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香港大公文汇全媒体新闻中心刊发专栏报道,聚焦汶川特大地震10年来川港同心重建新生活的故事。
正如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日前在香港《紫荆》杂志上发表的署名文章《大灾更显同胞大爱 紫荆盛开巴蜀大地》中所说,“通过无私的援助和支持,香港不仅为四川建起了一个个高质量的项目工程,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理念和管理机制,象征兄弟亲情的紫荆花在巴蜀大地美丽盛开。香港同胞的倾力援助和无疆大爱,四川人民永远感恩、永远铭记。”
震后10年 190项援建见证川港同心
自汶川地震发生后,香港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施援手,第一时间协助灾区重建。这10年间,川港两地合力完成了151个香港特区政府牵头项目、32个特区非政府机构申请项目及7个香港赛马会项目共190个援建项目,这些援建项目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交通、文体等各方面,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可以说,川港两地合力为灾区重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港骨科医生:帮伤者站起来,陪他们走下去
罗尚尉医生 (全媒体记者孙青川摄)
“当时得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又是下午2时半左右,想到一定会有很多正在上课的中小学生受影响。我的领域是骨科专科,就想帮帮他们。”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医生、“站起来”计划成员罗尚尉说。
“站起来”计划由华裔骨科学会前会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荣休教授陈启明于2008年5月26日发起,成员包括香港骨科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等医务人员。10年来,罗尚尉和“站起来”计划的成员们往返川港近300次,为近400名“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伤者进行近3万次会诊,提供骨科手术、物理治疗、假肢矫形等康复服务,帮助他们站起来,陪他们走下去。
除了为伤者提供康复治疗外,“站起来”获特区政府辖下的信托基金拨款资助,设立了“川港康复培训及发展中心”。直至2016年项目完成,已为四川省培训逾2000名专业、不同层次的康复医疗人员。
罗尚尉为伤者复诊 (受访者供图)
每位伤员对假肢的功能需求不同,“站起来”坚持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假肢,费用由4万至20万港元不等。在有心人的捐赠和特区政府资金支持下,“站起来”对伤者始终分文不收。
“我们不认为这是‘奢侈’,”罗尚尉说,“受伤的很多是小朋友,安慰他们的时候会哄骗说‘没关系的,手脚还会长出来!’,而他们未来成长生活需要高质量假肢的支持,我们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康复科技经过多年发展,伤者现在可以用到高质量假肢,再配合康复锻炼,能做到与普通人没分别。伤员们如今均已经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投入工作与学习,一些伤员更成为举重、网球等项目的残疾人运动员。
不只是医患,我们相伴10年的好朋友
“站起来”计划成员们平时会通过一个141人的微信群组,与伤者们保持联络。“他们非常信任我们,当年的小朋友现在面临升学、就业,都会跟我们分享,”罗尚尉说,“我觉得早就不只是医患关系,我们是朋友,相伴10年的好朋友。”
罗尚尉记得所有伤者的名字和第一次见到他们时所在的医院。他说,自己被伤员们面对人生突发巨大挫折表现出的坚强而感染。
