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古绵州城,临水作城,水陆四通,惟急是应;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马,为蜀东北之要冲和军事重镇。”今年7月11日,绵阳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翻开绵州史书卷轴,会发现自2000多年前绵阳建立县以来,这片土地频发水患,导致城市因水患而不断改变,甚至从涪江东岸迁到涪江西岸。以至于绵阳本土文史研究者大多认为,一部绵州建城史也是一部抗洪史。
涪江流域图
沿水而兴 因水而变
《四川省志·地理志》记载:绵阳市境内,除了母亲河涪江外,主要支流还有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芙蓉溪、凯江、梓江、郪江等。强大的水系构建了这座山水之城,从2000多年前,甫一建立时,城市便与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绵阳从汉高祖六年(前201)设涪县,就因紧邻涪水(今涪江)而得名,其主城区位于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江”冲积扇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这也造就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沿水而建的城市,因为水而不断发展,但也因为水多次遭受破坏,使得城市被毁。据悉,从建涪县开始,这片土地历经广汉郡、梓潼郡、巴西郡、潼州、金山郡、绵州等数度变迁,城池位置逐渐西移,并最终从涪江东岸移至涪江西岸。这一系列改变最大的祸首莫过于涪江频发的洪灾。“强大的水系加上四川盆地独特的地形,导致频频发生洪水灾害,而绵州城原本就修建在河水的冲击扇上,地势低洼,毫无悬念成了洪灾的泛滥区。”绵阳文史研究爱好者税毅介绍说,因为水患盛行,老百姓开始想办法防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修建堤坝。
唐咸通(860~874)年间,剌史薛逢驻绵州,对涪水进行治理“湍捍冲城,始为堤以障之”,开始在城墙四周修建堤坝来抵制洪水,这也是绵州城筑堤防涪水冲毁的最早记载。至此,绵州世代儿女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开始了不懈的修堤抗洪史。
绵州城筑堤防被涪水冲毁的最早记录“薛逢堤” (税毅 绘制)
上海乐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举行“紧急救护知识”首期培训活动
让我们的城市有“家”的温暖
全市河长制工作视频会召开
治蛾别外出?南通园林绿化管理处:这纯属谣言
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党支部赴清远黎安村扶贫
古老绵州历史回望:那些年抗击洪水那些事
金凤区表彰70名城市美容师
妇联牵头多方携手撑起“女童保护”伞
魏县成功举办周边区域职教学校与县内企业对接座谈活动
安师大学子亚运会夺金
常州武进入选首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市城管局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召开第十次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2018年纪律教育月部署动员会
江西野生稻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获发明专利4项
春节假期坚果卡儿童气管意外频发 一颗西瓜子险些夺了男童命
金湘军书记到企茅路调研项目建设推进情况
舜杰所获评“浙江省著名律师事务所”
花山区召开农村环境“三大革命”迎检工作调度会
嘉兴今日最高可达27℃左右 下周冷空气来袭 气温大降
郑剑戈: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我市3地入围2018深呼吸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