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蛴蟆节 正月十四的狂欢夜


参加蛴蟆节的队伍在山路上蜿蜒游走。樊俊摄
把蛴蟆灯插在田边祈福。廖兰摄
烟花助阵蛴蟆节。冯勇摄
传授制作蛴蟆灯的技艺。吕万里摄
三会镇上销售的蛴蟆灯。吴茂嘉摄
蛴蟆节上的巨型蛴蟆灯。刘泉摄
绵延数公里的送灯队伍十分壮观。吴茂嘉摄
特别预告 
2018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将在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现场直播蛴蟆节盛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农历正月十四日。天色渐渐暗下来,仍沉浸在春节气氛中的大地上,一场盛大的狂欢活动即将开始。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人们手拿蛴蟆灯三三两两地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一条长长的人龙。夜幕降临,锣鼓声响起,人龙开始游行狂欢,一路上灯影晃动,密集得像漫天繁星,甚为壮观……
度过这个狂欢之夜,意味着春节正式结束。尽管在其他地方还有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但对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元宵节”,就是头天晚上欢庆的蛴蟆节。
蛴蟆节,作为诞生在川北地区的一个独特的农耕文明节日,自从清朝初期以来,在300多年里,历经世事沧桑而始终扎根活跃在民间,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介入,这个民间自发举行的活动,成了政府主办的节日,并越做越大,影响力剧升。
风俗档案
风俗名称:蛴蟆节
风俗释义:蛴蟆(各地方言不同,念作qíma或qiéma或kéma),青蛙和蟾蜍(癞蛤蟆)的统称
举行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
流行地域:川北地区的遂宁、嘉陵、顺庆、西充、南部等多个乡镇
举办地点: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
风俗历史:起源于清朝初期,至今300多年
风俗内容:文艺演出、街头民俗展演、送蛴蟆祭祀祈福等
传扬情况:由民间自发举行转为政府主办。从2012年起,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已连续举办六届,2018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将举办第七届
风俗民谣:①蛴蟆蛴蟆呱呱呱,蛴蟆蛴蟆你莫叫,我们送你很热闹。蛴蟆蛴蟆你莫喊,我们大家都勇敢。蛴蟆蛴蟆你不跑,一脚把你踢到你外婆家吃酸醪糟。②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节日由来
瘟疫流行,祈求平安
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风俗,主要流行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等)。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如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在南充当地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蛴蟆节的由来时间,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清军入关灭掉南明政权后,派兵进攻四川。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不到两年的张献忠,面对强敌压境,处境艰难,决定放弃成都,北上迎击清军。
1646年农历十一月,张献忠率军来到川北嘉陵江支流西河流域一带。很快,大西军与清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张献忠中箭身亡。
双方激战后,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又无人打扫战场,导致西河流域瘟疫流行,户户有人死,家家做丧事,百姓苦不堪言。
时值正月开春,万物复苏,田间地头出现了冬眠后的蛴蟆。
在四川,蛴蟆更多时候指的是满身疙瘩的蟾蜍(俗称癞疙宝、癞蛤蟆)。人们喜欢青蛙,但讨厌蛴蟆,觉得它丑陋、肮脏,是不祥之物。
蛴蟆本是无辜的,只是它们出现得太不是时候了。
瘟疫流行,人们找不到原因,认为是蛴蟆导致了瘟疫,把瘟疫称作蛴蟆瘟,蛴蟆成了最可怕的瘟神。
但那么多的蛴蟆,又怎么能消灭得掉呢?
一个云游到这里的道人得知此事后说,瘟疫流行,都是因为战乱,秽气浊血触怒了河神,河神降蛴蟆来祸害人间。
那该怎么办呢?道人又说,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的前一天,将蛴蟆送走,祈福消灾去百病,家家户户才能从正月十五开始平安无事。
经过道人一番指点,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正月十四这天,大家用竹子做成蛴蟆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点起蛴蟆灯,敲锣打鼓,自发地朝河边走去,把蛴蟆灯插在田边或放进河里,祈祷求告送瘟神。
说来也怪,这么一搞整后,瘟疫果然渐渐消去。由此,每年正月十四,形成了送蛴蟆的习俗,并流传到方圆近百里的乡镇,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蛴蟆节的由来,三会镇党委书记廖天元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在四川很多地方,青蛙和蟾蜍等蛙类常被混为一谈,蛴蟆就是对它们的统称。
廖天元认为,蛴蟆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崇拜物,在远古时期的蜀地古羌部落中,有的部落就把蛴蟆作为图腾。
蛴蟆繁殖力强,是生育文明的象征之一。古人崇尚多子多福,蛴蟆正是暗合了古人的心思。所以,蛴蟆节的诞生,不排除是古人祈求多子多福的内在因素。
有专家认为,蛴蟆节诞生在明末清初,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兴起之时。尽管川北一带在战乱中人口损失没有川南、川东等地惨重,但仍有不少移民迁居到川北。
移民带来了新的习俗与风气。蛴蟆节,有可能是移民原住地的风俗与本地习俗相结合的产物,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从蛴蟆灯上可窥见一斑。
蛴蟆灯的形状为纺锤形,这种形状的灯在四川并不多见,但在川东、川南沿江地区仍有零星存在,如珙县的送灵灯、合江的点天灯等。
在福建的南平、江西的婺源、湖南的凤凰、湖北的麻城等地,也有临江的村镇在扎纺锤形灯。
这些地区,历史上大都是移民输出地。

心脏病老人稍碰下肢便疼哭,原是擅自停药得上"腿中风"
湘阴县全面落实河长制誓保洞庭一湖清水
为了天更蓝水更清巴林右旗开创污染防治工作新局面
“棒棒贝贝杯”福田区青少年创意机器人大赛举行
去年全市登记科技成果657项
南充蛴蟆节 正月十四的狂欢夜
注意!泸州下周早晚多阵雨或雷雨
广西实行“两级管理、两级调剂”统筹制度
北湖区教育基金会三届理事会监事会第五次会议召开
彭耀新到五华县指导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我市调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巡视整改工作
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访川
丰收渔民 喜迎国庆
打造“绿色食品牌”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昆明“农业+”清晰可见
高新区城管执法局:清理垃圾渣土 亮化城市面貌
期待留住城市记忆 老导演策划文化产业方案
塞上风光 五彩绘就——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建设一瞥
守护一个个生命的诞生 一妇婴刘宏20多个春节始终坚守岗位
我市多措并举 打造京津冀文化消费名城
市商务局:戴启远市长督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蔬菜保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