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野生稻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获发明专利4项


  6月7日,颜龙安院士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著名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在野生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取得的重要原创性成果,成功克隆了d1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揭示其败育机理。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博士谢红卫和南昌大学教授彭晓珏为第一作者,该中心研究员蔡耀辉与颜龙安院士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西省科技支撑重大项目等资助。
  三系杂交水稻发展为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三系杂交水稻利用的基础是细胞质雄性不育。据了解,d1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一种新型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无花粉型败育,在栽培稻品种中找不到恢复源,恢保关系完全不同于其他孢子体不育类型。该细胞质类型是20世纪80年代省农科院潘熙淦等科研人员首次在东乡野生稻中发现,但广泛存在于中国普通野生稻中,如广西、广东等地的野生稻均有分布,为中国特有且完全独立于野败型的第二大孢子体细胞质类型。d1型不育基因的克隆对于进一步挖掘利用中国特有的野生稻细胞类型,选育出优良的d1型新不育系和恢复系,丰富杂交水稻类型,促进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该团队已实现d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强优势配套,筛选出一批野生稻源d1型不育系、强恢复系及中间材料,配组出强优势d1型杂交组合d培优1号,摸清d1型细胞质及恢复源在野生稻中的分布规律,开发出用于d1型不育系和恢复系分子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同时,在强恢复基因的克隆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d1型相关研究已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超级稻创新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名誉院长颜龙安院士的带领下,强调种质资源的“源头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世界范围内野生稻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工作,该团队已收集保存野生稻资源900余份,包括4个野生稻近缘种和21个野生稻种,并在该中心海南南繁基地构建了野生稻资源种植保存圃。同时,在省农科院高安基地建立越冬性野生稻异位保存圃,已收集保存中国东乡、博罗、琼海等地普通野生稻资源150份。目前,该团队重点开展野生稻新型不育细胞质和恢复基因、耐冷、耐高温、稻瘟病抗性等野生稻有利基因挖掘利用重要研究。(记者 赵影)

珠海市开展第一季度巡河检查 黄杨河东堤整治工程进展顺利
“土匪证”、“良好妇女证”……别让孩子拿上这种“荒唐”证!
长天过大云 墨色转星斗
常州武进入选首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市城管局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召开第十次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2018年纪律教育月部署动员会
江西野生稻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获发明专利4项
春节假期坚果卡儿童气管意外频发 一颗西瓜子险些夺了男童命
金湘军书记到企茅路调研项目建设推进情况
舜杰所获评“浙江省著名律师事务所”
花山区召开农村环境“三大革命”迎检工作调度会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杭州市文广新闻出版局“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7月掠影
陆应平率队调研G206改(扩)建工程石料供应等工作 陈先锋陪同
唐山事业单位公开招聘79名工作人员
随州市国调队到万福店农场调研乡村旅游
绿茶撑起农民生态“钱袋子”
李沧区公共服务事项“零跑腿”媒体见面会在兴华路街道办事处召开
当涂县:推行“书记项目”,激发党建责任
我市农产品精彩亮相省农交会
上饶老年大学召开校务委员会议
提醒 | 清远景区8月4日起实施道路交通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