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供给侧 加快产业化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随县作为全省第一农业大县,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实力,加快产业化进程。
一、随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条件
随县总人口近百万,其中农业人口77.62万;耕地面积132.99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1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90万吨以上。全县农业资源丰富,粮棉油、林业、畜牧、水产等种养业均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食用菌、茶叶、马铃薯、油桃、蜜枣、兰草、三黄鸡等特色农产品驰名中外,其中香菇产业跻身全省103个重点产业集群,年产食用菌6.5万吨,产值39亿元,出口创汇4亿余美元,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重点产茶县,全国最大的香菇木耳加工基地和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
近年来,随县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加快建设农业特色板块基地,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地建设逐步加强。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小区化养殖,初步建成优质粮、食用菌、茶叶、林果、蔬菜、中药材、花生等10大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其中食用菌生产基地2万亩,年产干品5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国家“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标准化茶叶基地6万亩,绿茶出口占全省60%以上;集中连片油桃、葡萄、油用牡丹基地15万亩,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马铃薯基地10万亩,亩产达4.5万吨;木本油料基地30万亩。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立足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积极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三友智慧、千年缘、百嘉兴等农产品加工企业20余家。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管理、服务等资源,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企业攀大靠强。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94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裕国菇业、天星粮油),省级龙头企业12家(金禾粮油、谭龙畜禽、神农茶业、炎帝农业、共富牧业、新欣农业、品源食品、中兴食品、金银丰、长佳蔬菜、康泰粮棉、创新米业)。裕国股份、昱辰农业、金船食品、桃园股份、石头记农业6家企业相继挂牌上市。201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87.94亿元,同比增长16.83%,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3.2%。
(三)组织程度显著提高。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村生产大户牵头成立家庭农场,引导规模化发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63个、家庭农场582家,累计流转土地42.14万亩。合作社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指导、组织培训、担保互助、创建品牌等服务,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里岗镇吉祥寺农户贷款互助担保专业合作社成为全省首家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合作担保组织,探索了一条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新途径,成为全国的典范;金银丰食品专业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四包一回收”“五统一”等标准化管理,打造集团优质原料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四)改革创新日益进步。发扬首创精神,跻身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全省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县和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建立县域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安排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5000万元,累计为新型经营主体担保贷款1.45亿元。探索建立“土地托管”“粮食银行”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服务机构与广大农户的互利共赢。充分利用省直部门对口帮扶政策机遇,与高等院校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推动农业高效发展。炎帝科技与武汉大学共建院士工作站和省级食用菌研发中心,天星粮油与武汉工业学院共建粮油深加工研发基地,裕国菇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合作共建湖北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助推农业先进科技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全县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五)品牌战略稳步推进。整合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大包装、推介、宣传力度,统一打造“神农”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截至2017底,全县拥有“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的“晨耕”农业肥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骕骦”“大洪山”“三里岗”“随峰”“二月风”“都市放牛娃”“神农益木”“楚品源”“唐怡”“鹦鹉”“鹿鹤”等 12件农产品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其中“二月风”产品连续2次通过部、省检查验收,“大洪山”牌香菇、“随峰”牌神农有机茶、“涢丰/良机”牌小麦粉/挂面等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安居蔬菜,尚市油桃、葡萄,唐县镇蜜枣、土豆,洪山镇葛粉等进入各大商贸连锁企业,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随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短板
随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亟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主要表现在:
(一)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全县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农产品大多作为原材料或加工成初级品变卖,基本处于产业链条底端,难以实现较多的附加值。产业链条短,直接导致农产品在小商小贩等利益群体中倒手,恶性竞争加大了市场风险。
(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大多规模较小,管理不够规范,往往因投资风险高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加上银行没有针对性的融资政策,贷款程序繁琐,贷款利率偏高,导致贷款难成为当前制约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企业品牌意识需要提高。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商标意识不强,创建和申报力度跟不上,品牌和商标保护工作不够到位。全县品牌农产品和农产品注册商标的数量虽然有一些,而叫得响、知名度高的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创建品牌农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全县农产品中食用菌产业一业独大,没有其他产业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由于食用菌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不能顺应绿色发展要求,发展前景堪忧。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制约了随县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随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
随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一)强基固本,夯实供给基础
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将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推行“河长制”,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和低丘岗地改造,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是壮大特色板块基地。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着力扩大粮棉油、食用菌、果蔬茶、中药材、畜禽蛋等特色农产品种养面积。开展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努力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
三是创建现代产业园区。以随县现代农业香菇全产业链产业园区为依托,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二)增量扩能,壮大供给主体
一是做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引导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积极创新,完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
二是做强产业龙头企业。把招商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着眼补齐产业短板、延伸产业链条,精准招引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创新发展,壮大实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创建产销过10亿元的企业5家,过5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
