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秋冬注定是央视的“三门峡季”。凭借“天鹅之城”的巨大魅力和独具匠心的精彩演绎,三门峡一路唱响,闯进“魅力中国城”十佳。“天鹅之城”传遍神州,扬名全球。
2016年11月初,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用5天时间对三门峡湿地白天鹅情况进行直播,唯美的画面、幽默的语言让观众详细了解了三门峡白天鹅的相关情况。
“天鹅之城”从何处走来?把目光投向历史,我们便会发现,“天鹅之城”的创建正是始于18年前那场“天鹅之殇”,始于18年前三门峡人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一)
1999年的1月1日,对于三门峡人来说是个需要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天,前来观景的人们在天鹅集中栖息区发现两只白天鹅死了。1月2日,天鹅的死因尚未查明,有群众向市公安局“110”举报,发现有人投毒药杀白天鹅。
三门峡市林业局和当时的陕县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大营救,卓有成效。市、县两级公安机关立即组织破案,很快,嫌疑人落网,受到法律的严惩。
怀着美好憧憬的白天鹅,没有折翅在辗转千里的迁徙途中,却殒命于理想之国的温柔乡,不能不使人深感惋惜和愤慨。但库区群众举报犯罪的大义之举,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营救有果,又坚定地表明了三门峡人保护白天鹅的决心和能力。
三门峡市的反应无疑是快速、确当、到位的。当年1月4日,《三门峡日报》在头版位置推出整版的专题文章,对三门峡全力营救中毒白天鹅的感人故事进行报道,严肃拷问“人与自然环境怎样才能和谐相处”这一命题,把保护白天鹅提到了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高度。此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对此争相刊播,三门峡在白天鹅被毒杀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反应、积极应对的形象跃然纸上。
切实、有效、及时的保护举措,广泛、深入、持续的法制宣传,把三门峡市政府和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凝聚到从保护白天鹅做起的坚定行动中。
此后,依法治标与硬件治本相结合,专业巡护与民间巡护相结合,隔离保护与投食接济相结合,“三管齐下”为白天鹅创造了安全、安定的栖息环境。当年冬天,大批白天鹅如约而至。人们心头悬着的“白天鹅还会回来吗”的疑问,终于冰释。
2000年1月,《中国环境报》和《检察日报》均以“天鹅回家”为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三门峡人对白天鹅的保护和关爱、人与天鹅和谐相处的美景,表达了主流媒体对三门峡人的肯定。
投食白天鹅 记者 王旭国 摄
白天鹅选择了三门峡,是对三门峡社会人文环境的肯定,亦是对三门峡市近年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增强公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秩序工作效果的褒奖。
我们有责任关心白天鹅,有责任关心与白天鹅生存息息相关的黄河三门峡库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法制环境。须知,不仅三门峡人的饮用水直接取之于黄河,而且三门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二)
三门峡的“白天鹅”“天鹅湖”成了举国关注的热点、焦点;“白天鹅”“天鹅湖”成为三门峡市的亮丽名片。
2000年11月24日,《检察日报》一版刊发报道,称数千只白天鹅从西伯利亚飞临黄河三门峡库区栖息越冬。
报道说,“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大力治理黄河污染,保护野生动物,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得到此地越冬的白天鹅逐年增多。今年白天鹅到来的时间比去年提前近10天”。
签名保护白天鹅 记者 王旭国 摄
从那以后,每逢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便会随着寒气的南下,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三江,越内蒙,过太行,翩然飞临三门峡,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天。
三门峡库区和黄河湿地水面辽阔、水草肥美、鱼虾成群,是天鹅觅食的好去处。每到冬季,库区蓄水,岸边湿地面积增大,收割后散落在湿地中的花生、玉米、高粱、大豆也是天鹅的美食,而善良纯朴的三门峡人民还经常运些粮食撒在湿地,供白天鹅食用。多年来,义务保护白天鹅的志愿者不断涌现。像姚建刚、高如意、程景林、赵三场等人,20多年一直义务宣传和救护白天鹅,他们的事迹经《三门峡日报》报道后,引起了新华社《新闻纵横》栏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关注。姚建刚说,前些年天鹅初来此地时,人们只能在1000米以外望着它们,由于多年来人们对天鹅的关爱并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天鹅开始解除对人类的戒备,现在和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人们得以近距离观赏白天鹅。
白天鹅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也使人类热爱自然的精神得到升华。
(三)
