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从上车挤哭到网络购票 市民见证永州铁路运输“加速度”!
永州新闻网讯(记者 赵威) 火车是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说起火车,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从解放初期的蒸汽机车,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缓慢的绿皮车,到后来的特快车、直达车,再到今天舒适快捷的高铁动车……记忆里的一声声汽笛远去,仿佛见证着时代呼啸向前。
改革开放四十年,交通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途中遇到的风景更是迥然相异,永州人的“诗和远方”近在眼前。聊起与火车的那些事,66岁的吴又运先生有很多话想说。
【初识火车,到长沙花了11个小时】
与火车的初次相识是在1966年,那时候文革刚刚开始,14岁的吴又运瞒着家里人,偷偷来到冷水滩火车站坐火车去长沙。
绿皮火车头
“火车真长!”吴又运告诉记者这是他对火车的第一印象,“那时候,候车室里人群涌动,喧哗嘈杂,乘务员拿着大喇叭通知车次。我背着行囊,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好不容易挤上了火车。”那个时候的吴又运非常兴奋,每到一个站,他就会挤到窗边,看看外面的世界,觉得什么东西都是新奇的。
吴又运回忆往事
“记得那时候的火车每个小站都会停,我从下午4点上车,到凌晨3点才到长沙。”吴又运回忆。
【农忙季节,车厢里气味“一言难尽”】
“渐渐地流行出去打工,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郴州。到了农忙的时候又要回来,所以那段时间经常要和火车打交道。”吴又运说,当时去郴州,因为不舍得,所以都是坐的慢车,坐车的人很杂,车厢内的状况也很差,根本就买不到座位,一般就坐在行李上面。
当年火车上的环境
那时候车厢里汗臭味、脚臭味等各种味道混在一起。车上也只有电风扇,还不是一直开着,只有停站时才开一会儿,有时遇上小站或其他特殊情况,也有可能不开。“那是最难熬的,又热又闷,味道又难闻。”吴又运说。
【最难忘的上车方式】
当年的上车“盛况”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当时是怎么上车的,92年,我去广州工作,那时候去广州人特别多,从车门进感觉人都能被挤扁,经常有人被挤哭。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选择翻窗户进入火车。”吴又运说,“这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场景,每个火车窗户上面都有几个人在爬,甚至火车已经开了,还有人往上跳,想想那时候胆子挺大的。”
【永州新火车站带来的惊喜】
2004年4月,吴又运和几十个兄弟到拉萨参与青藏铁路的修建,为中国最后一个省份通铁路贡献力量。“当年没有到西藏的火车,我们从冷水滩出发,要到郑州转车去西宁,然后再转车到青海格尔木,最后坐汽车去拉萨,那一趟旅程我们花了4天4夜。”
“最让我惊喜的是,我们8月份从拉萨回来的时候,停靠的是永州新火车站,我记得那天把火车站里里外外全部看了一遍。”现在想起来,吴又运还觉得兴奋,“反正就是特别高兴,可能是觉得我们永州也有新的火车站了吧。”
【列车旅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去年,老吴到孙子上班的杭州去玩,只花了短短7个小时就从永州到了杭州。车票是孙子在网上订的,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
当年的售票厅
吴又运说,以前火车票都要来窗口排队买,排队买票的场景很壮观,特别是逢年过节售票厅里是人山人海。
工作人员指导旅客进行互联网取票
“现在的火车越来越高级,车上的设备也越来越完善。车厢里的卫生、清洁都有专人负责打扫,有严格的标准。车上的餐饮一应俱全,可以选择的种类越来越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火车出行是一种负担。”老吴告诉记者,“我坐火车50多年了,可以说这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我都看不清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从彻夜排队买票到指尖购票,从车厢拥挤杂乱到干净舒适,从去长沙的11个小时,到杭州的7个小时,从翻窗进火车到舒舒服服坐火车,四十年火车的变化,是时代的写照,更是我们生活日益改善的见证。
飞驰的高铁
飞驰的高铁让城际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遥不可及,越来越多的随性出行也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欢乐过假日 收获满心中 综合报道
上海全力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 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中天社区顺海小区8栋5单元东南侧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成交候选人公示
关于公开征集2019年省、市政府民生实事意见建议的通告
博罗法院普法宣讲进校园 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
【我们的新时代】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
冒充警察骗钱真假民警"较量"群众挽损6000元
城乡规划批前公示——防城港市大汇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的“高铁3号”变更后总平面规划设计方案
应县组团赴鄂尔多斯市“取经”
我市资中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顺利通过技术审查
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 维护群众健康
市交通运输局实施“五抓五促”推进从严治党
向社会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
巴中市质监局“四到位”抓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市国土局“爱心父母”与望牛墩结对帮扶学童欢度暑假
白云边检自助验证10秒通关
介休市创新实施农村垃圾分类收集
枣矿集团来滕洽谈合作事宜
38种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亮相禅城
专家预测明年下半年可见5G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