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了,你还在……——追记丰宁经堂村原第一书记、省高院刑一庭庭长赵江辉

    本网记者 孙丰 通讯员 韩春明
群山苍茫,寒风呜咽。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望着路边一排排蔬果大棚,56 岁的张树臣想起赵江辉生前为丰宁满族自治县经堂村脱贫付出的心血泪流满面:“这么好的人咋说没就没了呢?”
大山深处的农家小院里,70 多岁的孤寡老人金秀芬不时念叨起:“赵书记在时,经常来看我,和我拉家常啊!”
乡亲们心里念着的,就是生前任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的赵江辉。2016 年,身为厅级后备干部的赵江辉被选派到丰宁满族自治县驻村帮扶,挂职县委常委,担任省直驻村工作队总队长、经堂村第一书记。
从2016 年初赵江辉到经堂村任第一书记,到他因病离开,不到一年时间里,经堂村148 户贫困户就脱贫近百户。赵江辉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和一名扶贫干部的使命担当。
2017 年11 月19 日凌晨,与病魔抗争了一年多的赵江辉,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深牵挂着的经堂村乡亲,离开了他热爱的审判事业,离开了他的家人。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7 岁。
得知赵江辉病逝的消息,经堂村笼罩在一片悲痛中,乡亲们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委会,朝着省会石家庄的方向三鞠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泪水;每个人的心里,都在呼喊着:“赵书记,一路走好!”
究穷根, 踏遍每寸土地——俯下身子搞调研,迈开步子问疾苦,他自从当上了第一书记,心就再也没有和经堂村分开过
2016 年2 月,省会石家庄已万物复苏,但丰宁仍然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赵江辉带领队员王霞、袁航冒着严寒赶到经堂村,已是晚上8 点多了。他顾不上歇息,拿起培训资料,开始研究扶贫政策和村情介绍。
经堂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被人戏称为“经堂、经堂,穷得叮当”,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2800 元。
“帮扶工作怎么帮、怎么扶”“怎么样发展产业、带富群众”……驻村第一宿,赵江辉彻夜未眠。
从第二天开始,赵江辉就带领王霞、袁航从早到晚待在村里,了解村情民意,把脉致贫原因,核实贫困信息。
“赵书记刚到经堂村,第一件事情就是搞调研。每到一户,他都拿出本子,随问随记,像个学生,好认真。”经堂村党支部书记崔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调研中,在经堂村王麻子沟沟里,一户低矮的土坯房引起了赵江辉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里住着70 多岁的孤寡老人金秀芬,家里有一亩多地,平时靠种植玉米换些大米白面生活。村里虽然给她办了低保,但生活仍十分拮据。
进入屋内,金秀芬十分热情地招呼他们,因为没有喝水的杯子,只能用罐头瓶子和吃饭的碗来盛水。金秀芬老人的生活现状深深刺痛了赵江辉的心,没有过多的言语,赵江辉临走时拿出随身带的500 元钱塞进老人的手里。
短短20 多天的时间,赵江辉带领工作组走遍经堂4 个自然村、8 个居民小组,慰问了所有孤寡和五保老人,对全村246 户915 人、446 名贫困人口、3350 亩土地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通过逐户走访调查,赵江辉深刻认识到,村民思想固化、没有产业支撑是经堂村贫困的根源。要拔掉“穷根”,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让村民长远受益的产业,实现从“输血”变“造血”。
细思量,激活一方乐土——开动脑子想办法,甩开膀子干实事,他为经堂村闯出一条产业脱贫路,让近百户贫困户摘掉“穷帽子”
“要让村子早点脱贫,让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这是赵江辉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第一书记不能只当“指挥员”,还要当“战斗员”。
带领村民发展富民产业,对一直从事法院工作的赵江辉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为此,他多次自掏腰包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到县内外参观学习。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个成立合作社、集中连片种植大棚网纹瓜的产业发展规划被最终敲定。
要集中建设种瓜大棚就要流转土地,这将涉及村里80 户的130 亩土地。如何做通早已习惯一家一户耕种模式的村民工作,是赵江辉遇到的一个大难题。
