查询、共享与运用。
规范网格工作制度。区、街道两级分别建立网格化服务领导小组,由区、街道党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涉及服务与管理的统战、宣传、民宗、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社、工商、卫计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其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服务职能,统筹协调民族工作,及时分析研究民族事务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将民族工作服务纳入部门、街道、社区年度考核目标;区、街道配强民宗工作力量,明确网格指导员、联络员、信息员工作职责;落实民族服务管理经费;建立民宗信息采集更新、定期走访、民族交流、结对帮扶、矛盾调解等相关规章制度。使民族工作基础牢靠,民族服务管理有序进行。
搭建服务管理平台。区行政审批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是政府各部门集中服务的窗口,依法为民族人口提供行政许可和便民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民族身份确认与变更、政策咨询、就业服务、暂住证办理、营业执照、子女入学、困难救助、矛盾调解、司法帮助、治安管理等服务。其中专设的民族服务窗口,为少数民族提供民族身份确认和变更、考试加分、子女入学、清真食品补贴、清真食品生产销售许可等服务。街道设立少数民族活动中心1个,满足文化、体育、习俗交流等需求。60多个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均增设了少数民族服务窗口,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接待登记,居(租)住帮助、营业选点,娱乐健身、矛盾调解等服务。民族职工集中的企业提供职业培训、规章制度、民族餐饮、宗教礼拜等服务。区、街道还利用报纸、广播、刊物等媒体,群乐汇大舞台,宣传公示栏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服务项目、办事流程、使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
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居民的政治经济权利;重视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在机关,区人大、政府、政协机构中均有少数民族代表;少数民族居民对经济与社会事务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多元民族文化、宗教、习俗得到尊重。伊斯兰教职工多的企业专门开设清真食堂,企业在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新年等民族宗教节日专门放假庆贺。区政府为拥有700多个学生的西藏民族中学提供服务,改善校园环境,西藏民族中学已成为国内一流的民族学校。依法处理、及时化解民族矛盾与纠纷。
营造民族团结和谐氛围。加强民族政策法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民族政策水平。让大家知道,少数民族和汉族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汉族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发展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民族人口集中的村社区建立民族交流活动室15个,通过民族座谈会、习俗交流会、联欢会等了解少数民族学习、工作、生活、家庭情况,拉近感情,强化友谊,加速融合,促进和谐。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区机关领导和部门结对帮扶24对,街道领导和部门结对帮扶60对。帮助困难家庭,学习文化知识,专业传授技能,介绍致富项目,解决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