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县梅江区:英魂长不灭 爱国志永存

  梅江区现有革命遗迹几十处,从革命遗址的形成时间分布情况看,与当年党组织活动相吻合,符合历史事实。
1949年5月17日,解放军进入当时的梅城,梅城和平解放。这个城市留下了太多革命故事,周恩来在东教场慷慨激昂地演讲过;朱德率领红四军在梅城战役中与敌军激烈交战过;杨雪如、林一青等人在这里的学校任教以掩护地下革命;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代部长朱云卿的故居也落在此处……
66年后的今天,走进城市的深街老巷,仍可寻到不少遗址遗迹:深山的农村老屋,历史纪念碑、烈士故居、革命政府旧址……
孕育革命
成立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碧水环绕,青山绵延。坐落于嘉山梅水间的梅江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梅江区现有重要革命史迹几十处。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中共党团组织在梅江区设立红色联络点,“八角亭”“安定书室”等机关联络点较为出名,期间许多传奇轶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与现今梅江区委区政府大院仅一街之隔的南门凌风路,南侧有一座市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叫八角亭。八角亭始建于公元1746年的清代乾隆十一年,公元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重修。亭背依南城,面临程、梅两江汇合处。
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均曾攻克梅县(即今梅江区),先后委派了叶剑英、江董琴两任县长,对梅县革命运动以极大的直接的推动,中共梅县地方组织便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的。
在这一年的4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来梅后,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张维在八角亭建立了“广东新学生社梅县分社”。同年12月,第二次东征军抵梅后,张维与国民革命军十四师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洪剑雄在八角亭建立了梅县第一个党支部,成为粤东北地区建党较早的区域之一。
中共梅县特别支部7人,隶属于中共汕头党组织,张维任书记,陈启昌为组织干事,李仁华为宣传干事,党团机关亦设于八角亭,该亭成为当时革命活动中心。此后,中共梅江区原所属梅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1927年1月,中共梅县支部升格为部委,成为领导原嘉应五属大部分地区和闽之武平、赣之寻乌等县(简称闽粤赣边)范围的中共地方党组织,使梅江区成为闽粤赣边区中共党组织机关所在地。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清党”为名,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人,梅县的反革命分子也随之猖狂起来,到处制造矛盾,限令总工会搬迁,催促县长温明卿捕捉共产党。
在日益紧张的形势下,4月15日广州又发生反革命大屠杀,中共广东区委为免遭破坏,决定秘密迁往香港,梅县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紧急关头,中共梅县部委和共青团梅县地委于4月中旬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开展武装斗争,成立武装斗争委员会(下称“斗委”),书记刘标粦,武装组织部长陈启昌,政治宣传部长张维,委员杨雪如、李仁华、古柏、卢其新等,统一领导全县暴动。
5月1日,在“斗委”领导下,工人、农民、学生逾万人在今梅江区的梅城集会示威。梅城党组织130多名武装人员于5月12日下午,把3处国民党地方武装解除,缴枪200多支。与此同时,西阳、白宫等地的工农武装也相继举行了暴动,攻占了各区公所,缴获反动武装一批军械。如梅江区西阳、白宫两镇在李碧、李安发的组织率领下,举行了武装暴动,一举占领了西阳、白宫区署和警察所,共缴获警察所长枪十多支。
梅城暴动第2天,在梅江区的东教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梅县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政府——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诞生,周静渊任主席,林一青、钟贯鲁、李铁民、朱仰能等为委员,并颁布政纲,提出工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男女平等,废除苛捐杂税等政治主张。
自此,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为中共中央提供情报、筹措经费、输送人员、解决给养等,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英雄辈出
293名官兵用鲜血保卫红色游击区
位于梅城北门、道前街凤尾阁巷内的安定书室,是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抵梅时建国粤军二师师长张民达的临时办事机关,由此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房屋主人思想的开明。
安定书室是土地革命时期梅江区原所属梅县的党团机关。1927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派李桃粦、曾品清(又名曾衡、化名曾华)回梅整理恢复党团组织,此前因经“四·一二”事件和“五·一二”武装暴动,梅县党团组织及其武装力量主动撤到山里,与省委的联系一度中断。
时任共青团梅县县委书记的曾品清,由当时以教书为掩护隐蔽在梅南中学活动的胡一声介绍,住进了安定书室。为了更好地开展团委的工作,曾品清随即在安定书室设立恢复团县委的秘密筹备机关。1927年11月,团县委机关被国民党反动政府破坏,曾品清、温士奇、陈纯昌等被捕,史称“安定书室事件”。
此后,安定书室一度曾被国民党反动派以“共产党逆产”罪名封闭占用,旋被华侨和开明人士交涉赎回。后凭着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周遭进步的人文环境等原因,依然作为中共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的对外联络点。