三是做活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建设,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三)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效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按照“一镇一业”和“多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精准、高效、生态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农业空间承载能力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集约畜牧业、名优水产业、休闲观光农业。
 二是优化功能分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马铃薯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食用菌、茶叶、蔬菜、林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逐步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
三是推进精深加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园区集聚,打造“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力争培育2-3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研发、生产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特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产值400亿元。
(四)改革创新,增强供给活力
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形成“三权分置”格局。健全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土地有序流转,调动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积极性,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推进科技推广服务。推广“土地托管”“粮食银行”等成功经验,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三是促进农村金融创新。充分发挥县域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作用,用好用足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展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考核办法。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支持各金融机构加大服务“三农”力度。
(五)正本清源,维护供给安全
一是落实生产经营责任。将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生产销售门店或企业,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畜禽养殖大户(场)、生猪屠宰场、水产养殖大户(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强化主体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等制度,实现可追溯管理。
二是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农药化肥管控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大力推广“稻-鳖-虾”等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集中处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多重效果。
三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快随县检验监测中心建设,加大抽检监测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争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六)提质增效,放大供给价值
一是全面促进产业融合。对接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目标。
二是积极创建精品名牌。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打好规模牌、标准牌、高端牌、特色牌,拓展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装档次,积极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力争国家驰名商标达到2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突破20个。加大“三品一标”认定、保护力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精准实施市场营销。通过举办寻根节、香菇节、牡丹节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农展会等会展,多渠道推介随县特色农产品,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农村电商平台,拓宽“线上”“线下”两条渠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力争全县农产品年出口突破20亿美元。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随县作为全省第一农业大县,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实力,加快产业化进程。
一、随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条件
随县总人口近百万,其中农业人口77.62万;耕地面积132.99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1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90万吨以上。全县农业资源丰富,粮棉油、林业、畜牧、水产等种养业均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食用菌、茶叶、马铃薯、油桃、蜜枣、兰草、三黄鸡等特色农产品驰名中外,其中香菇产业跻身全省103个重点产业集群,年产食用菌6.5万吨,产值39亿元,出口创汇4亿余美元,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重点产茶县,全国最大的香菇木耳加工基地和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
近年来,随县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加快建设农业特色板块基地,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地建设逐步加强。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小区化养殖,初步建成优质粮、食用菌、茶叶、林果、蔬菜、中药材、花生等10大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其中食用菌生产基地2万亩,年产干品5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国家“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标准化茶叶基地6万亩,绿茶出口占全省60%以上;集中连片油桃、葡萄、油用牡丹基地15万亩,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马铃薯基地10万亩,亩产达4.5万吨;木本油料基地30万亩。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立足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积极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三友智慧、千年缘、百嘉兴等农产品加工企业20余家。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管理、服务等资源,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企业攀大靠强。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94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裕国菇业、天星粮油),省级龙头企业12家(金禾粮油、谭龙畜禽、神农茶业、炎帝农业、共富牧业、新欣农业、品源食品、中兴食品、金银丰、长佳蔬菜、康泰粮棉、创新米业)。裕国股份、昱辰农业、金船食品、桃园股份、石头记农业6家企业相继挂牌上市。201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87.94亿元,同比增长16.83%,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3.2%。
(三)组织程度显著提高。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村生产大户牵头成立家庭农场,引导规模化发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63个、家庭农场582家,累计流转土地42.14万亩。合作社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指导、组织培训、担保互助、创建品牌等服务,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里岗镇吉祥寺农户贷款互助担保专业合作社成为全省首家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合作担保组织,探索了一条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新途径,成为全国的典范;金银丰食品专业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四包一回收”“五统一”等标准化管理,打造集团优质原料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四)改革创新日益进步。发扬首创精神,跻身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全省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县和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建立县域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安排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5000万元,累计为新型经营主体担保贷款1.45亿元。探索建立“土地托管”“粮食银行”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服务机构与广大农户的互利共赢。充分利用省直部门对口帮扶政策机遇,与高等院校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推动农业高效发展。炎帝科技与武汉大学共建院士工作站和省级食用菌研发中心,天星粮油与武汉工业学院共建粮油深加工研发基地,裕国菇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合作共建湖北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助推农业先进科技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全县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五)品牌战略稳步推进。整合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大包装、推介、宣传力度,统一打造“神农”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截至2017底,全县拥有“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的“晨耕”农业肥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骕骦”“大洪山”“三里岗”“随峰”“二月风”“都市放牛娃”“神农益木”“楚品源”“唐怡”“鹦鹉”“鹿鹤”等 12件农产品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其中“二月风”产品连续2次通过部、省检查验收,“大洪山”牌香菇、“随峰”牌神农有机茶、“涢丰/良机”牌小麦粉/挂面等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安居蔬菜,尚市油桃、葡萄,唐县镇蜜枣、土豆,洪山镇葛粉等进入各大商贸连锁企业,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随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短板
