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经开区。
经开区小孟工业园区一角。
詹阳动力生产的轮式多功能工程挖掘机。
■题记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贵阳国家经开区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中,抢抓贵州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机遇,严守生态红线,围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战略目标,通过减排护“绿”、招商问“绿”等措施,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山清、地绿、水秀、景美的产业新高地。
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中,经开区把绿色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生态产业链条;发挥大数据在生态监管上的作用,打造集大数据管理、固体废物交易、应急管理、信息公开、大数据应用分析为一体的“水、陆、空”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
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地净”“绿地”四大工程,经开区交出一张张靓丽的成绩单:阿哈水库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园区污水处理能力每天达27万吨;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3年的73.7%提升到2017年的95.6%;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工业废水达标率100%……
a 抓建设: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今年6月中旬,贵阳华科电镀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项目成功通过贵州省环境保护厅验收。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产生经济效益超过6万元,节约用电超过1万度,节水0.1167万吨,减少废水排放0.105万吨。
华科电镀公司实施清洁生产,是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案例之一。经开区以循环化园区试点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完成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水回收利用项目、一八八厂节能减排项目电镀车间中水回用项目、贵阳华科电镀有限公司电镀逆流水洗改造项目。
过去,烟囱和大量排污管道是工业园区的标配。然而,在经开区工业园,奇瑞万达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成为浇灌植物的清水,同济堂的产业园区隐藏着池塘……到处一片绿意。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几年,经开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抓手,促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
2009年,经开区开始申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1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技部三部委同意经开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经开区成为贵州省首家获批建设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7年来,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过程中,经开区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强化对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力度。同时,做好“加减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狠抓“31”主导产业,生态产业链条加速形成。
通过狠抓“31”产业发展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去年,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一千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不含电子信息)完成工业增加值44.5亿元;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320亿元,约占全市总量的20.51%;新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完成产值40亿元。
“我们的发展始终秉持绿色理念,在产业上下游做文章,只有形成产业链条,做好‘加减法’,才能达到节能、降本、增效的目标。”经开区生态促进局环保处处长田力说,在招商工作中,经开区始终坚持产业链招商、绿色招商,在发挥原有工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园区的大项目培育关联度高的配套项目,以龙头带配套、以配套促龙头的形式,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不断完善装备制造、医药产业、大数据及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产生高收益?经开区的回答是:科技创新。目前,经开区有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58家、众创空间及孵化器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7家;2017年专利申请722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371.4亿元,占2000万元口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68%。
发展要重经济效益,更要重生态效益。去年,经开区严守生态红线,严格审批项目,拒绝5个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我们不能牺牲生态去发展,这也是我们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原因。”田力说。
下一步,经开区将围绕既有产业、产品升级和扩能需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本着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和留足发展空间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拓展和规划好产业发展空间。同时,利用新一轮智造技术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新界定,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循环补链等环节进行融合,形成“互联网 ”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b 重监管:创新环境监管模式
在贵阳经开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工作人员用鼠标点击“应急管理平台”模块,就会实时显示污水处理站处理的水量和水质等信息。“通过该平台,我们可以实时了解辖区的污水处理、大气等环境状况。”田力说。
贵阳经开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是该区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创新生态监管模式的重要举措。该平台投资1500万元,通过建设融大数据管理、固体废物交易、应急管理、信息公开、大数据应用分析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技术采集、整合、分析各类环境信息,建立起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水、陆、空”智慧环保管理平台。