“这地我不出租,自己种地,不仅能打粮食卖钱,秸秆还能喂牛。”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刚说明来意就被村民贺桂山一口回绝,赵江辉碰到了一个“硬钉子”。
54 岁的贺桂山,是村里出名的“老倔头”,村里规划的大棚用地需占用他家4 亩多地,如果他不肯流转土地,建造大棚的计划将功亏一篑。但由于村里穷,2015 年建村委会时欠贺桂山的工钱,还一直没给上。这回又让他把4 亩多地流转出去,贺桂山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怎样才能让贺桂山同意把地流转出来,赵江辉颇费心思。后来听说贺桂山爱喝酒,每到晚饭的时候,赵江辉就带上好酒好菜去他家,如果工作组改善伙食就把他请过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次酒后,贺桂山感动地说:“赵书记,为了村里盖大棚,你前前后后花了这么大的心思,看来你们是真心帮我们摘‘穷帽子’。就冲你这劲头,我这点儿地不用给租金,你们爱咋用咋用。”
“老倔头”贺桂山都签了字,剩下的村民都顺利同意流转。土地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就是跑办资金、购料、施工。
“大棚建设期间,赵书记‘踏平’了银行、农牧、扶贫等相关部门的‘门槛’,寻求支持。他甚至从自己朋友处借钱帮助村里建大棚。”崔利说。
“那段时间,赵队长心里想的都是大棚,只要看到平坦的土地就说,咱们村要有这么好的地就都建成大棚,老百姓就脱贫了,所以我们都叫他‘赵大棚’。”驻村队员们说。
144 个大棚拔地而起,赵江辉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已经连续40 多天没回过家了。当他回到家时,妻子看着他明显消瘦的脸庞,黯然泪下。
忍病痛,坚守阵地前沿——带病坚持工作,坚守基层一线,他与乡亲们同甘苦、共劳动,把致富的火种播撒在经堂大地
建大棚伊始,赵江辉为了调解村民纠纷,不小心扭伤了腰,每天都得用手扶着才能走路。
那时,村干部和驻村队员都劝他到县里检查,赵江辉却执意不肯。他说:“这些天可能是累着点儿,没什么大不了的。大棚是快建起来了,可接下来的工作还很多,建立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怎么才能多带动贫困户,我们要加快研究,不能错过农时,季节不等人。”就这样,赵江辉每天坚持来到施工现场。
按照组织安排,赵江辉挂职丰宁县委常委,县里为他安排了宿舍,可赵江辉从来没去住过。2016 年6 月,赵江辉腰疼得已经走路困难,每次司机拉着他去县里医院理疗时,车子颠簸一下他就呻吟一声,即使这样他依然坚守在扶贫一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到了网纹瓜成熟的季节,翠绿的瓜蔓,挂满了网纹瓜。为了让网纹瓜卖个好价钱,赵江辉当起了“卖瓜郎”,跑超市、逛市场,发动身边所有亲朋好友齐推销。几天下来,他的脸被晒得黝黑,人也更瘦了。
在他的推荐下,省高院的同事以高于市场价格,购买了678 箱网纹瓜。赵江辉将多卖出来的钱,分给了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保贫困户。
网纹瓜销售一空。赵江辉和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大棚种瓜,130 亩地收入47 万元,比种玉米增收34 万元,亩均增收2600 多元。面对挣到手的人民币,村民的心里踏实了,也进一步坚定了调结构、促增收的信心和决心。
“帮扶工作要多点开花,不能一条腿走路。”赵江辉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还先后帮助村里建设了600 米护校坝、4 公里村组道路,并打井2 眼,解决了200 户600 口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他还为村里争取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村小学硬化了校园,添置了体育器材,捐助了图书。
网纹瓜产业初步形成,为村里跑办的好事、实事纷纷落地。奔波劳顿的赵江辉却病倒了,不思饮食,身体虚弱,右腹部疼痛……家人陪着他到北京武警总医院做了详细检查,结果令人扼腕长叹:肝癌晚期。
赵江辉走了。他用一年的时间演绎了一场带领当地百姓脱贫攻坚的壮举。他的身后,经堂村的干部群众正洒泪一往无前与贫困抗衡。在经堂村父老乡亲的心里始终有着一个信念——赵书记,你走了,你还在……
----------------------------------------------------------------------------------------------------------------------------------------------------
短评:用生命铸就扶贫路上不朽丰碑
赵江辉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虽然他在经堂村任第一书记不到一年时间,但他却以真情和大爱、创新和奋斗、热血和生命,彰显了新时期优秀扶贫干部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为扶贫攻坚事业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47 岁,赵江辉走完了短暂而忙碌的一生。他是一线扶贫干部的杰出代表,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楷模。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赵江辉这样的扶贫干部,筑起了洪水冲不垮的战斗堡垒,形成了脱贫攻坚深入开展的生动局面。他的生前事、身后名,永远激励着承德儿女,也感染着千千万万熟知他的人们……