在地震中失去左上臂和双腿,承受头部及脊髓损伤的黄莉,当时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遇到了“站起来”团队,因为伤口受损严重,她曾到香港接受手术。如今,黄莉在都江堰创办了社会组织“心启程”,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帮助、心理辅导等服务。
2008年还在上小学的康若琦,在地震中失去了左小腿,右小腿也因为长期受压而肌肉坏死。罗尚尉回忆说,当时的康若琦很彷徨,一时间接受不了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们离世,自己变成了残疾人,甚至一度抗拒康复治疗。在“站起来”成员的悉心照料下,康若琦接受手术,安装假肢,身体恢复得很好。
“康若琦今年高考,她告诉我要投考医学科。另一位左膝上、右膝下截肢的伤者龚桂林,通过治疗现在行动自如,在成都市城北医院做作业治疗师。”罗尚尉说,“见到他们由需要帮助的人,变成服务社会的人,我们真的帮到了这些孩子们,很安慰、开心。”
谈起未来,罗尚尉担心或因为资金减少,无法继续为伤者提供假肢及康复服务。“有伤者问我‘站起来’会不会结束,很不舍。我希望他们能继续坚持自强的精神,不止过去的10年,未来10年、20年等等,都稳稳地走下去,”罗尚尉说。
大手牵小手 港生义工:我们不挖掘创伤
“我们这次去(四川),不是要把他们的伤痛挖出来,然后再抚平。”今年三月,香港明德学院辅导主任何君乐作为领队,带着12名明德学院学生前往四川汶川八一小学、水磨中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义教活动,出发前,他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
汶川地震十年后组织香港同学到四川参加义教,何君乐坦言,想要说服学生们参加这次义教活动并不容易。义教团成员蔡恺瑶表示,起初听说这次帮助的对象都是十二三岁的小朋友,心里有疑虑:“十年前的汶川地震怎么可能对他们有影响呢?”。
明德学院义教团成员给孩子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不过,义教活动开始后,蔡恺瑶很快改变了看法。蔡恺瑶表示,“我们看了很多影像和报道,自认为对汶川地震很了解,但真正到了那里,才发现地震的影响比想象中更震撼。”他告诉记者,一名水磨中学初二学生因为弟弟在十年前的地震中丧生,说长大后想当医生,这样可以救更多的人。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义教团成员陈樵晖,他回忆,有小朋友写下的梦想是“赚大钱”,下面加了一行小字“希望给生病的妈妈治病”。“他们的想法要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下的愿望大多不是为了自己”,陈樵晖认为,这是地震带给孩子们最大的改变。
外面的世界
明德学院的义教团中,还包括三位来自迪拜和巴基斯坦的外国同学,虽然语言不通,他们却在孩子们中拥有超高人气。“你从哪儿来?” “你的家乡什么样?”……孩子们对“外国友人”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好奇。
来自迪拜的义教团成员与孩子们做游戏(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还有限,会认为所有的外国人都是美国人”,蔡恺瑶说,在上课过程中,他们综合学生们的中文名发音和性格为他们取了英文名。这个名字,也许就是为他们打开外面世界的钥匙。
“他们都很‘潮’”
短短一周的义教活动中,除了上课,和小朋友们玩游戏也是这些香港大哥哥、大姐姐的重要工作内容。按照孩子们的年龄,义教们提议玩老鹰捉小鸡,“切——不要”,蔡恺瑶现在还能绘声绘色地模仿出孩子们拒绝提议时的表情,“我们要玩撕名牌”。领队何君乐表示,起初听到这个提议,义教团的成员们都有些惊讶,不过这也意味着,汶川的孩子们和同龄人并没有区别,都很“潮”。
到了义教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纷纷要了香港义教团成员们的qq号码。采访中,陈樵晖展示了他最近的qq聊天记录,“最前面的几个都是这次认识的小朋友,还有他们建的群”。临近期末,陈樵晖常常忙到凌晨,不过他还是时不时在群里提醒和自己一样面临期末考试的孩子们好好复习。而孩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再来呀?”
