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公布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授奖情况。其中成都企业—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抑制血管新生的融合蛋白质及其用途 ”项目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全球工业发达国家中导致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此次获奖的专利金奖项目,目前主要的运用成果就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品—朗沐。”
这不仅关乎前沿技术的诞生。对企业来说,能否保持行业领先,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对成都来说,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导航成都创新发展质量分析评议报告》,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平均每位研发人员一年参与两次发明创造。此外,创新发展竞争力指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
“到2035年,将实现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使命,成都担当。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航道”之中,成都对准时间轴,确立航行线,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探索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构建创新生态链;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让创新创造成为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 创新活力源加速喷涌
上月初,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成都斩获颇丰,我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7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扎实开展创新创造,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都创新创造”成果绽放,仅仅是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一个聚像。去年,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6.4万家,同比增长42%;新增科技型企业数量2万家,同比增长55%,准独角兽企业31家。
如果说数字是枯燥的,那么案例则是生动的说明。
成都高新区科园南路的海创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教授、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正忙碌着。“公司自主研发的治疗前列腺癌症药物hc-1119是国际首创,正处于临床一期,预计会在2019年上市。”陈元伟创立的海创药业,目前项目研发领域涵盖癌症、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一类新药。
科研人员滚烫的成果转化热情,源于我市的一项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职务科技成果的“国家所有”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激活了高校院所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四川大学近60项成果分割确权,创办20余家科技企业,预计拉动投资100亿元;西南交大184项科研成果分割确权,吸引投资8.8亿元,成立科技公司20家;成都理工大13项成果、成都中医大26项成果完成分割确权。
推动科技成果转换,成都不断创新。2017年9月18日,成都举行的2017年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现场上,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在成都成立。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12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为其首批成员。联盟通过搭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交流平台与服务平台,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联盟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改革从“理念”上升为“攻略”,从高校内部“破冰”上升为“城市共识”,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激活创新主体,我市还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达到8家。同时细化落实在蓉“双一流”大学“2+6”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引进北大、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在蓉发展,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我市还布局规划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主承接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加快建设,带动高校及社会资本投入超8.75亿元,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
去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技术交易额再创新高,达到523亿元、增长12%。显然, 成都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已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起强劲动力。
探索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 构建创新生态链
键盘敲一敲,鼠标点一点,就可享受政策咨询、项目申报、金融服务等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我市采取“互联网+”思维和o2o模式,建设了“科创通”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新型平台,面向创业团队、创业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创新创业载体四类主体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专业化服务。截至目前,平台汇聚创业服务机构667家、创业服务产品1873款、科技成果1978项、累计技术交易额1921亿元。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一些初创企业来说,往往面临有好的项目却苦于没有资本进行转化、拥有自有核心技术却止步于没有好的渠道进行市场化推广等难题。如何使创新与资本“零距离”,解决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新成本?
使创新与资本“零距离”,解决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成都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投”“贷”“贴”并举,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引导组建14支总规模12.86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联合建立信贷规模达52亿元的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累计通过“科创贷”“创业贷”支持1043家企业(团队)获得债权融资超过22亿元,通过“科创保”支持524家科技企业投保科技与专利保险735.81亿元;启动引导设立20亿元规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为全国城市中规模最大。
这样的创新,在成都,并不鲜见。成都还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模式,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盈创动力融资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13条改革经验。
除了系统化的创业创新政策构成的“软件”,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这样的“硬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的各种奇思妙想,只能来自市场主体,来自创客们的实践。去年,我市新引进京东云创空间、腾讯众创空间、sbc中国国际创新空间等知名孵化机构20余家,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0家、总面积1654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为171家,面积540万平方米。天府新区、新希望集团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到5家。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高 “智造”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
2017年7月,位于成都的四川立道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凭6项实用新型专利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00万元。“科技成果可以直接获得金融机构融资,解决了资金缺口,为企业做大做强增添了新动力。”
推动科技创新从“创新力”嬗变为“生产力”,背后是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的生动实践。我市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增幅为历年最大。新潮传媒、极米科技、天象互动等31家准独角兽企业充满活力、快速成长。
技术市场火热程度,往往折射出一个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程度。创新要素供给,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重塑产业生态体系,科技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营山法院四个强化加强执行工作
京东集团来堰开展对接合作洽谈
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
关于《中山市三乡镇雍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2-07—D2-11、D2-15等地块即郑观应故居文化工程项目)调整》规划草案的公示
留学人员创业大赛在青决赛 "一揽子"政策促落地青岛
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深圳海事局郭秀斌副局长一行到蛇口海事局检查指导“中秋”“国庆”节前安全监管工作
沙区开展全区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
青龙未雨绸缪拧紧生产安全阀
市委书记王庭凯在公安机关调研时强调: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
广电中心、体育馆、海洋馆等建筑沿湖而起 这里将成全市文化中心
乘车老汉送公交驾驶员自炒新茶表示感谢
广电总局:黄金时间段拟禁播境外视听节目
王瑰曙出席来岳挂职干部座谈会
苍南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
【临海市】詹耀良:改革开放给了我腾飞的翅膀
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即将杀青 预计11月播出
华容区假冒白酒遭严查
怀宁长城文旅康养小镇项目建设动员会召开
舆情处理不及时!快看这些单位被党报曝光啦