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出来的脱贫激情
——昭化区教育局驻村扶贫纪实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绘了乡村振兴蓝图。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农民袋里有钱、居住安逸、精神富有?昭化区教育局在驻村扶贫工作中,以“比”为主题词,持续激发农民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比收入
“今天一大早,我跟家人就来摘茄子,80多斤,卖了60块钱。这会儿天气还不热,来给茄苗打芽子。”临近晌午,年近七旬的香溪乡傲盘村村民魏元陈还在自家门前的产业园劳动。一说起自家的产业园,一向拘谨少言的他就打开了话匣子,“芽子要不及时打掉,就会白白耗费掉营养,茄子就长不好。今年我种植千两茄子1.2亩,平均每次能采摘茄子120多斤,有80多块钱的收入。千两茄子采摘期长,6月至9月都能采摘,种一季能采摘45次左右,算下来一年能收入3600多块钱。”
产业前景一片美好,魏元陈喜笑颜开。谁曾想到他曾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2013年,他24岁的儿子重病离世。加之近年来他又因双膝关节坏死、肩膀错位等,相继做了膝关节、肩关节置换等3次大手术,妻子也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十几万的外债。
“那个时候眼前都一片黑,我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魏元陈讲道,“幸运的是我赶上了精准扶贫,在区教育局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种植了1.2亩千两茄子,养了16只羊,还养了100多只鸡。这几年收入不错,我的外债不多了。到明年,就可以还清了。”
一提起区教育局的驻村扶贫工作,魏元陈就来劲:“他们送鸡苗、送茄苗,还想办法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哪家的产业发展好了,收入提高了,他们还给评比奖励,一包肥料,300块钱,不多,但实实在在起到了激励作用。现在,我想的最多的是,明年一定要多种茄子多养羊。脱贫奔康,我有的是信心。”
像魏元陈这样受益于“产业发展比收入”活动的贫困群众还不少。元林村社员邢子伦,在区教育局帮助下,建起了6亩红豆杉基地,近年来获利2万余元,他产业增收致富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据统计,香溪乡元林、椿阳、傲盘105户建卡贫困户“家家有庭院,户户有产业”,实现了年人均纯收入3900元,他们的口袋逐步鼓了起来。
“产业发展是打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昭化区教育局驻村扶贫负责人冯燕春说,“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策略,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局面。开展产业发展比收入活动,就是要释放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我们激励农户发展个体产业,更注重培育集体支柱产业。”
为促进集体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昭化区还在帮扶村之间、帮扶社之间开展产业发展评比活动。为让帮扶村社站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昭化区教育局聚焦基础设施改善,打通断头路200余米,硬化产业路500余米,修建排水沟渠1000余米……如今,在昭化区教育局帮扶下的香溪乡元林、椿阳、傲盘三个村的桃苗培育园、桑果园、千两茄子种植园、耙耙柑果园、藤椒园共510余亩,生猪、牛、羊、鸡养殖场15个,集体支柱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环境卫生比风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人人向往的人居环境。
见到傲盘村二社的梁培林时,他正在院坝边修剪一棵桂花树。“每年我都修剪它,剪成一个圆球,有型,就是好看。”梁培林虽是建卡贫困户,但他热爱环境美化是出了名的。当别的建卡贫困户选择住房新建时,梁培林果断地选择了土坯房维修。“我家的土坯房基础好,室内设计合理,推倒重建,可惜。我花了3万元,为房屋‘穿衣戴帽’,屋内贴了地砖,还把火塘改成了壁炉。嘿,冬天烤火暖和,还一点灰尘都没有,安逸!”
