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今年8月19日,是第一个“中国医师节”。长期以来,我市广大医师和医务工作者妙手仁心、躬耕杏林、默默奉献,矢志守护人民健康,有力引领社会风尚,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郑志斌就是其中一员,他扎根基层二十多年,始终秉承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和抱负融入健康衢州建设之中,不断锤炼医技医术、涵养医德医风,为村民们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陈明明 文/摄
8月9日早上7点多钟,郑达明赶到柯城区九华乡卫生院,径直去了二楼的治疗室。
治疗室里,郑志斌正准备给一位中年妇女扎针灸,门口有十几个人在候诊。
这位中年妇女右手痛,郑志斌把脉之后,让她把手往上抬一下,又往后伸一下,再按了按穴位,在她的左脚上施了针。
“手痛怎么扎脚上?”有人不解地问。
“放心,郑医师看病很厉害的,肯定有他的道理。”郑达明自信地向边上的人解释。
看郑达明一副知根知底的样子,我就和他攀谈了起来。
聊了会儿,得知郑达明的基本情况如下:柯城区九华乡源口村人,今年72岁,是个老病号,很信服郑志斌的医术和为人,二十多年来,郑志斌调到哪里他一家人就去哪里看病。
于是,我决定写一写郑达明和郑志斌的故事。
从怀疑到信任
郑达明和郑志斌相识于1996年。
那一年,郑志斌卫校毕业,进修一年之后,分配到九华乡卫生院。当时的九华乡卫生院是泥墙、泥地,矮矮的四合院,很潮。
过了3个月,郑志斌又调到九华乡更进山里的源口卫生院。源口卫生院总共4个人,要自己煮饭烧菜,没有自来水,自己要到隔壁村民家里挑水喝。条件艰苦对于郑志斌来说并没什么,老家在农村,这样的条件对他来说并不觉得特别难受。难受的是,村民不愿意找他这个毛头小伙子看病,郑达明也一样。
有一次,郑志斌一个人值班,一个村民来看病,药开了之后,又回来问了好几次。“不放心,怀疑我药开得不对。”对于这件事,郑志斌一直记得。
转变开始于几个月后,郑志斌成功地给一小一老正了骨。
一个小孩,手桡骨半脱位,到了郑志斌这里,他一捏,一转,就接上了。
一个老人,下颌骨脱开,痛得不行,到了郑志斌这里,他一伸手,“咔”的一声,复位后,马上就不痛了。
正是印证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郑志斌在进修时学到的技术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他也因此赢得村民信任,找他看病的人马上多了起来。
郑达明小时候落下病根,患有支气管炎,一直好不了。听村里人说,一个瘦高的医师很厉害,他就找去看了。
“药开了,吃了,效果很好。”郑达明说,更让他印象深的是,郑志斌很耐心,问得很仔细,说话很和气。
郑达明家到卫生院只有“一嗓子”的距离,原来去一趟卫生院中途要歇三次,经过郑志斌的治疗,他的身体有了明显好转,“感冒了喉咙都很响”。
从此,郑达明不仅自己一家都找郑志斌看病,还向其他人极力推荐。
郑达明有个邻居生了肿瘤,去市里的医院,说要开刀,要开刀先交7000元钱。邻居没这么多钱,就回来了。郑达明就推荐他去找郑志斌,郑志斌给老人家做了手术,割掉一个鸭蛋大的肿瘤,最后结算只要七八百元。
当时的卫生院的职能还是以医疗为主,医生要十八般武艺都会,不要说内科、外科、小儿科,有一次他一个人值班,送来一个产妇,孩子的半个头都出来了,他马上接生。平时更是一人身兼多职,看病、配药、打针,什么都要干。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锻炼了郑志斌,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从西医到中医
在源口卫生院,郑志斌很快成了顶梁柱,以至于2006年他调到石梁镇中心卫生院时,在源口一带引起了震动。
“大家都跳起了脚,追到石梁去找郑医师看病。”郑达明说,九华到石梁要转车,车次又少,有时候赶不上,大家就走路去。
2014年,一次感冒,郑达明支气管炎发作,他义无反顾地去石梁找郑志斌看病。
那次总共住了46天的院。住院期间,郑达明身体好转后,就会在卫生院里逛逛。然后,他看到了一个神奇的场景:有一个老人家膝盖痛,走不了路,家里人用椅子把他抬来。郑志斌一看,血一放,针灸一扎,过半小时自己走路回家了。
郑达明这才知道郑志斌学起了针灸,在石梁的知名度比在源口时还要高。
“有些病用西医治疗很繁琐,治疗的疗程比较长,针灸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郑志斌说。
有个病人患了面神经痛,痛得吃止痛药还睡不着,在杭州花掉好几万元钱,没好。回来之后找到郑志斌,给他扎了两个多疗程的针灸,就好了。这个病人回家后,一口气带了7个人来找郑志斌扎针灸。
