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化石的天然地貌
人民网重庆5月17日电(初梓瑞 胡虹 黄亚辉)游客纷涌的重庆市云阳县龙缸景区,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化石路”。这条神奇的小路被一道木栅栏与人行道隔开,这一边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另一边却与自然融合,静默不语,但这条化石路并未因沉默而“迷失”,反倒用它的“内秀”,解答了地质变迁的谜题。
2亿年前的软体生物“重生”
穿过云阳龙缸的映月洞后,再行走300米越过观景亭,眼前的路有了明显的变化:不足3米宽的石板路竖直插向另一座山头,从上向下看,好似水缸上横放一支长竹筷,更让人奇怪的是,已经十分窄小陡峭的小路,为何被人为的用一道栅栏从中间隔开,导致一边游人如织,另一边“静默无言”?
龙缸景区的负责人任翔解释道:“被分割开的小路,是天然的‘博物馆’。大大小小的石块里,包裹着亿万年前的生物。”
话毕,任翔低下头在栅栏附近寻找,然后跪在石板路上,身子侧平躺,眼角近乎挨到石路,他邀请记者摆出同样奇异的姿势,果然,在这样的视角下,古生物们在石缝里“跳跃”,于眼前“重生”。
古生物密集呈现
记者眼前灰白青三色杂糅的石板上,镶嵌着似蝌蚪、似小枝桠的黑灰色凸起物,最大的长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2厘米,左右不过1厘米宽,用指尖轻轻触碰,能感受到上面细密的纹理走向。
“这些化石里形似蝌蚪的生物,经专家鉴定,是无脊椎的软体食泥动物,属于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生活在两亿年前中生代,”任翔站起身来,指着小路说道,“龙缸景区开发之初,我们就发现了这片‘瑰宝’,它的‘重生’是我们云阳人的骄傲,出于保护的目的,我们用栅栏将它与人行道隔开,减少人为踩踏对它的损害。”
没有一块化石的地质博物馆
化石路的“重生”,掀开了云阳最初的“面纱”,时间倒回2亿年前,峡谷纵横的云阳龙缸是一片原始的海洋,成群的原始生物在浅海湾繁衍生息,揭开了地球生物“爆炸”新篇章。
化石的出现除了振奋人心,也带来了保护难题。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让化石“搬家”工程变得异常艰难,脆弱易碎的岩石稍稍一碰,就会碎裂,专家建议,维持原貌、减少人为破坏是最为稳妥的措施。
已拆博物馆照片。任翔 提供
于是,没有一块化石的地质博物馆应运而生。
据任翔介绍,2011年,景区聘请专业摄影师,为发现的每一块化石进行细致地摄相,并通过大量建模工作,重塑了化石的全貌。随着拍摄图片、重塑模型被一件件地搬进博物馆,这段掩藏在地下上亿年的秘密被更多人了解、熟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建立初期的拍摄技术和建模水平已经完全不能展示出化石的奇妙,加之,博物馆的规模有限,所以我们在2017年决定将博物馆拆除,具体是否再建,还要视化石发现的情况而定,不过据专家预测,还有大量化石群藏匿在山体深处,我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加专业的博物馆诞生。”任翔说道。
哈市开展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动 依法严处快处交通违法行为
海南省教育同仁到浔阳小学参观交流
“指尖上的清远”剪纸作品展在广少图展出
昌黎县马坨店乡开展燃煤锅炉改造拆除工作见成效
志愿沂蒙正当时 34万余志愿者让文明临沂更闻名
【美丽中国长江行】云阳:亿年前古生物“再现”
徐州市民宗局检查指导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创建工作
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 在华安赛前训练
王秋实主持召开市政府十六届十二次常务会议
广乐高速英德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247名干部驻村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创业 我们在行动” “十大科技之星”风采录之“大爱篇”
郝向明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及废弃矿井排查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市“五城联创”暨“六村共建”工作月联席会召开
宁波尼斯国际嘉年华开启省内推介活动
上林县:狠下功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救灾受重伤 苏州两搜救忠犬相继去世
合肥市林业园林局、旅发委负责人专题接听12345
市文化执法局 恪尽职守保一方文化净土
我省发布2018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