在梅江区,还有这样一位人物,驰骋沙场、保家卫国,他被称为“毛主席的好参谋”,朱德曾评价其为“诚中国有用人才,我党不可多得的军事干部”,李柏林惜他“短暂戎马生涯,将星英年早陨”……他就是朱云卿,虽英年早逝,但他的故事今天仍在传颂。
朱云卿在梅江区西郊程江社区小河唇朱屋坪10号住了15年。据朱云卿后人描述,朱云卿少年时代,就遭遇了父母病逝、家庭贫困、战火纷飞,兄妹四人和一个老祖母组成五口之家,像一叶扁舟沉浮于狂风浊浪中。
从江北老城区的油罗街拐进去,在弄堂之间有一座两层高的客家小楼,这便是朱云卿故居。如果没有熟路的人带着去,是怎样都找不到的。这座楼房是典型的围龙屋风格建筑,属于三堂三横一围龙,至今有300多年,现在只剩下三堂以及二楼的小房间,其余的被改成现代住居。新旧结合,古今相连,这就是朱云卿后人居住的地方。
从朱德为朱云卿写的传略中可以看出,他深受毛泽东和朱德的喜爱。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我党的军事工作,从井冈山到江西、福建、广东,每一个战役他都参加;协助毛主席和朱德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活捉张辉瓚……如果不是在24岁被刺杀,朱云卿的名字可能会出现在更多的历史事件之中。
在梅江区,还有很多如朱云卿这样胸怀家国天下的革命烈士。早期中共梅县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杨雪如,11军77团主任参谋黄桓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梅县县委领导人林一青、杨广存等一大批梅籍儿女,在战火的锻炼中逐渐成长为中央苏区乃至共和国党、政、军的中坚力量。
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红四军出击粤东北,于1929年10月攻打梅城,朱德、陈毅、朱云卿、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粟裕、谭政、罗瑞卿、萧克等指挥红军抗击国民党军的壮举,有力地鼓舞了梅江区民众的革命斗志,留下的一批红军干部、战士壮大了苏区的革命力量。293名红四军官兵在第二次攻打梅城战役中英勇牺牲,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朱毛红军”留下的红色游击区。
从1930年秋开始,国民党广东省反动当局调邓龙光师驻防丰顺县,张达旅驻防梅县。梅县国民党当局亦强化地方反动武装,在各区乡设立治安会、警委会和警卫队,配合反动军队,不断向全县苏区进行疯狂“围剿”。
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艰苦斗争中,与梅县同为整体的梅江区苏区人民遭受了国民党军的残酷摧残和杀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梅江区及其周边党政军民,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发展和巩固,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代价。
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后写成的报告中,已高度肯定了红四军控制的游击根据地内含今梅江区的梅县苏区在整个根据地的交通、经贸等方面的关系与地位。含今梅江区的梅县已是一个完整的苏区县。
坚持革命
两年与国民党进行100多场战斗
背靠丰顺县的马图北山嶂,南与梅县梅南镇南坑村相连,北是鳄鱼嶂,梅江区长沙镇陈公坪山峦叠嶂,犹如一条鸡肠坑,易守难攻。而梅城则在如同陈公坪类似的峻山野岭的包围中,成了孕育革命的摇篮。
1930年,梅丰苏维埃政府在梅江区长沙镇成立,成为今梅江区为梅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乡首先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1931年,梅县苏区以梅江区的长沙镇为中心,领导苏区军民为巩固与扩展游击根据地,为紧密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腹地的第一、二次反“围剿“战争,与国民党张达旅及梅县各区、乡警卫队进行了大小100多场战斗,其中从1931年5月4日至1932年2月中旬进行的战斗就达61次。
革命年代,丰梅县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兵工厂、印刷厂、医院都设在了长沙镇陈公坪,红四军的伤病员150多人曾隐居在中村的崇庆楼,疗伤半年之久。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留守在陈公坪的红军坚持革命斗争达两年,被烧毁房屋10余座、40余间,陈公坪也成为梅江区最重要的一个革命活动据点。昔日烽火连天的历史,在老房子里留下印记。走进当年的兵工厂,如今的上村李屋,黄土墙垣上还留着当年被火烧过的黑色印记,老屋已多年未有修缮,门外景色依旧,门内却无比寂寥;而红军医院——崇庆楼,也在去年坍塌了一半;曾经的梅县苏维埃政府,只剩下一片废墟,仅存残骸。
经过了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苏维埃区域也发展到了丰顺境内,史称梅丰县苏区时期。位于闽西与江西苏区中间含今梅江区的梅丰苏区,已是中央苏区连片巩固区域。到1932年7月,含今梅江区的梅县苏区团工作归中央苏区团中央直接领导。一年后,梅县、丰顺两苏区合并为梅丰县委。(梅江宣)

省人大常委会到我市检查《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
虹口区曲阳路街道举办预警网络专题培训会
我市严防严管严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
“安徽股改第一村”花园村:丰收节里喜分红
在新思想指引下勇攀文艺高峰
中央苏区县梅江区:英魂长不灭 爱国志永存
初心在身边 党旗更鲜艳
各县(市)区及产业工会助583名贫困学子圆梦
碑林区区长卢光文会见WEWORK中国区总经理艾铁成一行
抗击“艾云尼”:风雨中的坚守
元氏县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迎检动员会
青秀区把十九大精神送到家门口
侵占巨款潜逃他乡 仁化警方千里缉拿
匠心农行 | 金梦颖:用平凡成就不凡 做好百姓钱袋子的守护者
旧楼装电梯 解决老人“爬梯之痛” 我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有序推进
金沙江堰塞湖最大洪峰已至云南境内 6000余人转移
成都反家暴司法救济取得明显效果
我市2班组3人获省安委会表彰
第十四届省运会8月大庆开幕
1至9月我市空气质量全省排名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