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脱贫领域要主动面对“挑刺”


  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党员领导干部有哪些好方法、硬举措来防止和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记者日前深入云南、安徽、贵州等多个脱贫攻坚重点地区进行调研。(5月16日人民网)
精准脱贫几年来,各地在党中央领导下,啃“硬骨头”、下“深水”,切实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效,近三年的年均脱贫人数均超过了1千万。然而,脱贫攻坚越往深处走,难处越大,障碍越多,除了继续号召广大帮扶干部鼓足勇气,再接再厉,拿出更大的决心,使出更有效的手段,还需面对社会的监督,主动面对媒体调研采访“挑刺”。
脱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经得起实践、人民的检验,自然也要经得起媒体的调研。众所周知,在脱贫行动攻坚拔寨的过程中,虽然行动有力,进步神速,但伴随的“负面声音”、作风问题却一直没有断过。有的地方,通过“巧算”收入账,以拔高收入的方式实现假脱贫;有的发展产业不调查研究,靠拍脑袋决策,有的搞“亮点工程”,追求短期效益。发现一起,问责了一起,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但是,作风问题一直就是个“顽疾”,就像弹簧一样,反复性、易发性非常突出,既不可能在短期内灭绝,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立竿就能见影。如果作风问题压制不好,脱贫攻坚行动中,就会出现慢作为、假作为,乃至骗取冒领等贪腐行为。而这一切,仅靠系统内部自查是远远不够的。
在公众眼前,媒体一向是正义、客观的化身,让人容易信服。而且,媒体作为专业级的调研人员,更容易发现普通群众、干部自身发现不了的问题,通过“挑刺”找出脱贫攻坚的问题,然后进行报道,倒逼不良作风及时纠正,全力投入到脱贫的行动中去。
如今,剩下的多是些深度贫困群众,脱贫的压力大、投入大、风险高,稍不注意就可能失败、前空尽弃。这让不少干部心存忧虑,也让一些群众失去信心,如何进一步加强干群的配合,整合最优的资源,发挥出群众增收的最大动力,确实需要不断找错、纠错,校正问题。为此,党员干部应正确看待媒体的“挑刺”行为。(来源:景德镇新闻网)

“十七项重点工作”促阳曲县产业转型升级
定海城区增加4000余个停车位
新立河两岸(黄河二路-黄河五路)提升改造工程1300余棵乔灌木栽植完成
2018年四季御果美丽礼泉赏花季正式启动
黔江区运管部门扎实开展扫黑除恶宣传工作
[网评]脱贫领域要主动面对“挑刺”
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乐山市物业管理协会年会圆满举行
嵊州市司法局“三化”守护青少年成长之路
音乐节现场女孩中暑倒地 城管执法员及时救助
科技助残 引领残障人士共享科技生活
颍上县六项措施确保春节期间食品药品安全零事故
5000多件川味商品“安家”沈阳展魅力
路桥蓬街:“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走上街头
南漳县上半年财政收入实现“双过半”
市妇联召开执委扩大会 张宝娟出席会议并讲话
云凤小学举行汉字书写大赛
凝聚新时代的奋斗伟力——热烈祝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办税服务厅 开年就挂“快车挡”
【我们的节日中秋】望月月饼寄托别样情怀
我市召开旅游服务管理调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