大手拉小手 川港情不断
明德学院的同学们与汶川八一小学的小朋友们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明德学院学生此次参加的义教活动由香港四川之友协会主办,过去几年中,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岭南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的公益团前往四川支教。今年七月,还将有四川阿坝师范学院的同学带着接受过帮扶的小朋友来香港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孩子们将再见帮助过自己的香港大哥哥、大姐姐。
香港四川之友协会主席韩瑾表示,希望这种川港之间的公益活动能够是互动的、持久的,“四川不仅仅是被帮助的对象”。
采访结束时,香港四川之友协会的工作人员把“大手牵小手”的活动安排告诉了义教同学们。“真的吗?我回去就问问跟我聊qq的孩子们来不来!”蔡恺瑶听到这个消息时显得格外兴奋。
扎根十年 开花结果——港理大师生的援川路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和城市废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地震10年,港人对汶川的关怀与帮助从未间断。香港理工大学在当地推展跨专业项目,帮助进行灾后重建工作。10年来,港理大在四川开展了超过70个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及研究项目,受惠人数超3万。
“社工站”在映秀小学长久扎根
映秀小学是汶川大地震中伤亡严重的学校之一。映秀小学校长董雪峰说,地震对师生的身心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地震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关心、关爱映秀小学的社会各界团体非常多,但大多都时间短暂,成效甚微,唯有港理大负责的“映秀小学社工站”项目在映秀小学长久扎根,开花结果。
董雪峰说,港理大负责的“映秀小学社工站”项目扎根长久,存在了8年(全媒体记者许荞摄)
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港理大团队始终陪伴在映秀小学左右,与映秀小学师生共同经历了板房复学、异地过渡和新校回迁三个阶段。震后一段时期,学校师生情绪低落,社工站的社工们积极想办法,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开展心理抚慰工作。锅庄舞比赛、教师技能培训、死海拓展训练……港理大团队完成了映秀小学“想做而无法抽身去做”的事情,帮助学校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除了服务映秀小学,社工站还深入当地社区和村落,为老百姓送去关爱和服务。“他们美丽可亲的笑脸,孜孜不倦的身影,都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董雪峰说,“我们会永远铭记和感恩。”
映秀小学的校长和老师齐唱《映秀花开了》,向伸出过援手的香港各界表达感恩之情(全媒体记者许荞摄)
在港理大团队的帮助下,现在的映秀小学新校舍重建得十分宽敞漂亮,学生人数也从刚复课时的100余人增加到300多人。“我们的操场也很大,学生活动区域很宽。”董雪峰谈起校园时,语气里是抑制不住的欣慰和自豪,“虽然社工站的项目现在结束了,但我们和港理大其他方面的合作还在继续。”负责社工站项目的沈文伟博士成为了映秀小学名誉校长,并每年继续提供教师培训,帮助映秀小学培养更好的师资力量。
逾800理大生到四川服务学习
除了“映秀小学社工站”项目,港理大还在四川开展了众多社区服务及研究项目,受惠人数超过3万。过去五年,超过800名来自理大不同学系的学生,前往四川参与各式服务学习项目。除了亲身考察、了解受地震影响社区的居民生活,他们亦策划和参与了不同的体验式学习与服务。
港理大教授li si jian分享援川之旅,团队深入当地医院及社区提供医疗援助(全媒体记者许荞摄)
其中,一班师生亲赴四川,协助农民以新科技培植木耳;亦有学生团队计划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建筑材料,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造价低廉且高效安全的施工和生产,适用于减灾和灾后重建。目前,该项目已经确定在四川省雅安市进行建设。
对于一个经历了重大灾难的地区来说,恢复与重建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地震已经过去10年,港理大师生的援助热情依然不减。川港携手走过的这10年,难忘而精彩;双方建立的情感,亦无法言表。“过去十年,我们在当地推展关爱、建设能力。”港理大校长唐伟章教授说,“我深信,大家的努力不懈,必能令关爱与能力在当地茁壮成长,结出希望、健康与快乐的成果。”
原标题:汶川地震10年 川港同心重建新生活
我市13个项目纳入闽东北、闽西南经济协作区重大项目台帐
川内多地受浮尘天气影响 PM10浓度蹿高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召开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会
中国南平“武夷品牌”建设发布会举行
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健步走、进共建社区主题党日活动
汶川地震10年 川港同心重建新生活
海关总署全面取消通关单
杨郊乡举办洪灾转移群众应急演练
赴英留学生张达回家乡武强县扎根创业
含山县环峰镇五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张家界市电商团来桑参观调研电子商务服务站
白云湖街:以四大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生态乡镇(街道)、村建设成效显著
这些户政便民新举措惠及每一个信州人
陈平主持召开重点工作调度会
西安市周至县环境保护局关于2018年3月23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的公示
武宁县医保局四大举措打造优质服务窗口
漳平推进景观项目建设
我市免费发放“便民宝”服务终端
罗湖举办人民调解宣传月活动 现场表彰人民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