好口碑的背后,是郑志斌“转型”的辛苦付出。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基层卫生院的职能开始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转变,以前很多可以做的手术都不能开展了,再加上近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和促进,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郑志斌到市中医院进修中医。
本来郑志斌并没想学针灸,可到针灸科偶然看到的一幕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个病人患有肩周炎,手抬不起来,医生针灸一扎,手马上就抬得起来了。
“针灸不是仅仅学怎么扎,更重要的是学为什么要扎这里。”郑志斌开始系统习中医理论,“从中医来说,人体的经络是一个整体,针灸治病也要从整体来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不同的人都用同一种治疗方法。”
除了单位安排的进修,郑志斌还利用休息时间,自费去杭州、青岛等地找好的针灸老师学习技术。
“针灸是绿色疗法,既可治疗,又可保健,比较符合卫生院医养结合发展的方向。”郑志斌对中医的前景很是乐观。
从医师到院长
2015年,郑志斌调到九华乡卫生院当院长。
“大家都很高兴,不用再跑去石梁找他看病了。”郑达明说。
郑志斌在给郑达明扎针灸。
去年11月,郑达明妻子得了胆结石,难受得吃不下饭,每次只能吃半碗。郑志斌给她扎针灸后说:“今天晚上可以吃两碗饭了。”
“哪有这么快,我心里想是不是有点吹牛。”郑达明尽管信任郑志斌,但这么快能见效,他还是不大相信。
神奇的是当天晚上,郑达明妻子果然吃了两碗饭,心情还挺好,晚上电视看到9点多钟。
后来,郑达明自己肾结石,也是找郑志斌用针灸治疗。亲身体会,让郑达明对于针灸的作用深信不疑。
今年7月,因为腰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郑达明再次找郑志斌针灸。“半边脚痛,到卫生院,楼梯都爬不上去。一走就很痛很痛,像骨头断一样。”郑达明说,扎了几次针灸,慢慢的,不痛了、能走了、会爬楼梯了。说这话的时候,郑达明已经扎完了针,为了显示效果,他连着蹲了几下,神情自若。
在郑达明看来,针灸很神,但郑志斌对此有着更客观的认识,他知道针灸不是万能的,不同疾病的疗效也会不同。
“西医也好,中医也好,不管能不能看好病,医德最重要。你看不了的病,可以给病人一些建议,或是推荐一个合适的医师,都是对病人的帮助。“郑志斌说,人都是将心比心的,只有帮病人着想,病人才会相信你。所以,这么多年郑志斌没有一起医疗纠纷方面的投诉。
现在,郑志斌每天上午都要坐半天门诊,村民们起得早,他也是7点多钟赶到医院,一个接一个地针灸。
作为医师,郑志斌很受病人欢迎;但作为院长,他也面临着基层卫生院普遍的困惑:卫生院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但却越来越留不住人。很多年轻医师在卫生院拿到执业医师证后,就跳槽去大医院。“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已经走了4个了,像我这样能留到副高职称还在基层的没几个了。”郑志斌说,他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基层,对基层有感情了,看到村民健健康康地和他打招呼,他就开心。
采访结束,郑志斌又忙去了,郑达明小声地和我说:“郑医师扎针灸不痛。”
接着他说:“希望郑医师不要离开这里了。”
然后他又说:“郑医师是个大医师。”
济宁银行积极组织开展2018年度“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
醉酒后肇事逃逸还打伤民警!男子被梅州检方提起公诉
阜新市交通局召开全市交通运输系统防汛工作会议
永定消防筑牢乡镇“防火墙”
农村文化礼堂让嘉兴农民的精神家园更“有感”
大花园建设者⑧|乡村“大医师”
延寿县招委会2018年全体成员单位会议召开
前进区收看黑龙江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青岛力推西海岸新区跨越发展 2020年建成3个千亿级产业
避暑胜地龙桥河
西安交警全市推广“小黄灯”系统提升斑马线安全
清远市工商局发布十大典型案例警示消费者
城市发展动力上来个大转换
雨山区率先全市开通议案(建议)提案信息化办理平台
中国平安与深圳市市场监管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固堤街道文化惠民为群众幸福加码
中共济南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关于部分局领导成员分工调整的通知
市排水处严明纪律要求,防止春节期间“四风”问题反弹
招标公告(镇级交易)怀德田心松山
我镇食品安全工作迎来市年度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