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开放联动,马鞍山打造内陆新高地


马鞍山城市一景。
打好“三张牌”建设新高地
中共马鞍山市委书记 张岳峰
马鞍山居中靠东、拥江近海,是工业之城、港口之城,独特的区位、产业、资源优势,为开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对马鞍山“努力在创新发展、开放联动、党的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要求,紧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开放联动战略,坚定不移走开放活市之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力推动开放联动走在全省前列。
打好“区位牌”,构建开放新格局。马鞍山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也是安徽东向发展的“东大门”、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我们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突出“远”“近”两个方向,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远”就是推进境外产业合作,重点是台湾和欧洲,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电子信息博览会、节能环保产业论坛,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园获批设立,中欧产业园启动建设。目前,全市台资企业230多家、欧资企业44家。 “近”就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是对接融入南京都市圈,着力在建机制、强规划、畅交通、搭平台、谋招商、重服务上狠下功夫,推动发展规划上互融、基础设施上互联、产业发展上互补、要素资源上互享、人文交流上互通。目前,对接南京的马鞍山轨道交通1号线、巢马城际铁路、宁马高速改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市民卡实现互联互通。
打好“产业牌”,提升开放新水平。产业是城市之本、开放之基。我们发挥雄厚的产业优势,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定制造强市的发展思路,坚持战新产业的主攻方向,着力做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坚持不懈“引进来”,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突出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去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8亿美元、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835亿元。积极推动“走出去”,培育壮大外贸主体,鼓励和支持马钢、十七冶等骨干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2017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外经营业额分别位居全省第四位、第二位。
打好“资源牌”,搭建开放新平台。长江岸线资源是马鞍山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发挥天然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以港兴市。全力加快郑蒲港新区建设,构建“口岸+产业+市场”一体化的口岸经济区,综保区即将迎来国家验收、封关运行,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启动运营,粮食指定口岸获批筹建。构建大通关体系,加快郑蒲港铁路、郑蒲港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公、铁、水”一体的集疏运体系,健全通关便利化机制,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去年全市完成港口吞吐量1.1亿吨、集装箱25万标箱,均位居全省第3位。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大开放引领大发展。我们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牢固树立强烈的大开放意识,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完善开放平台,优化开放环境,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海直达1”号首航停靠马鞍山港马钢原料总厂码头。
开放联动,打造内陆新高地
“江海直达1”号船直达、高铁通车、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中心开建、宁马高速扩建……作为我省“东大门”,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马鞍山市民发现自己身处的这座城市越来越繁忙了。 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省委省政府对马鞍山市提出“开放联动要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两年来,马鞍山市牢记嘱托,深化改革,践行新发展理念,稳步实施多项“开放联动”发展战略,全面开创新时代马鞍山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东向发展,打好“南京牌”融入长三角
“过去从博望去南京溧水要从丹阳绕路,这条路通了以后直达溧水,节省20分钟。 ”4月1日,皖s445博望收费站(苏s341石湫收费站)正式启用,这条连接皖苏、备受两地居民关注的“断头路”彻底打通,马鞍山与南京等高对接的又一项目建成。 除“断头路”外,宁安高铁、常合高速、马濮旅游大道、313省道等一批对接长三角的项目相继完成,马鞍山日益成为长三角“城市网”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城市。近年来,马鞍山市发挥地缘优势,坚持东向发展,先后制定多项政策,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环境等高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南京企业在马鞍山投资的项目有35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马鞍山在南京投资项目达300多个、投资额近200亿元。
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到全面对接、深度融合,马鞍山争当全省等高对接长三角“排头兵”,在公共服务、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2017年底,马鞍山酝酿已久的“市民卡”正式发放,该卡不仅融合了公交、公共自行车、地铁、医疗服务和旅游、购物等多项功能,而且实现了“宁马互通”,让两地城市服务资源得以互补。 “现在去南京坐地铁,再也不用排队买票,刷市民卡就行。 ”常去南京的马鞍山市民王军说。
以港兴市,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
4月9日下午,随着汽笛声响起,一艘自浙江舟山起航、载着2.2万吨铁矿石的货船,顺利直达马鞍山港马钢港务原料总厂码头,完成其首航之旅。这看似平常的航行却标志着我国江海无法直达的历史终结,此货轮正是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
“我们将以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运行为契机,积极组建宁波舟山—马鞍山江海联运船队,通过水路运输无缝对接,促进临港产业集聚,建成舟山、马鞍山货物集散中心,服务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市港航管理局负责人介绍。 “江海直达1”号首航成功,不仅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效率,也是该市“以港兴市”战略的重要成果。