随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亟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主要表现在:
(一)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全县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农产品大多作为原材料或加工成初级品变卖,基本处于产业链条底端,难以实现较多的附加值。产业链条短,直接导致农产品在小商小贩等利益群体中倒手,恶性竞争加大了市场风险。
(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大多规模较小,管理不够规范,往往因投资风险高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加上银行没有针对性的融资政策,贷款程序繁琐,贷款利率偏高,导致贷款难成为当前制约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企业品牌意识需要提高。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商标意识不强,创建和申报力度跟不上,品牌和商标保护工作不够到位。全县品牌农产品和农产品注册商标的数量虽然有一些,而叫得响、知名度高的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创建品牌农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全县农产品中食用菌产业一业独大,没有其他产业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由于食用菌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不能顺应绿色发展要求,发展前景堪忧。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制约了随县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随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
随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一)强基固本,夯实供给基础
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将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推行“河长制”,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和低丘岗地改造,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是壮大特色板块基地。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着力扩大粮棉油、食用菌、果蔬茶、中药材、畜禽蛋等特色农产品种养面积。开展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努力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
三是创建现代产业园区。以随县现代农业香菇全产业链产业园区为依托,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二)增量扩能,壮大供给主体
一是做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引导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积极创新,完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
二是做强产业龙头企业。把招商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着眼补齐产业短板、延伸产业链条,精准招引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创新发展,壮大实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创建产销过10亿元的企业5家,过5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
三是做活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建设,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三)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效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按照“一镇一业”和“多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精准、高效、生态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农业空间承载能力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集约畜牧业、名优水产业、休闲观光农业。
 二是优化功能分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马铃薯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食用菌、茶叶、蔬菜、林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逐步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
三是推进精深加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园区集聚,打造“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力争培育2-3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研发、生产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特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产值400亿元。
(四)改革创新,增强供给活力
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形成“三权分置”格局。健全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土地有序流转,调动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积极性,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推进科技推广服务。推广“土地托管”“粮食银行”等成功经验,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三是促进农村金融创新。充分发挥县域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作用,用好用足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展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考核办法。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支持各金融机构加大服务“三农”力度。
(五)正本清源,维护供给安全
一是落实生产经营责任。将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生产销售门店或企业,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畜禽养殖大户(场)、生猪屠宰场、水产养殖大户(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强化主体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等制度,实现可追溯管理。
二是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农药化肥管控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大力推广“稻-鳖-虾”等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集中处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多重效果。
三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快随县检验监测中心建设,加大抽检监测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争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六)提质增效,放大供给价值
一是全面促进产业融合。对接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目标。
二是积极创建精品名牌。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打好规模牌、标准牌、高端牌、特色牌,拓展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装档次,积极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力争国家驰名商标达到2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突破20个。加大“三品一标”认定、保护力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精准实施市场营销。通过举办寻根节、香菇节、牡丹节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农展会等会展,多渠道推介随县特色农产品,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农村电商平台,拓宽“线上”“线下”两条渠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力争全县农产品年出口突破20亿美元。

太原市杏花岭区开展2018年税收宣传月活动
茂名启动第二轮区(市)交叉巡察工作
廉江市:我市又一大型粤剧《罗侯王传奇》完成剧本创作
今天,他们最美
娄勤俭:让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发力供给侧 加快产业化
广东省江门市农业执法支队来椒江区考察农资监管体系建设
市经开区:分管部门招商引资及企业服务工作会议召开
曲江交通运输系统退休老干部感受交通新气象
长沙县电力员工除夕夜收客户点赞
大量山东珍贵古籍亮相山东省图书馆
孟津县人社局召开2018年企业薪酬调查工作会议
追踪!深圳多部门突击检查7天酒店卫生消防情况,约谈店长!
一波三折侦破案中案,结果办案民警收“情书”!
16家瓷泥企业被查处
淄川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研讨
“草根教授”胡昇入选3月中国好人榜
凭祥赴北京推介中国凭祥东盟水果小镇
济青高铁邹平综合客运枢纽、货运铁路专用线建设最新进展来了
静海区全力开展食品、保健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