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上网享便利 消费防算计


上网享便利 消费防算计(一线调查·互联网新观察续⑦)
核心阅读
多家网络电商平台近期被曝出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即老客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反而比新客户花钱更多。大数据“杀熟”现象,是否真的存在?“杀熟”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益?怎样才能在产业发展和消费者维权之间做出平衡?对此,记者展开调查。
平台背信——
■既不符合道德要求,也违反法律规定
上海徐汇区居民汤先生,为了送女儿上学,在某网约车服务平台上购买了多张代金券。本来是图个优惠,但却总是打不到车。从未买过券的妻子,打车却是一叫一个准。这种奇怪的现象,汤先生琢磨了好一阵。
“最近曝出大数据‘杀熟’的新闻,我才发现,不少网友与我经历了类似的怪事。”汤先生告诉记者,他怀疑约车平台会根据购券与否在给用户派单的先后顺序上做手脚,买券者会被默认为惯用的老客户,叫车优先级反而被降低了。
由于经常出差,北京朝阳区某外企从事咨询业务的张玲常在某ota(在线旅行社)上预定高档酒店。一次她去外地出差时发现,用自己账号登录在线旅行社时显示,某酒店只剩高级客房,但退出账号查询,平台却显示还有多间普通客房。“这种差异化客房信息呈现,摆明了是欺骗老用户。怎么可以这样宰客?”张玲说。
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在3月下旬开始频频出现。起先是有人在微博吐槽使用网约车服务时发现“同时同地不同价”,紧接着,网友发现,在线差旅、在线票务、视频网站会员、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众多消费领域均有类似现象。有媒体针对2000多名受访者发起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超一半的人遇到过大数据“杀熟”情况。
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老客户支付的价格比新客户要贵很多,有违正常交易规则与商业常识的事,何以时有出现?
“大数据‘杀熟’,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背信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违反法律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消费者与网络平台之间的“熟”即“用户黏性”,消费者基于信任使用平台,不再货比三家;平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熟悉的顾客提供更不优惠价格甚至歧视性待遇,属于典型的不诚信行为。
价格欺诈——
■经营者利用令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
针对用户反映的“杀熟”一事,有网络平台负责人称,平台不允许价格歧视,价格不会因人、设备、手机系统不同而不同。大数据“杀熟”究竟是“价格歧视”还是“价格欺诈”?
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使同等交易条件的接受者在价格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在《价格法》中,这属于被禁止的行为。国家发改委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及相关解释中指出,所谓“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关于“消费欺诈”的界定,如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其中重要的一项权利内容就是“费用”。

刘强主持召开泸州市政府八届第25次常务会议
央企收入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张广宁到石牯塘镇调研锦潭小镇建设情况(四则)
天气转暖我市蔬菜价格下降
市科技局开展“餐饮油烟”为主题的路长巡察整治活动
大数据“杀熟”:上网享便利 消费防算计
深圳等广东五城先行探索共有产权住房,城市“夹心层”将受益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通知要求 全市立即展开“保温暖送温暖”行动
“出彩长安周末秀”优秀节目展演走进平谦工业园
济南海关全面取消出入境货物通关单
柯桥治水:满意度中见成效
建设智慧城市 成都凭借什么?
莆田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公告(第三号)
鄱阳,梦圆在即 ——写在九景衢铁路即将正式运营之时
前甸镇关岭村修砌关岭河河道消除安全隐患
老城区8条道路集中维修,大家关心什么时候能修好
智能农业助力高县精准脱贫 加快乡村振兴
国庆假日里一场“突如其来”的环境应急演练
石狮初步形成“3+3”现代产业体系
襄城县: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 扶持企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