白天鹅融进了这座豫西边城,融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市区主要道路两旁,“我+鸟=鹅我们的母亲河白天鹅的乐园”的标牌,彰显着三门峡市的独特个性与魅力。
为了长期“留住”白天鹅这群仙客贵宾,三门峡除了设立白天鹅专项保护基金,完善和加强巡护,每年筹措20余吨玉米在严冬雪盖冰封时节投食之外,还启动了“天鹅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要为白天鹅建设固定栖息家园,把白天鹅与城市风光融为一体。
白天鹅自由自在地觅食 箫剑 摄
“天鹅湖”被开发得越来越美,“天鹅城”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也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三门峡,把珍贵的节目播出时段、版面给了三门峡和白天鹅。媒体对三门峡“天鹅之城”的报道,由传统媒体的“独唱”演变为全媒体的“大合唱”。
从“白天鹅回家”到“白天鹅提前回家”,再到“白天鹅进驻‘城郊湖’”,又到“湖中天鹅上岸来”“6只三门峡籍天鹅宝宝满月”……一篇篇关于白天鹅的追踪报道,让人们看到白天鹅与三门峡相亲相近的画面。三门峡人的爱鸟护鸟形象与注重环保形象也愈来愈清新,三门峡作为“天鹅之城”的内蕴与气质也愈来愈丰满。
从2002年起,三门峡市开始着力打造这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近些年来,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依托白天鹅特色资源,先后投资3.5亿元完成了青龙坝、苍龙坝、沿黄观光路、三河广场、天鹅湖广场、迎祥阁、双龙桥、周公岛、召公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以白天鹅特色资源为招牌,以召公岛、周公岛为中心,以黄河、青龙湖、苍龙湖为主体的自然山水景区已经形成。
2013年底,三门峡人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白天鹅及栖息地保护的决定》,用法律手段强化对白天鹅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措施。《决定》划定的白天鹅保护区总面积为16万亩,包括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缓冲区3部分。在重点保护区内,影响白天鹅起飞、降落、游动、觅食等栖息活动的高秆植物和水生植物严禁种植,也不允许捡拾鸟蛋,采挖可作为白天鹅食物的植物、果实等。
2015年,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确定白天鹅、红腹锦鸡为三门峡市市鸟。这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三门峡:“白天鹅是我们的骄傲”》的配图文章,生动地报道了白天鹅爱上三门峡的原因,以及我市在白天鹅保护方面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描绘了一幅白天鹅与三门峡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2017年11月1日,《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规定在重点保护期时段内,白天鹅重点保护区内禁飞无人机、禁止垂钓等,从白天鹅栖息地“保护区”“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期”三个层面,对白天鹅进行层层递进的保护。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三门峡市作为“天鹅之城”实至名归。可以预言,在法治和三门峡人的大爱护佑之下,白天鹅在三门峡的越冬栖息生活将越发美好,“天鹅之城”三门峡的明天也注定会越来越好!
市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
蓝绍敏出席“一带一路”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
春节假期洛阳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37.6%
春困加“药困” 男子开车撞隧道壁
昆明市大观公园昆明市第二届大观国际风情节招标项目(二次)公开招标招标公告
从“天鹅之殇” 到“天鹅之城”的成功跨越
【产业转型看宜宾】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崛起——在这里振翅飞向海外
关于推进龙岩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暂行)的政策解读
投资16亿的禅修慢养小镇正在招商
西安市会展业发展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第二批西安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拟奖励项目公示
2017年巴中市绿色建筑面积达74万平方米
昨天一艘大船靠泊岚山港,运回1003.6吨鱿鱼!
干劲儿停不下来!云溪区“空心房”整治如火如荼
2018年杭州市档案局(馆)政务公开实施方案
王月衡在莲池区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调研时指出 统筹谋划 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
青山区构建“三个环境” 推动园区“软转型”
崇廉尚洁恪守医德甘于奉献——访岭东区长胜乡卫生院院长袁英海
刘家河镇农户踏上绿色致富路
衡水市公安机关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铿锵玫瑰别样红
致公党南平市委员会武夷山工作委员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