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还是“白鳍豚”?现代汉语词典说两种都对


2002年4月2日在武汉生活的白鱀豚淇淇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资料照片)
7月9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姚传龙 实习生周子励)7月9日,长江日报在13版以《到底还有没有白鱀豚为题,报道了长江中白鱀豚的近况,保护白鱀豚的真意在保护长江。报道刊发后,有读者提出疑问,这种美丽的生灵,到底应该写作白鱀豚还是白鳍豚?
鱀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辞书《尔雅》中,晋代郭颂在《尔雅注》中写道:“鱀,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
白鱀豚与白鳍豚之争起源很早。有人认为“鱀”这个字更能体现中国文化深厚内涵,有人则认为,日常生活中,还是使用“白鳍豚”通俗、方便。
1999年,著名动物学家汪松发表《话说动物中文名》一文,特别将“白鱀豚”的正名作为说明古字带来的命名问题的典型例子,从另外一个学术角度提出异议:“我国著名的,长江特产的淡水豚——白鱀豚,长期以来都称白鳍豚或白旗豚。经过专家考证后,认为它并无白色的鳍或旗,应正名为古籍中所用的白鱀。”
他同时指出,这种考证如果当真开展的话,可能带来的正名问题不在少数。所以,是否必要去费力考证,值得商榷。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白鱀豚也叫白鳍豚的注释。
该词典中,对白鱀豚有如下的解释:“哺乳动物,生活在淡水中,比海里的鲸小,身体呈纺锤形,背部浅蓝灰色,腹部白色,有背鳍。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也叫白鳍豚。”

桂林男子假称自己亲戚是旅游局领导 有门路办假证搞了邻居5万
魏国强看望慰问节日在岗干部职工
市工商局多措并举 精心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工作
巴中市选举产生出席省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纪念牛得草先生诞辰85周年暨豫剧牛派艺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
“白鱀豚”还是“白鳍豚”?现代汉语词典说两种都对
田径项目常德代表队积极备战湖南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
【关注母亲节】母亲节爱要大声说出来
市内易拥堵路段景点预测
宜章县:督查“利箭”护航城管执法
既想卖钱也为健身 两名小偷竟偷走跑步机
西安获评台商投资“AA”级“极力推荐城市”
我市2017年度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
5条新规划过江通道穿越保护区,先期展开生态影响论证
让更多凡人善举体现宜城温度
安庆职院两教师获民盟安徽省首届“经济论坛”优秀论文奖
产后家庭访视 真情服务暖人心
泸州学校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
我市召开全市河长制工作推进会
九江配网2018年第18周检修计划停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