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人沈关自:坚守竹编老手艺


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报道 纯手工竹编,作为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曾经是百姓家里最常见的生活用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手工制品正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在我市繁塔南街,就有这么一位竹编手艺人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这门手艺。他就是今年64岁的沈关自。
在禹王台区繁塔南街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店,店既不位于繁华的商业地段,也不面对主干道,过往的行人很少,店面显得有点冷清。5月23日下午,当记者前来采访时,店主沈关自正坐在店门前的椅子上埋头专心干活。进入编织状态的老人,眼里就只有那一条条柔软又坚韧的竹条。只见他双手极为灵活地游走在竹条之间,穿、插、钉、套……一条条分散的竹条,很快就在他的组织下连成了一片片。
沈关自向记者介绍,竹子具有柔韧、耐磨、导热快等特性,从表到里分成竹皮、竹青、篾心、篾壳四层。编制竹笼竹筐,首先要把竹子按要求锯成段,刮去表面硬皮,剖开成竹片,去掉内层篾壳,再劈成篾片。用竹皮做的竹编制品表面光滑、弹性好、强度高、不易发霉、使用时间长。把竹子加工成细竹条、竹篾,可以编成各种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品,种类很多,统称“竹编”。用竹子编成的篮子、筛子、席子、斗笠、畚箕、箩筐、扇子、蝇拍、鱼篓、鸡笼、鸭笼等,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品。
“我老家在临颍县南街村附近,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编竹编。”沈关自回忆道,“那时候,编竹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编织竹筛、畚箕、箩筐、簸箕、竹篮、刷把、鸡罩等生活用具,既解决了那个年代物资的匮乏、家里没有用具可用的尴尬,又能够贴补家用,所以村里很多人都编。小的时候,我爷爷、我爸爸编竹编的手艺在全村都叫得响。或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到了十二三岁的年纪,我也就很自然地跟他们学会了这门手艺。不过,后来竹编制品渐渐被塑料制品所取代,村里坚守竹编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上世纪80年代,沈关自为了养家糊口就干起了建筑,放下了多年的竹编手艺。后来,他又带着全家老小在郑州安了家,做起了小生意。直至2014年,他才再次拿起竹刀。那一年,小儿子从老家给沈关自带来了两根青竹,本想当做阳台的晾衣竿使用,后来发现竹子没了,家里却多了几只竹篮和几只竹匾。原来,沈关自把晾衣竿做成了竹制品。儿子问他,为什么又做竹编了?沈关自说,只是想试试自己的手还是不是当年的那双手。
那次编成功后,沈关自经常拿着自己做的竹编制品欣赏,一看就是好几遍,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2016年,沈关自只身来到开封,开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边做边卖,生意还不错。“我现在还在坚持做竹编,并不是为了钱。”沈关自告诉记者,“我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很孝顺,在郑州做生意,收入也挺高。孩子们都劝我好好在家休养,不要做这些了,但我就是闲不住。”老人说,他完全不必为生计而劳作,之所以现在还在坚持做竹编,一方面是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另一方面是不想丢下这祖传的手艺。“现在这手艺已经快失传了,我想在自己还能做得动的时候多做一点,给子孙后辈们多留点传统的东西。”沈关自说。
采访中,记者问沈关自为什么喜欢竹编?这位花甲老人虽然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描述出内心的情感,但却在断断续续的交流中向记者传达着一个信念:竹子可伸可屈,正如人的脊梁,能享受到生活的甜蜜,也能扛得起生活的苦难。

不愿散场的散伙饭终将到站的“毕业游” 毕业季,以狂欢的名义告别
息烽县人民医院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采购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
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地产“明星”泰禾陷高负债 苏州的项目还好吗?
黑河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
花甲老人沈关自:坚守竹编老手艺
山西阳泉举办文化产业(产品)展示会
褚新年深入天门山镇土木溪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
徐州睢宁警方扎实做好旅馆业管理
春耕备耕时节,我市各农业县区的20多位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交流今春种些啥、怎么种——如何科学种田,“土专家”来支招
全球首个庭审“异步审理”模式上线
什么样的组织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什么是“恶势力”组织? ——扫黑除恶知识问答(四)
照亮乡村路
开阳县副县长田江涛到城关镇顶方村敬老院开展慰问
温兴成主持召开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处置工作会议
义诊过节
东至县“四突出”释放“创新动力”助力县域发展
险峰公司“微组装工艺”通过专家审查
德安县人防办进学校和社区开展赠书活动
慈利县推进交通扶贫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