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定海盐仓的刘家塘56号民居,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近日成了当地村民关注的焦点。据了解,这处精品老宅将与其他200多处“定海山系列文化”一起,被政府要求立碑加以保护。
尽己所能保护“活化石”
盐仓街道文化站的文保员朱良成,是一位有着田园梦的“骑士”。逢周末或节假日,他总喜欢骑着电动车深入村落、街巷,亲近自然。另一方面,他又对定海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有着浓厚的兴趣。
今年,朱良成的每次骑行都有目的和方向——考察、发掘盐仓“十五古”,并为此立碑挂牌。每到一处古桥、古树、古墓、古庙、古宅等,他都要找村里的老人聊天,千方百计地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昨天上午,记者跟随朱良成到盐仓虹桥社区,走过一条笔直的村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桥,桥身刻着“老虹桥古桥”的字样。
根据明朝《舟山志》记载,南宋太师余天锡曾在此建了一个“虹桥书院”,宋代的书院以桥名而命之,由此可得出结论,古虹桥最迟在南宋就已建成。
“盐仓虹桥一带之所以有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这座古桥的桥名承载了历史上在它周边所形成的全部文化内涵。”朱良成说,他多次走访老虹桥,参与其历史资料的搜集和相关书籍编纂。
“古桥、古井等古文化保存了人们的乡村记忆,应该尽己所能地保护这些‘活化石’。”朱良成深情地说。
村民自发护树、护井
走访中,朱良成发现当地部分村民越来越重视古文化保护。
随着自来水接进家家户户,老井渐渐被人遗忘。可在盐仓叉页河社区共裕村,当地村民对一口古井情有独钟,喜欢用清冽如故的井水洗衣洗菜。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保护好这口古井,曾有村民自发组织义务护井队。得知古井被选为盐仓“十五古”之一,村民们非常高兴。
“康熙年间,刘氏家族最早来到这里。”村民刘志福说,他们家族已在共裕村居住了20代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时遇大旱,为解决饮水困难,刘家第7代孝字辈祖先带领大家察看山脉,一致认为此地是最佳水源地,遂择黄道吉日共同出力开始凿井。
刘志福告诉记者,关于凿井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井凿到一定深度时没出水。如再凿一口费时费力,刘家祖先就搞了个仪式,祈祷土地菩萨帮忙,一个时辰后水竟慢慢从井底溢出,次日有了满满一井水。由于井水香甜可口、冬暖夏凉、旱天不干、雨天不溢,所以取名泉香井,保留到今天。
在叉页河社区荣胜村中管庙,22棵古树群也即将被立碑挂牌。年逾八十的村民吴能昌说,古树群以樟树、柏树为主,平均树龄超过220年。一直以来,村民们希望保住代表“村庄记忆”的古树群,都自发地形成保护古树的意识,不仅不让小孩攀爬,古树周围还严禁取土。
目前,其中三棵樟树已被市民认领。“我小时候生活在这里,这些古树就是儿时最好的回忆。”093号古樟树的认养人严女士表示,希望为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承做一份贡献。
全民守护古文化根脉
定海不但有着美不胜收的风景,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定海启动了寻找“十五古”活动,挖掘定海古桥、古树、古井、古街、古亭、古墓、古刹、老字号、名小吃、精品老宅、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名俗文化、非遗文化等“定海山系列文化”,并用立碑挂牌等措施加以保护。
目前,已完成挖掘“定海山系列文化”226处,包括古桥25处、古井42处、古亭7处、文物古迹40处、精品老宅43处、名人故居12处、古街10处、老字号5处、古刹24处、古墓18处等。
“保护古井、古桥、古树、古亭等,不但为子孙多留下古城的风貌遗迹,更重要的是传承定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定海区文体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使保护传承更细分和深入,他们对“定海山系列文化”进行全面的调查,摸清了现有的基本状况。目前,已进入立碑挂牌和市民认领阶段,希望发挥民间力量,全民共同参与保护古文化。
来源:舟山晚报
作者:王倩倩
市财政加大投入助力环境优化提升
江安县创新环卫园林作业市场化托管服务
中国网:河北承德双桥区启动“国奶扶贫工程”保障贫困家庭婴幼儿健康成长
市疾控开展检验、质管工作座谈会
萧县服务流动人口显真情
留住古城记忆,寻找“十五古” 定海立碑保护226处“定海山系列文化”
快乐农场促增收
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启动
迈皋桥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走进保障房社区开展上门送服务活动
学深学透 学以致用 奋力推进跨越发展
2018年北京高校东莞学子迎新会举行
距离婚礼还有5天 宁波准新娘竟在床头发现"蓝色小药丸"
我市加快推进高水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不忘初心跟党走 铆足干劲奔小康
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来自市质监局的数据报告
入学免学费 就学即就业 市属5所高职院校招收千名贫困生
临川百处地质灾害点有了“看护人”
九月份合肥实有市场主体近80万户
出入境“紧急办证”范围扩大 省内异地户籍享受同城待遇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范围有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