随着经济发展加速,园区建设进程加快。“新常态下,环保工作迎来新机遇,也遇到新挑战。”田力说,经开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面临的环境监管压力大,更需要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因此,经开区将目光瞄准了大数据。
通过大数据平台,经开区一方面实现对辖区空气质量、地表水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建立危险废物网上审批制,实现危险废物网上监管,划定红线,对越过红线的违法排污者予以严厉打击,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还将打造固体废物交换平台,让企业各取所需,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投用,减少了环保执法人员大量繁杂的手工劳动,压缩了企业偷排的空间,提高了环境监控质量和效率。同时,平台还有移动终端,通过这个移动终端,就能实现环保移动监察执法、现场办公、现场取证、现场打印等,让环境监管执法变得便捷高效。”田力说。
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共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于6月中旬通过验收,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
监管是开展环境建设的关键一环,除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线上监管外,经开区还加强线下监控和管治力度,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控。目前,经开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工业废水达标率100%;加大重点污染源管控,投入4200余万元对7家企业的生产线和污染治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企业均淘汰了含氰电镀,安装了中水回用设施和在线监控设备;加强监管和惩处,开展企业巡查800家次,去年共处罚企业环境违法30起。
c 严治理:擦亮园区发展“底色”
环境保护离不开治理。经开区通过推进“碧水”“蓝天”“地净”“绿地”四大工程,交出了一张张靓丽的成绩单——
水绿。阿哈水库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监测结果显示,经开辖区麻堤河、陈亮河水质达到四类标准,成功摘掉劣五类河流的帽子。另外,园区污水处理厂由2个增加到5个,污水处理能力每天达27万吨。
天蓝。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3年的73.7%提升到2017年的95.6%,与2013年相比,二氧化氮下降22.0%、二氧化硫下降62.0%、可吸入颗粒物下降37.6%、细颗粒物下降38.6%、空气质量指数下降30.9%。2017年,经开区六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
地净。制定《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根据省、市安排完成农用地详查,成立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地绿。绿地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稳步提高,新增绿地60300平方米。推进“百山千园”建设,实施环城绿化、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等工程,2017年提升和改造13个社区公园,完成大屯山竹文化山体公园等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4%以上。
在实施“绿地”工程中,经开区强力推进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去年查结2017年涉林行政案件10起,移送涉林刑事案件9起,查结2016年年底前发现的涉林刑事案件39起,执行2016年年底以前发现涉林行政案件46起;加强森林管护,聘请20名护林人员对全区森林资源进行管护,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并制定经开区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3.3万亩公益林全部进行投保;与花溪区融合发展,完成2017年森林植被恢复建设项目和80亩全民义务植树面积。
今年,经开区将围绕《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的实施意见》和花溪区“十全十美”发展蓝图,以生态文明重点工程为载体,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打好水、空气、林业建设三大战役,推进环境质量持续变好变优,为经济社会发展擦亮“底色”。
强保障: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经开区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全力为创建工作保驾护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创建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将目标分解到人、责任捆绑到人、任务明确到人,层层落实责任,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机制。经开区制定《环保突出问题包干督察工作方案》《环保履职年度报告制度》等方案;细化完善生态文明目标考核体系,并纳入全区目标考核,实施差异化评价,实行百分制和重要指标一票否决制,有效督促了各部门完成各项生态文明目标任务;探索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度,制定《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环保履职年度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工作制度》等,突出党政同责,强调终身追责。
同时,经开区各部门形成执法联动机制,生态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制定《联合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工商、国土、生态、综合执法等单位联合执法。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自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以来,经开区投入530亿元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九通一平”。目前,全区新建排水管网里程51608米,园区主要骨干路网及污水管网基本形成,污水管网总长度达80.11千米,污水处理能力每天达27万吨。同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建设煤气加压站,天然气管道直通园区,目前,园区全部使用以电力、天然气等为主的清洁能源。
(《绿色经开 开创未来》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调查:广州六成家长想送0~3岁孩子入托 但实际入托仅4.68%
省防总检查组赴九江开展全省第二次防汛及气象灾害防御检查工作
李国英在蚌调研
叙府路东段(酒都路口至航天路口)实行交通管制
我市全面推进1028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特别报道】绿色经开推进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太阳“露脸” 港城回暖
“游子”回家过年无包一身轻变化折射时代发展
方伟检查高考考点考务工作时强调 强化组织保障 确保万无一失
衡水市民情意浓浓过中秋
高新区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推进会
2018年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武汉站活动启动
扫黑除恶大动作,这次重点打击这类人!
北海市物价局开通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梁庆凯建议组建长江大保护银联体
《中国日报》向全世界推介宜昌生态小公民教育
长航九江公安联合九江市武警支队举行水上反恐处突演练
涪城六届区委35次常委会:贯彻“两会”精神,推动涪城发展
广饶县遗体捐献者王玉芬荣获“感动广饶·道德模范”称号
60年坚守真自酿,阜阳骄傲文王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