马鞍山港是长江内河十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超亿吨,有通往多个国家的直达航线;位于长江马鞍山段西侧的郑蒲港,则是安徽江北地区唯一的万吨级深水良港。近年来,马鞍山市立足港口岸线资源,实施“以港兴市”,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郑蒲港先后开通至广州江海直达定期集装箱内贸干线船班,配套开通至武汉、至合肥的“天天班”支线船班,并接连获批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肉类、粮食等进口指定口岸,获得了“国际通行证”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今年1月份,位于郑蒲港的马鞍山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省级预验收,向迎接国家正式验收、封关运行迈进关键一步。至此,作为马鞍山“以港兴市”战略的具体举措,“一区一港多口岸”三大平台建设均取得突破性进展。郑蒲港初步实现江海联运枢纽港地位。 港口建设带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叠加效应。南京大学、中科院食品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在郑蒲港新区设立了科技研发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瑞声科技、桑尼光电、帝显电子等一批高科技项目被引进。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为马鞍山注入了开放发展的内生动力。
完善服务,深化改革走出“国际范”
两年来,马鞍山深化改革,打好“服务牌”。该市就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出台意见,并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推行“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服务,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
“没想到各项审批手续可以‘一站式’办理! ”茂迪(马鞍山)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台资企业,项目从签约到厂房改建完成仅用26天时间,被誉为高效能服务的“马鞍山速度”。该公司行政经理吴伟杰说:“最优的营商环境是当地开放发展的‘魅力’。 ” 两年来,马鞍山练好改革“内功”,同时不忘嘱托,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放眼世界。该市发挥产业结构与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高度契合的优势,强化合作。正崴、茂迪等230家台资企业相继落户,该市先后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海峡两岸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园”等称号。 2017年,马鞍山成立了欧洲投资企业联盟、马鞍山驻德商贸联络处,启动中欧产业园建设;引进欧洲独资、合资签约项目7个,总投资3.98亿美元,对欧进出口贸易总额4.8亿美元。目前在马鞍山的欧资企业包括英国利洁时、德国摩利纳等在内共44家。开放发展让如今的马鞍山更显“国际范”。
乘风出海外贸“掘金”
“这个大家伙是美国的订单,需要半年时间组装,今年年初就开始干了。”近日,记者来到安徽哈科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台长约18米、高约6米的大型机床,正在分步组装。虽然这是首台出口美国的大型折弯机床,但工人们的组装技术非常娴熟。
马鞍山市博望区素有“刃模具之乡”美誉。近年来,该区推进开放发展,发挥地缘优势,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接长三角,并鼓励机床和刃模具特色产业海外“掘金”。安徽哈科数控机床制造公司正是在当地开放发展战略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乘风出海”走出“国门”。
公司总经理李忠华是位80后小伙。自幼家贫的李忠华和很多土生土长的博望年轻人一样,16岁便开始到当地的机床企业打工,补贴家里。 “开始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技术,拿的是死工资! ”李忠华介绍,2007年他开始摸索学习电子商务,2014年创立了安徽哈科数控机床制造公司。
李忠华介绍,随着马鞍山市“开放联动”战略的推进,展会、企业联盟等方式给企业搭建了更多走向海外市场的交流合作平台。 “语言不通就请人翻译,产品质量不过关就向专家请教。 ”为拓展海外市场份额,创出自己的“响亮”品牌,除了狠“钻”销售渠道外,李忠华还多次带领技术人员赴欧美等国学习交流,在汲取国外技术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实现了所有机型都是全新设计,和国外标准接轨。 如今,李忠华的企业生产的机床已销售到美国、德国、意大利等100多个国家。 2017年,该公司外贸销售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在马鞍山市众多机床企业中,连续3年稳居机床产品出口额第一。
“区港联动”引领外向型经济
现代化的查验中心、便捷的通关服务中心、一应俱全的实验室……4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郑蒲港新区的马鞍山综合保税区,看到这里巡关道、市政道路等设施完善,核心区、保税物流区、保税加工区、联合查验区等功能分区明确,现代化的综保区“形状”具备。目前,该综合保税区已顺利通过省级预验收,待国家正式验收即可封关运行。
综合保税区是目前国内除自贸区外,开放层次最高、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马鞍山综保区于2016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是我省继合肥、芜湖后第三个获批的综合保税区。郑蒲港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综保区的建设发展是马鞍山市开放联动战略的重要一步,标志着马鞍山开放型经济发展从此拥有了接轨世界的大平台。 区别于省内其他两个综保区,马鞍山综保区错位特色发展明显,主要依托港口发挥水运优势,实现大宗商品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无论是产业、产品还是贸易伙伴,都与芜湖综保区、合肥综保区有着明显的互补性。“同时,马鞍山综保区是安徽省唯一‘区港联动’的临港综合保税区。”马鞍山综保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凌云告诉记者,该综保区与2014年开港的郑蒲港码头距离仅有两公里,全线将有海关监控,将实现港口到综保区的无缝对接。随着郑蒲港至全国各地,以及外贸和江海直达航线开通,郑蒲港将为综保区提供更优的服务和支持,综保区的封关运行也会扩大新区开放水平,区港良性联动效果将愈加明显。

龙港村连续19年举办村晚
云梦县舆情信息工作获中宣部表彰
瞧瞧藏在康博会里的艺术品:不仅有收藏价值也是养生“利器”
六合区上半年市场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文化创意与乡村振兴融合之道”主题沙龙在分宜举办
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开放联动,马鞍山打造内陆新高地
禁烧冥币纸钱 共创文明新风
卫辉市:积极打造全国饮料和包装基地
宜章“扫黑除恶”出重拳
惊呆!浦北寨圩土东村民挖出罕见一株野生“葛王”重达400斤左右
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入村座谈助力乡村振兴
黄河流域灌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滨州小开河引黄灌区
湘潭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8年第一次会议
节前年宵花俏销
宜君2017年全年优良天数273天,位关中67个区县第一
麻田镇“四轮驱动”力促脱贫攻坚
高龄人群单独洗澡遭拒 助浴能否市场化运营?
江阳区石寨镇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
邵东侨联获评全国先进组织 系邵阳唯一
长治市工商局对2018年二季度消费投诉所涉及汽车4S店进行公示前行政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