学习赵江辉,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从到经堂村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时刻心系困难群众,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他们的愿望转化成自己的工作动力,满腔热情地为经堂村早日脱贫竭尽心力,千方百计让群众过上好生活,直至因病不得不离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了解农村、熟悉农村、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知道农民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能站在农民的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事实表明,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做事,就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学习赵江辉,就要学习他埋头苦干、务实笃行的工作作风。与其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赵江辉在经堂村工作虽然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他把群众的疾苦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扑下身子、甩开膀子、挑起担子,当好村级组织的“带头人”,勇当全面发展的“领路人”,帮助经堂村找到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致富路子,实现了近百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做好扶贫工作,要当干事创业的“第一先锋”,要以决战决胜的勇气“肯干”,以百折不挠的韧劲“苦干”,以多谋善断的智慧“巧干”,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将自己的全部力量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共产党员本色,才能真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学习赵江辉,就要学习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政治风范。赵江辉在经堂村任职的近一年时间里,虽然县城有宿舍,但他一直坚持住在村里、干在脱贫一线。到经堂村后,他完成了自己从法庭庭长到经堂村第一书记的转变。因为他认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首先要有良好的作风来凝心聚力,这样才能把广大干部和群众动员、组织起来,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赵江辉勇作转变作风的“第一表率”,从被选派到基层的那一天起,就放下“官架子”,摘掉“官帽子”,主动转变作风,不打官腔、不讲空话,和群众手拉手、心贴心,同甘苦、共劳动,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
甘洒热血铸丰碑。赵江辉短暂的一生,如艳阳般,为身边的人带去了光辉与温暖。当前,缅怀赵江辉同志最好的方式就是弘扬好他的精神,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紫塞大地永远铭记:党的好干部、农民的好儿子、扶贫干部的杰出代表——赵江辉。

区财政局组织赴两区开展业务操作辅导
青川县“三减三增”吹响污染防治“冲锋号”
5月3日22时起 金牛立交改造工程施工范围扩大
市人力社保局领导现场接听12345热线
市物价局价格认证中心圆满完成年度价格认定业务巡查工作 按照市政协副主席、市物价
你走了,你还在……——追记丰宁经堂村原第一书记、省高院刑一庭庭长赵江辉
下相街道——扮靓街居环境迎佳节
文明有约炎夏送爽
庆安:一项项工程系民生
常州经贸代表团赴德国开展经贸洽谈活动
外国记者点赞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 武汉是长江的明珠
九江市卫计委来莲花镇调研医养结合工作
中美贸易摩擦 大豆引关注 湖北大豆产业有何机遇?
犍为县:画院艺术家到新开村开展书画惠民活动
宁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始申报
【市林业局】济宁高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
大城县开展 节前食品安全大检查
单身女性要不要买房
省运会17岁-18岁组男排赛 扬州队首次亮相获佳绩
【领航新征程】宿迁深耕“信用+”炼就“全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