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江门探索精准扶贫新路
我市构建社会化大扶贫格局,开展百企扶百村行动,推动企业与贫困村对接。
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结合企业自有资源和用工平台,创新社会化精准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残疾人就业难问题,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保险扶贫是破解我市贫困人口因病、因残等致贫、返贫问题的一剂“良药”。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江门,在脱贫攻坚路上“先走一步”,在全省蹚出了一条“统筹城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我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完成建档立卡的5097户16659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任务,持续推进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
今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进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有机融合,通过政府低保兜底、扶贫政策分类施策,建立常态化、全覆盖的城乡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探索具有江门特色的城乡扶贫新路,为全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经验。
文/图 唐达(除署名外)
a 在全省率先试点“两线合一”
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是我国反贫困工作中最主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以往的反贫困斗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长期以来,这两项政策相互独立运作,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制度上缺乏衔接,认定对象和标准也不尽相同,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扶贫工作目标逐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减缓相对贫困,扶贫开发工作方式也从原来的“攻坚战”走向常态化和长效化。实现城乡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推动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对接,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争取作为全省“两线合一”试点市,去年4月,市扶贫办与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组建研究团队,谋划江门市“两线合一”试点工作课题,探索构建常态化、全覆盖的城乡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经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研究报告(初稿)》和《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初稿)》。
今年2月26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会议强调,要把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针对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全覆盖的城乡扶贫长效机制。
目前,《关于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已正式印发实施。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没有可供参考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方案首次从“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合二为一”的“对象合一”,以及“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的“政策合一”两方面,实现了“两线合一”。
据悉,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不仅是我市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更是“先走一步”的精准扶贫“江门模式”,逐步从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战”,向常态化、长效化扶贫模式转变的重要探索。2019年,我市将对前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果将逐步推广,这也将为全省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b 将不再区分低保户和贫困户
低保标准是按照当地居民衣食、水电等生活必需费用进行认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调整。2016年,我市在2.9万户低保户中,按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600元(台开恩三市农村低于5040元)的标准,认定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家庭作为城乡精准扶贫帮扶对象。
这意味着,我市在认定标准上已率先实现了扶贫线与低保线合一。此外,我市精准扶贫还突出了“城乡统筹”的特点,把城镇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也纳入帮扶范围,实现帮扶对象合一。记者从实施方案中看到,在近年低保标准持续提标的基础上,我市今年还将进一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达到800元/人/月。
2018年是我市开展城乡扶贫体制改革试验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我市将全面完成建档立卡的5097户16659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任务,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继续由低保政策兜底。而已在扶贫支持中实现脱贫的低保户,达到退出低保条件的,则可继续保留原有低保待遇及补差水平6个月,然后由民政部门认定并按政策规定退出低保。
实施方案提出,在今年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的基础上,我市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将同步提高,城镇低保补差水平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75%,农村不低于50%,并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标准和补差水平逐步提高的工作机制,实现脱贫标准与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城乡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实施方案提出,实现“两线合一”后,将不再区分低保户和贫困户,统称为低收入人口,同时探索建立一套能够量化反映城乡居民家庭贫困程度的指标体系,建立可进可出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成为我市“两线合一”试点的重要创新。
记者了解到,相比于目前“一刀切”的指标标准,该体系将综合考虑人均收入、劳动力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刚性支出情况,并建立低收入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实时动态监测,对低收入人口进行积分制管理,每半年调整一次低收入人口名单。
c 发挥社工组织“补位”作用
“2018年,全市城乡低收入人口发生率控制在2%以内。”实施方案提出的这一目标任务,将惠及更多低收入人口,并把低收入人口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而“两线合一”,不仅要完善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机制,更要推进扶贫政策与低保制度的有机衔接,实施按需精准施策。