显然,梁培林的妻子王素华对自家的居住环境很满意。“每天劳作回来,在这明亮的客厅里休息、喝茶,感觉自己就是城里人,甚至比城里人过得巴适。”回想起以前糟糕的居住环境时,王素华直摇头,“周围邻居的鸡鸭乱放,粪便乱排,出门都不知往哪放脚,遇到臭水沟不得不捂着鼻子走。”
退休在家的教师梁宗全说:“移风易俗,从改变观念入手。区教育局的驻村干部意识到,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脱贫奔康的必要条件,他们带领村民美化人居环境。”区教育局着眼农村民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编写了《脱贫奔康三字歌》,并组织社员诵读;组织全区美术教师在村民住房外墙画画,核心内容就是感恩励志、培育新风。“改变观念只是第一步,形成习惯才是关键。我们搞环境卫生评比活动,每月一次,不仅给优胜家庭颁发证书分发物资,也曝光表现差的。人都有面子思想,这样坚持了一年多,表现差的也成了优美环境卫生的创造者。”傲盘村第一书记仲明兵颇有感慨。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保护环境卫生,都成了我们的一种行动自觉。”梁培林的妻子说,“邻居们相互影响,环境卫生打造‘比’着进行。今年,我家获得了两次奖励。还有一次本来是被评选上的,但被我拒绝了,具体原因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优秀。”
区教育局主导的“环境卫生比风貌”与“村民道德积分”活动相结合。每次被评选为优胜家庭的,可以积累相应的分数。当分数达到一定额度,就可以到“道德超市”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自2017年活动开展以来,共举办环境卫生评选活动3次,150个家庭先后受到表彰,发放奖励物资150件套。
“青山绿水间,参差几院落。路上无杂草,檐沟无落叶。自家门前清,全村面貌美。”这是人们对如今傲盘村的评价。
“变化实在太大,有时还不敢相信。”傲盘村主任魏元中说,“村民在搞好自家环境卫生的同时,也主动关心全社乃至全村的卫生情况。有时会看到,村民拿着扫帚打扫通村路通社路。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但他们愿意去做。村民的思想境界、生活境界提高了一个层次,这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
孝老爱亲比风气
“百善孝为先”。孝,为美德之本。为培育村民美德,丰盈村民精神世界,区教育局驻村工作队以“孝老爱亲比风气”活动开展为切入点,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村良好风气形成。
“都是儿子儿媳护理得好,要不然的话,我坟头上的草都长了好几茬了。”一谈起自家的儿子儿媳,74岁的香溪乡傲盘村村民夏开秀就十分动情,眼泪簌簌下落。11年前,她摔伤了颈椎,神经受损,下肢不听使唤,半瘫在床。老人家的大媳妇敦秀华孝顺老人在本乡是出了名的。“听到母亲摔伤的消息后,我和妻子立马放弃在新疆的工作,回到老家专心照顾母亲。一日三餐,妻子都送饭到床边,大小便都由她伺候。我没有想到的,她都想到了。”老人的大儿子梁宗生对妻子敦秀华赞叹不已。为了安心照顾老人家,梁宗生夫妻自学厨师,在老家开起了农家乐。长哥长嫂的示范作用影响深远,梁宗生的三个弟弟三个弟媳也主动对老人家嘘寒问暖。因为老人,一家四兄弟四妯娌异常团结。
“过年过节,一大家人好几桌,就在我家吃饭。都说兄弟长大是仇人,但是我家的这几位,亲热得不能再亲热了,这么多年来红脸的话都没说过一句。在照顾老人上,都各尽其力,要是哪个没时间没那个经济能力,其余的就补上,从没哪个抱怨,没哪个要算经济账的。”敦秀华说。
梁宗生夫妻不仅仅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连对自己姑姑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姑姑是苦命人,自己面前没有儿女,抱养了一个,加上神经出了问题。姑父去世早,姑姑就成了孤寡老人。去年过年后,我们几兄弟就把她接来养老。老人家94岁了,精神很好,我看她活到一百岁没有问题。她活多少岁,我养她多少年。”梁宗生说。
梁宗生夫妻孝老爱亲的事迹被区教育局驻村工作队敏锐地捕捉到。他们走村入户讲,集中村民在夜校讲,把孝老爱亲的种子播撒到村民心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仅傲盘村5个社,就有27人放弃在外务工的机会,回乡照顾老人。“孝老爱亲比风气”活动开展以来,共树立梁宗生等典型5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和睦邻里成为风尚。
抓住了关键点,就把住了打通村民精神领域的金钥匙。为了引导村民学知识学文化,摒弃迷信、赌博等不良风气,区教育局驻村工作队还筹资3万元,在元林、椿阳、傲盘三个村建立了农民书屋,用科学知识、先进文化抢占村民的精神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昭化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永玺说,“只有群众个体精神世界丰盈了,一个地方的良好家风、村风、乡风才能形成,脱贫攻坚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罗光永)
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江西赣州“合家欢”活动
嫩江县16家单位获得“诚信维权单位”荣誉称号
江陵警方夜间开展突击反恐演练
周口广播电视台到扶贫村开展“联帮联建”送清凉活动
市区公交线网第二批出炉!新增5条优化46条
“比”出来的脱贫激情——昭化区教育局驻村扶贫纪实
致全市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慰问信
游家镇部署2018年度全员人口信息清理工作
卢正大参加市委统战部机关党支部作风建设专题组织生活会
汛前备战一丝不苟 芜湖防汛备战工作扫描
《荣耀20年 造梦再启航》(3)原创家具设计绽放缤纷生活方式
日照市纪委监委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监督执纪监察工作推进会
凌源两大电商平台同日上线
市政府召开工作会议 推进市政协专题调研有关事项落实
端州区对城市出入口进行绿化整治
东星社区丨携幼共学消防知识 防火防灾娃娃抓起
第三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征集启动
5月起我省将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标准
市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建议等124件
一论打赢打好脱贫“百日攻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