实施方案要求,我市要把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实行应保尽保,做到政策全覆盖。尤其是,对于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的家庭要实施政策性保障兜底,针对致贫原因实施分类施保政策,包括健全大病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医疗保障扶贫制度等,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面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手段实施帮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增收脱贫。这其中,关键在于增强低收入人口的“造血”功能,如挖掘产业扶贫增收潜力、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创新农村金融助农孵化器等。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记者留意到,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平台,已成为精准扶贫“江门探索”的重要创新。除了“千(万)义工助千户”“百医牵百村”“百企扶百村”等正在实施的帮扶机制外,实施方案创新性地把社工组织所发挥的“补位”作用纳入其中,成为社会化大扶贫格局的重要力量。
2015年开始率先在新会区试点开展社工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去年,该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4个社工机构,对该区938户2992位贫困人口实现社工跟踪全覆盖,在政府扶贫工作没有涉及到的环节中起到了很好的“补位”作用。
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将继续完善资源激励型财政补贴政策,确保到今年底全市所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支配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发挥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作用,加大对致富能手、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低收入人口发展生产、就业增收扶贫。
改革者说
市农业局副局长、 市扶贫办主任谭俊彦:
扶贫工作将转入 制度化、常态化
自1986年大规模开展反贫困工作以来,消除绝对贫困一直是主要工作内容。党的十八大确立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仍会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人群,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减缓相对贫困。譬如,如何降低贫困发生率、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如何针对相对贫困人口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政策,都将成为下一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两线合一”不仅适应了扶贫工作目标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减缓相对贫困的要求,同时也适应了扶贫工作方式从运动式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要求。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后,绝对贫困现象将会彻底消除,扶贫工作将会转入制度化、常态化。
整合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实现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是建立制度化和常态化扶贫机制的重要内容。这两种制度的联合施策,将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得到实惠,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
“两线合一”是确保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抓住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着力推动低保线和扶贫线合二为一,确保“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效。通过设定一个合理的低收入人口发生率(2%以内)和低保补差水平(城市为75%以上,农村50%以上),制定一个低收入人口能进能出的管理评定标准,实现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低保制度的兜底脱贫功能,确保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同时,整合民政、扶贫等部门的信息,建设一个大数据平台对全部低收入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围绕低收入人口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投放的精准度。通过社工和义工的介入,为政府的帮扶工作进行“补位”,以达到帮扶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最大程度减少相对贫困的发生,形成一套覆盖城乡的常态化扶贫机制。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调研员肖红军:
托底线 重衔接 完善救助体系
注重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有利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民政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对于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按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发展问题;对无劳动能力的由低保政策兜底,保障基本生活。
深化城乡统筹扶贫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方面,继续提高我市低保标准和低保补差水平,实现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对低保中的特别困难群众,分类施策,以全面提高低保救助水平,实现低保标准与脱贫标准相衔接。另一方面,规范救助对象经济情况认定,结合信息化核对、入户核查、随机抽查、社会监督等方式,加强对象认定排查,使对象精准、政策高效。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家庭贫困状况量化指标体系,综合评估贫困程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落实低收入家庭救助机制,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扶贫政策与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机衔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防止贫困家庭因突发情况返贫,建立健全扶贫医疗保障制度,对重点帮扶对象100%实施医疗保障,消除因病返贫。
加强信息数据衔接,整合优化民政、扶贫、人社、残联等部门信息,建立低收入人口基础信息平台,推进帮扶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救助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帮扶对象按需施策,科学分配扶贫资源,防止重复救助。(张华炽)
“爱本传城”举办第二场公益活动 亲子家庭分享绘本故事
浙江自贸试验区两个法庭昨授牌成立
自制酵素喝成急性肠胃炎 医生提示自制风险高
秀洲创新党建积分制焕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一条“长虫”遛进仓库吓坏女工 十堰消防将其捕获野外放生
江门探索精准扶贫新路 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合力
淮北市举办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大赛
旌阳区孝感镇人大对“意见建议”办理情况“回头看”敢于监督 善于监督
关于全市“散乱污”企业污染问题“清零行动”工作情况的通报(第十一期)
市委市直机关微党课电视大赛决赛成功举办
龙华街道举办春季大型公益招聘会
浉河区转隶人员到岗履职
“互联网+支付”收费模式 创新服务新体验
紧绷消防安全线 演绎校园平安曲——安乡县城东小学开展消防演练活动
宁波27家农村文化礼堂获评省“五星级”
宁化长汀携手共护一河清水
市联排联调中心开展重阳节慰问退休职工活动
清图讲堂第28期 如何阅读一本书
把废旧报纸变成创意画作 长沙学生体验环保教育课
2018年第二十二批二类医疗器械备案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